Re: [心得] <傳統紀實攝影為藝術?>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Jerry)時間17年前 (2009/02/04 21:19), 編輯推噓2(2013)
留言1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16 (看更多)
Boyen兄的評論極據深度與內涵,並且直接探討核心價值,而非用一種廣博式的質問方式, 也並非彷彿在捍衛什麼個人主觀立場而攻擊文章,所以在下以回文的方式來跟您討論 ︿︿ ※ 引述《Boyen (外星人)》之銘言: : 我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被察覺到... : 還是直接回文好了~ : 我的感覺是探討到"藝術"的議題時... : 最後常常討論串會將探討的層次愈拉愈高... : 演變成什麼都是藝術的結果 : 讓人懷疑這種論調有什麼積極作用存在 : 原po提到了"轉變為藝術"不是為了藝術動機而存在... : 但經過歷史環境變遷之後...其美感元素突顯出來而成為藝術 : 到這裡不知道我有沒有誤解意思? 沒有 : 那接下來我開始談為什麼我認為這個定義範圍很大.... : 我們歧異之關鍵在於"美感元素"~ : 你認為.... : "作品在經過時空轉變的考驗下,脫離先識結構後而仍可以得到共鳴者反而不多" : 我從訊息傳播溝通的角度來看... : 第一個這要看你的時間軸拉得有多長? 脫離先識結構的程度為何? : 亦或是指"徹底脫離"~? : 假設是徹底脫離的話..很抱歉那個結果是完全無法預料的 : 亦即原先被認為能超越時空考驗的創作反而可能會變成垃圾 : 垃圾或毫不起眼的東西卻可能成為藝術 : 亦或者..根本就沒有了"藝術"這東西~ : 因為根基的知識結構與價值觀已經完全不同 : 不能用既有的知識結構與價值觀去試圖揣測~ : 因此一但時間軸持續拉長....我恐怕"轉變為藝術"的釋義範圍會變得無限大~ : 或者相反地來說是無限小~ : 而假設不是指"徹底脫離"的話.... : 那麼時間軸要拉到多長是一個標準? : 又為什麼是拉到這麼長不是拉到那麼長? : 這都是有待釐清的問題~ 如您所說,「徹底脫離」是不可能的,就算有也是不可預知的 當然這樣的討論已經遠超出我原文所要探討的面向,而又拉高到另外一個層次了 不過我很樂意跟您討論之~ 就脫離先識結構的程度而言,我認為至少如我所說的,那些台灣傳統式的溫情主義作品之 所以會得到掌聲,就是因為脫離程度不夠而有之的~ 至於怎樣的脫離才夠呢?時空是最簡單的方式,但有另一種中國道家的「虛靜關照」思想 可以直接達到這種脫離的觀看心靈(因為太說明複雜...所以我原文中沒有提到) ,我也有針對這樣的觀照方式寫了一點東西,有機會的話再貼上來 至於脫離的程度上,在我寫的那些東西中也有一點論述,到時候在請指教^^ 不過簡單來說這樣的脫離會殘存少許自我意識,達到某種忘我的感動之中 這就是我認為的脫離足夠的程度~ (沒有您的回應我也不會提出此點,證明您的提問是有深度的~) : 此外..認為能超脫時空環境歷練的創作方能成為藝術.... : 又不預設時間軸長度的類似論點... : 通常是假設了有"某種美感價值"能超脫時空環境歷練 : 也就是某種根基於"人類本性"之類的價值~ : 這個部份有異議嗎? 這部分通常都是這樣結論的,我的邏輯是這樣沒錯,但是否是「根基於"人類本性"之類 的價值」我不敢肯定....或許說我覺得那是無解的~ : 好 那麼最接近這種價值的應該就是類似"原型"或稱"集體潛意識"的東西 : 但假如有接觸文化研究的人..可能會發現... 有一點小研究 : 要在藝術創作中排除文化歷史建構的痕跡...那作品幾乎是所剩無幾 : 不但是殘存的作品所剩無幾 那作品殘存的內涵恐怕都所剩無幾 : 我跟心理學不熟.... : 但我認為就算藝術創作中的確有某種美感原型 : 也不是能夠清楚指稱的內涵 : 所有指稱的語言和知識結構都來自於過去的已知 : 假如用來指稱的語言都脫離不了文化建構的痕跡... : 要怎麼指稱"脫離文化建構痕跡的內涵"? : 有鑑於以上的脈絡~ : 我個人會傾向於從歷史發展以至於當代文化背景...等等的"已知".. : 去闡釋"是否為藝術"或者"藝術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 : 因為一但將未來的可能囊括進來.... : "未知"將會摧毀你所有論述的合理性~ : 淺見~ 相信您也同意「美」.「藝術」這樣的字眼本來就不是一個清楚的指稱,簡單來說他只是 一種「感覺」,驚訝的是目前在可知的語言中,幾乎都有這樣的字眼,因此有人類學者 (派別)認為這證明人類具有美感本質~不論時空背景~脫離了文化脈絡 而對於「何以為美?」「怎樣才叫做藝術?」等等解釋,都只能在文化建構的痕跡中建立 用各自的先識結構去解釋此為何物?這是什麼樣的感覺? (但語言再怎麼精準,都會跟所感受到的經驗有所差距) 不知道Boyen兄是否有無法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 我是有的~這存在我之前所說的虛靜關照之中 而如果說當我們看到令人感動的作品,而無法具體的指稱其內涵,但這樣的感受以及心情 確實被自己「經驗」到了,但卻超脫了語言與文字~ 這樣的作品便證明了他脫離大部分了文化建構以及先識結構,仍可具有美感元素,不是嗎ꄊ 我想衍生的問題在於「有沒有這樣的作品?」 但我更想問的是「我們有沒有這樣看作品的能力?」 ^^" 如果說"未知"將會摧毀我所有論述的合理性~那我想應該是當攝影脫離紀實的目的, 完全以「預定為藝術」的目標創作時,我的論述自然無分類之必要,這樣的「未知」才會 摧毀吧 ~當然,很多理論也都如此~ 淺見~有用字不精準的地方請見諒 -- 看不見的、說不出的,不等於沒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127.100 ※ 編輯: JMphoto 來自: 218.169.127.100 (02/04 21:26) ※ 編輯: JMphoto 來自: 218.169.127.100 (02/04 21:26)

02/04 21:28, , 1F
文中的「感動」跟一般所指稱的「心情上的激動」有所
02/04 21:28, 1F

02/04 21:29, , 2F
差距,簡單來說應該是一種「意識上的被佔據」
02/04 21:29, 2F

02/04 21:29, , 3F
指涉很多也很抽象, 在此說明之
02/04 21:29, 3F

02/04 21:56, , 4F
謝謝 我大致上能夠理解了~
02/04 21:56, 4F

02/04 21:58, , 5F
不過我很好奇 你認為目前符合這種標準的作品有哪些?
02/04 21:58, 5F

02/04 22:05, , 6F
這樣的東西說來主觀~ㄟ~容我只舉兩例就好
02/04 22:05, 6F

02/04 22:07, , 7F
梵谷的某張作品~還有林姵熏老師一兩個系列作
02/04 22:07, 7F

02/04 22:08, , 8F
為避免其他人筆戰~點到就好 ^^"
02/04 22:08, 8F

02/04 22:09, , 9F
那麼你認為..為什麼梵谷生前會不受重視?
02/04 22:09, 9F

02/04 22:11, , 10F
哎呀 其實我主要還是針對"原型"的質疑比較多啦~
02/04 22:11, 10F

02/04 22:12, , 11F
不過你說的那個舉證我是可以接受 所以你不回答也可
02/04 22:12, 11F

02/04 22:16, , 12F
梵谷生前阿?我是沒有對於這方面資訊的攝取~
02/04 22:16, 12F

02/04 22:17, , 13F
不過我主觀的認為在他所處的環境中,社會結構主宰的
02/04 22:17, 13F

02/04 22:18, , 14F
力道較強,擁有較多資源者比較容易成為主流
02/04 22:18, 14F

02/04 22:28, , 15F
可以將林姵熏老師的作品連結附上。
02/04 22:28, 15F
文章代碼(AID): #19YPNaOM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YPNaOM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