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打屁] 攝影都不攝影了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powerslide)時間17年前 (2007/07/28 12:51), 編輯推噓1(105)
留言6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58 (看更多)
※ 引述《yudaka (yudaka)》之銘言: : 我想在這裡或許您必須先處理一個名詞的定義,您所謂的美感,究竟 : 包含怎樣的層面? : 我看到拉斐爾的聖母圖,因為它的三角穩定結構而覺得心安,因為它 : 的艷麗顏色而感到視覺享受,因為它的質地擬真而感到驚訝。這是很 : 顯然是符號結構性的美感。 : 但是我同時因為聖母的形象,想到了去世的母親,因而覺得懷念與感 : 傷。看到旁邊的天使又想到我的小孩而感到欣慰。這一連串的情感反 : 應來自於我的生活經歷,這是否是您指涉的美感? : 創作者能傳遞前者是很明顯的,但是創作者是否能不依靠任何文字敘 : 述傳遞後者,這才是我的疑問。 我這樣說好了 第一,藝術品的創作是一種[美感經驗]的傳遞,而作者可已透過某種[技 巧]或[知識]在他的作品中去操作觀者的[美感經驗],這點我們應該已 達成共識. 第二,至於您說在該[視覺經驗]的觸發之後,因而聯想到個人過去的經驗 而感動,這也是美感沒錯啊,這雖然不在創作的控制範圍內,但某種程度上 他卻會回饋到對於[作品]的認同上啊,譬如說猶太人看到畢卡索的Guernica 作品聯想到自己在集中營的經驗,並進而認同畢卡索的主張,或者說一個 被人陷害的失意者,看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品,進而聯想到自己被背叛 的過程,因而同身受,這不就是一種共鳴的過程嗎?有什麼必要要求必須100% 的與創作者的情感經驗相同才能算成功的[共鳴]呢? ps.如果用音樂的[合弦]來表示應該更清楚吧,音樂上的和弦係指將三個( 或三個以上) 不同的音階,按照一定的關係結合在一起.和弦雖然是由不 同的[音階]所組成,但是由其具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可以奏出很[調合]的 音樂出來,甚至組成交響樂,而藝術的感知[共鳴]不也正是如此嗎? 如果都是相同的[音階],那不會太單調了嗎? -- 真正的戰爭現在才剛剛開始 http://www.wretch.cc/blog/powerslid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powerslide 來自: 219.81.146.69 (07/28 12:52) ※ 編輯: powerslide 來自: 219.81.146.69 (07/28 13:00) ─────────────────────────────────────── 以下為被別人修改過的最新內容: (07/28 13:00) ─────────────────────────────────────── 作者: powerslide (powerslide) 看板: PhotoCritic 標題: Re: [打屁] 攝影都不攝影了 時間: Sat Jul 28 12:51:03 2007 ※ 引述《yudaka (yudaka)》之銘言: : 我想在這裡或許您必須先處理一個名詞的定義,您所謂的美感,究竟 : 包含怎樣的層面? : 我看到拉斐爾的聖母圖,因為它的三角穩定結構而覺得心安,因為它 : 的艷麗顏色而感到視覺享受,因為它的質地擬真而感到驚訝。這是很 : 顯然是符號結構性的美感。 : 但是我同時因為聖母的形象,想到了去世的母親,因而覺得懷念與感 : 傷。看到旁邊的天使又想到我的小孩而感到欣慰。這一連串的情感反 : 應來自於我的生活經歷,這是否是您指涉的美感? : 創作者能傳遞前者是很明顯的,但是創作者是否能不依靠任何文字敘 : 述傳遞後者,這才是我的疑問。 我這樣說好了 第一,藝術品的創作是一種[美感經驗]的傳遞,而作者可已透過某種[技 巧]或[知識]在他的作品中去操作觀者的[美感經驗],這點我們應該已 達成共識. 第二,至於您說在該[視覺經驗]的觸發之後,因而聯想到個人過去的經驗 而感動,這也是美感沒錯啊,這雖然不在創作的控制範圍內,但某種程度上 他卻會回饋到對於[作品]的認同上啊,譬如說猶太人看到畢卡索的Guernica 作品聯想到自己在集中營的經驗,並進而認同畢卡索的主張,或者說一個 被人陷害的失意者,看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品,進而聯想到自己被背叛 的過程,因而同身受,這不就是一種共鳴的過程嗎?有什麼必要要求必須100% 的與創作者的情感經驗相同才能算成功的[共鳴]呢? -- 真正的戰爭現在才剛剛開始 http://www.wretch.cc/blog/powerslid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powerslide 來自: 219.81.146.69 (07/28 12:52)

07/28 12:57, , 1F
其實 2 的部分我們的概念並沒有多大落差
07/28 12:57, 1F

07/28 12:58, , 2F
所以對於明室的歧見,可能是因為羅蘭巴爾特對於相片評論的
07/28 12:58, 2F

07/28 12:59, , 3F
例證舉得幾乎都是生活經驗,所以我才會把明室的邏輯套在
07/28 12:59, 3F
※ 編輯: powerslide 來自: 219.81.146.69 (07/28 13:00)

07/28 13:00, , 4F
生活經驗上,也就是您在 2 之中說創作無法控制的部分
07/28 13:00, 4F

07/28 13:01, , 5F
當然這有可能是對文本的詮釋不同造成的
07/28 13:01, 5F

07/28 13:01, , 6F
至於巴爾特自己到底怎麼想,恐怕很難釐清吧 orz
07/28 13:01, 6F
文章代碼(AID): #16giiwA9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giiwA9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