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攝影作為一種語言--新手理論入門須知
討論串中某幾篇開始出現"攝影不一定要用相機"的論述
於是有人舉出了好幾種"非相機攝影法"
我想問的問題是
從頭到尾有人說只有用相機才是攝影嗎? ~_~
我還是把我該段原文附上好了
以免又有朋友沒看完原文章又產生誤會
=============================================
攝影就是「以機具紀錄光波資訊,並以各種載體將影像呈現給世人的行為」。
「載體」的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攝影不是按了快門之後就結束。事實上影像的用途、影像載體的選用,這些因素都會牽動攝影行為本身。例如一個要辦實體攝影展的人,與一個只在網路藝廊發表照片的人,他們會對作品的處理一定會有不同的態度。相紙本身就是一種會隨時間變化的載體,其「舊化」的現象也會成為一種訊息而讓觀者一併吸收。
正因為攝影「紀錄光波資訊」的這項特質,使攝影能在各種領域上幫助人類的進展。如宇宙膨脹理論證據之一,即是人類在光譜上觀測到紅位移現象;醫療人員可以用X光檢查你的身體,而不用把你的身體切開來看;神經科學家也常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以及正子斷層掃描(PET)來檢視人腦(前者利用磁場與電波頻率信號進行偵測,後者則是用注入你身體中的的放射性物質而獲得腦部造影),這些都稱得上是廣義的攝影。
(請注意從沒人說只能用相機才叫攝影)
==================================================
先是foto兄稱自己是從"非經驗的角度"認為攝影還有其他定義
可自己掉入"自由心證"去
現在是y兄聲稱"唯物(從攝影器材出發)的定義是不可行"。
因此y兄決定"從攝影者的動機出發去補強定義",但卻又掉入錯誤之中。
例如y兄說"創作者在進行攝影行為時,應該是期望觀賞者有感覺的。"
但光是"醫學攝影:這個例子就無法適合您的論點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定義"攝影"時,不能把創作者的"創作動機"拉近來
因為攝影一旦進入科學攝影,就沒有"主觀的創作"這回事
或許有人會說: "科學攝影也可以是創作..."云云
這當然事務用了創作的意涵
我要指出,真正"主觀的創作作品",與你"主觀的把某物認為是藝術"
是完全的兩回事。
至於y兄汲汲營營想番花出另一個攝影定義,結論是:
"攝影是利用機械擷取或轉移訊號,轉換為觀者可閱讀之圖像,
並意圖使其對該圖像產生現實之聯想的行為。"
請比較我所說的: 攝影是以機具紀錄光波資訊,
並以各種載體將影像呈現給世人的行為。
讓我覺得奇怪的是,Y兄實際上還是從器材上去定義攝影
並只是站在我的原意上做延伸
那我們竟來檢驗一下y兄為了"擴大框架"做了哪些延伸:
1. 我說是紀錄光波,y兄說是擷取或轉換訊號。
2. y兄多加了"意圖使觀者對該圖像產生現實之聯想"
(這已經不是攝影的定義了,而是講觀者認知的問題
所以我在定義時只到"呈現給世人"為止,)
除了上述兩點不同,其餘都一樣。
那我們就檢驗一下y兄的兩個論點是否紮實
1. y兄從未定義他說的訊號源種類除了光波之外有哪些?
這問題非常重要,否則不管什麼訊號變成圖像之後都可以是攝影了。
2. y 兄所謂"觀者對圖像產生現實之聯想"
這現實又是什麼呢? ~_~"
胡塞爾的意向性?
有什麼聯想不是"對現實的聯想"?
這些問題我不願再深究
因為我整個討論下來花太多時間在做"不嚴謹的擴充"
直言還請y兄原諒
我覺得我的觀點是站在一個"面"之上
然後認為攝影的定義應該"在這個點中"比較洽當
而您是急急要把它擴張成面
卻沒有嚴謹的定義
自然會發生些許錯誤
我認為任何人要做出"更好的定義"是很棒的
但是"更好"是要建立在"更嚴謹,更創新,更符合所需"之上
否則塔一直蓋
蓋到天際才發現底部沒打好
就整個都毀了!
謝謝y兄參與討論
但未來我無法再針對這議題發表什麼意見了
手邊的書一直唸不完
BBS真是很花時間的東西
有時沒看完原文的人就直接看討論
討論之中若有人沒看清楚原文又產生誤會
這誤會就會擴大
這不是我當初分享文章的本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66.242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9 之 20 篇):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