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刺點的通俗用法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yudaka (yudaka)時間17年前 (2007/07/22 15:22)推噓9(9推 0噓 11→)留言20則, 8人參與討論串3/38 (看更多)
※ 引述《fotofolio (書店)》之銘言:
小弟學藝不精班門弄斧一下,如有謬誤還請見諒。
其實熟悉羅蘭巴爾特那派符號理論學派脈絡的人,可以比較能理解他
的論述是在處理後設的問題,而不是創作指引。即羅蘭巴爾特是站在
觀者的角度寫出了明室,而不是作者的角度。
維根斯坦到羅蘭巴爾特再到蘇珊宋妲,其實他們最感興趣的在於他者
如何解讀一個符號,或者說、一個符號如何在觀者腦中轉換成引起反
應的素材。維根斯坦專注於符號在群體中的共知性(哲學探討),羅
蘭巴爾特則延伸到經驗的再創造(寫作的零度),蘇珊宋妲則是集大
成並加以整理與利用。
所以不才認為,明室中所指的刺點並不是創作者設計的,而是觀者所
創造的。講明白一點,刺點的形成來自於觀者的經驗,可能是生長歷
程或是文化環境,由於創作者無從得知觀者的背景,他自然無法預先
設計出可讓觀者深沈共鳴的圖像。即使明室讀得再熟,或是羅蘭巴爾
特本身,恐怕也無法辦到。
不過、這也同時表示,所有的照片都是具有刺點的。其一是創作者本
身也是觀者,這是攝影的微妙之處。攝影者為現實之觀者,所以他在
擷取影像文本的時候,必然從中發現了某些共鳴之處,於是才會擷取
下來。因此這份文本至少足以引起創作者自身的共鳴。其二、雖然無
法預先設計,但可大膽推估人類具有近似的群體文化觀與生理成長軌
跡,雖然表象符號會因為地域文化而有差異,圖像文本引發共鳴的機
會還是很大。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刺點都是產生於正確的詮釋,誤讀也是會有啟發性
的。英國人看到台灣人吐檳榔汁的照片,因為連結到幼年父親肺病去
世時床單上的血跡,所以對圖像中紅色的污漬產生共鳴;雖是誤讀卻
也是合理的後設詮釋。
所以說、刺點的形成並不如知面是可以安排的,因為它不只是符號排
列的美感問題,也並不是可以透過認知教育而產生共同情感的東西。
刺點牽涉到更多個體層次的經驗,個體差異使得文本解讀難以一致,
創作者便無法在文本中事先設計,每個觀者被刺到的地方可能也不相
同。與其說創作者可以安排出刺點,倒不如說創作者製造出的文本,
巧合地讓觀者共鳴而形成刺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233.156
推
07/22 15:29, , 1F
07/22 15:29, 1F
推
07/22 15:32, , 2F
07/22 15:32, 2F
→
07/22 15:32, , 3F
07/22 15:32, 3F
→
07/22 15:33, , 4F
07/22 15:33, 4F
→
07/22 15:34, , 5F
07/22 15:34, 5F
※ 編輯: yudaka 來自: 61.224.233.156 (07/22 15:48)
推
07/22 16:02, , 6F
07/22 16:02, 6F
→
07/22 17:29, , 7F
07/22 17:29, 7F
推
07/22 21:09, , 8F
07/22 21:09, 8F
推
07/22 21:24, , 9F
07/22 21:24, 9F
推
07/23 01:00, , 10F
07/23 01:00, 10F
推
07/23 01:02, , 11F
07/23 01:02, 11F
推
07/24 16:33, , 12F
07/24 16:33, 12F
→
07/24 16:34, , 13F
07/24 16:34, 13F
→
07/24 16:35, , 14F
07/24 16:35, 14F
→
07/24 16:36, , 15F
07/24 16:36, 15F
→
07/24 16:37, , 16F
07/24 16:37, 16F
→
07/24 16:37, , 17F
07/24 16:37, 17F
→
07/24 16:38, , 18F
07/24 16:38, 18F
→
07/24 16:39, , 19F
07/24 16:39, 19F
推
03/27 13:41, , 20F
03/27 13:41, 20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