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既然這樣 就來說說喇叭角錐 ...
看板Audiophile (電腦喇叭 音響系統)作者quii11 (寒靜)時間7年前 (2017/05/28 12:08)推噓-7(0推 7噓 58→)留言65則, 4人參與討論串10/12 (看更多)
小弟也不是這方面的專業,
但基於科學精神,有幾個問題想請教一下。
: Q1. 為何走路會引起黑膠系統從喇叭出聲音?
: A1. 黑膠系統可以簡化為一個旋轉件、上面有不同深度的凹槽,唱針假設完美的隨著
: 凹槽移動,則深度的變化被唱頭轉換成低電位電訊號。
: 當走路經過引起地板振動,可以先簡單近似為旋轉件的高度突然就變了一點。
: 對唱針而言,是無法區分因為凹槽深度或是整個旋轉件高度變化的差別,因此
: 當整個 (地面-旋轉件) 垂直移動了 1um, 會被當作一個 1um 的凹槽音訊被放大。
: Q2. 為何在黑膠唱盤下面放重物有幫助?
: A2. 黑膠唱盤只是放在地上,不是鎖在地上。當地板在振動的時候,黑膠唱盤其實
: 不會完美的跟著地板一起動。當我們在黑膠唱盤下面放重物,這個 (重物-唱盤)
: 整體的質量和慣性就會提高。粗略的想法是,慣性愈大愈不受到外力影響。
: 把地板振動的往上瞬間近似成 地板對(重物-唱盤) 施力,質量愈大產生的加速
: 度愈小。當地板往下振動的時候,可以視為 (重物-唱盤) 是自由落體。這時候
: 的加速度和質量無關。
一、若黑膠唱盤不會完全跟著地板一起動,那會完全跟著這個「重物」一起動嗎?
二、若上為非,您這些論點是否還適用?
: Q3. 為何在重物下面再放橡膠墊,效果更好?
: 橡膠墊的作用,可以簡單的近似為一個高度方向的彈簧。這時候把上面所有東西
: 的質量相加 (eg. 黑金石 + 唱盤) 得到一個總質量 m, 配上橡膠墊在垂直方向的
: 彈力係數 k, 我們可以推算共振頻率 ( f = sqrt(k/m)/(2pi) )。
: 共振頻率的意思是什麼?這是指當輸入的力被移除後,這個質量會擺動的頻率。
: 在我的討論裡,這就是黑膠唱盤上下擺動的頻率,如果這個頻率是在人耳可聽
: 的範圍之內,那就會被整個音響系統放大而播放出來被我們聽到。
: 橡膠墊很軟,k 肯定不大,加上上面的重物,可以推論共振頻率會低於 20Hz。
一、請問您的這個共振頻率定義是在哪找的呢?
(我是指「共振頻率的意思是什麼?」這句話後面的論述)
二、請問您所提出的這個共振頻率的公式,它的基本假設您知道嗎?
您的這一系列推論,是在基本假設前題下嗎?
三、現實的物件,能符合基本假設嗎?
若無法符合,該如何修正呢?或是其誤差值是在可接受範圍呢?
: Q4. 那為何放上硬的彈簧也有效?
: 很硬的彈簧 = k 很大,因此我一開始推論這是讓共振頻率 > 20kHz 的方向。
: 我不知道他們用的到底是哪種彈簧、也不知道他們的重物和唱盤加起來多重。
: 假設總重是 20kg 好了,那要多硬的彈簧才能讓共振 > 20kHz?
: (2*pi*20k)^2*20 = 3.158e11 N/m
: 這彈簧硬的不可思議,明顯假設錯誤,無法讓共振 > 20kHz
: [這一段是我前一篇文章偷懶跳過的驗算,感謝 Tback/max8201 指正]
: 假設目標改為 20Hz, 則 (2*pi*20)^2*20 = 3.158e5 N/m ~ 316 N/mm
: 這是一個用 32kg (316/9.8) 的東西放上去,只壓縮 1mm 的彈簧。應該
: 是一個還算合理的 "很硬的彈簧",
: 綜合 Q3/Q4, 如果有玩家不喜歡墊橡膠,卻喜歡用彈簧。那兩者的主要差異
: 會是彈簧的共振頻率會比較高。但基本上兩者應該都會共振頻率低於 20 Hz。
一、假設您的推論都是在共振頻率的基本假設下,您只分析墊材的共振頻率,
我沒看到您有分析黑膠唱盤、唱臂等等,其它零件的共振頻率,
您所墊的墊材是否會引發其它材料的共振呢?
: Q5. 為何很多橡膠墊 "幾大多數用於音響產品這類輕荷載的效果多不佳" ?
: (引用 Tback)
: 一塊橡膠墊如果設計目的是減少振動,那必定要設計它的共振頻率和阻尼
: 係數。橡膠墊除了提供彈力,也可以提供阻尼,但是共振頻率跟上面放的
: 重物多重有關係,共振頻率確定了,才能設計材料的阻尼係數 (damping
: coefficient, 速度的係數),達到目標的 damping factor (通常是 critical
: damping, Q = 0.5 or zeta =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monic_oscillator
: "輕荷載" 可能說明了為何效果不佳,如果設計的目標是 100kg, 但是我們
: 卻只上放了 10kg 的東西,那共振頻率提高了三倍左右,如果原先設計在
: 20Hz,現在就會在 60Hz 左右干擾低頻表現。甚至連原先設計的 damping
: factor 也會變得不適當。
: 這時候一個原廠設計的墊子就有一大優勢,那就是重量非常明確。只要原廠
: 有認真設計,效果應該都可以不錯。至於要把目標的共振頻率設定在多少,
: 目標的 damping factor 設多少,就是各廠牌各自的選擇。但根據人耳的
: 特性,我們可以推論是共振頻率 < 20Hz, critical damping 或是稍微 over
: damping, 來對付製造誤差。
: 一個不知道會被放上多重東西的墊子,唯一能做到的是在一個重量範圍之內,
: 提供還算合理的 damping,這個設計其實比原廠還難。我想大多數商品大概是
: 用試誤法搭配買家回饋調整做出來的。
: Thxman 設計的 RT-100 有明確標示 3-40kg,但是推荐用在重低音,可以推論
: 是針對靠近 40kg 那邊重量設計,而不是 3kg 這邊。自然頻率設定在 16Hz
: 同我的猜測,必須設定在低於 20Hz,網路上隨便找的照片不夠清楚,不知道
: 是否有標示測試時候使用的重量。
一、我查了一下,這款「RT-100」的產品,上面型狀不是正方形的、長方形,
總之,上面有一些顆粒之的的東西,這些東西會影響共振頻率嗎?
二、若會影響共振頻率您原本的公式,適用嗎?
: 希望這樣的書寫格式,能幫助更多板友從比較物理的角度來看音響相關的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102.8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495944488.A.DCA.html
噓
05/28 12:48, , 1F
05/28 12:48, 1F
→
05/28 12:48, , 2F
05/28 12:48, 2F
→
05/28 12:50, , 3F
05/28 12:50, 3F
→
05/28 12:50, , 4F
05/28 12:50, 4F
→
05/28 12:50, , 5F
05/28 12:50, 5F
→
05/28 12:50, , 6F
05/28 12:50, 6F
其實我問這個問題,主要是想問,
原PO是以什麼原理推論出「是針對靠近40kg那邊重量設計」?
該產品自然頻率標示15.75Hz,建議載重3kg~40kg,
如何在不實際實驗下,推論出「是針對靠近40kg那邊重量設計」?
真的有依其形狀、材質去進行分析嗎?
還是使用原公式呢?原公式在非均質物體下,適用嗎?
還是只因為賣家推薦使用於重低音而推論呢?這是科學嗎?
→
05/28 13:11, , 7F
05/28 13:11, 7F
→
05/28 13:11, , 8F
05/28 13:11, 8F
→
05/28 13:12, , 9F
05/28 13:12, 9F
→
05/28 13:13, , 10F
05/28 13:13, 10F
我不清楚您是否有參加過研討論,通常別人發表論述完,
別人有疑問,通常一定先經過詢問,不太可能是直接反駁,
科學精神是很嚴謹,我必需先詢問確認對方表達的內容與我認知不同。
噓
05/28 13:17, , 11F
05/28 13:17, 11F
→
05/28 13:17, , 12F
05/28 13:17, 12F
不好意思,我沒有說一定要發論文才能上來發表,
但若非科普,請不要打著科普旗號,謝謝。
噓
05/28 13:35, , 13F
05/28 13:35, 13F
→
05/28 13:35, , 14F
05/28 13:35, 14F
→
05/28 13:35, , 15F
05/28 13:35, 15F
→
05/28 13:36, , 16F
05/28 13:36, 16F
→
05/28 13:36, , 17F
05/28 13:36, 17F
有公式當然你想辦法給他input,就能得到output,
但在這個案例中,k值未知,材料形狀因素你也無法放進公式,
就拿公式進去亂套?這就是您的科學?
噓
05/28 14:14, , 18F
05/28 14:14, 18F
噓
05/28 14:17, , 19F
05/28 14:17, 19F
→
05/28 14:17, , 20F
05/28 14:17, 20F
→
05/28 14:17, , 21F
05/28 14:17, 21F
→
05/28 14:19, , 22F
05/28 14:19, 22F
您提的這部份的回應與我回的有交集嗎?
我從來沒說k值與材料形狀有關,形狀因素我也是說無法放進「公式」,
不清楚您特別提出材料形狀與k值無關的理由是?
※ 編輯: quii11 (36.225.177.60), 05/28/2017 14:35:54
噓
05/28 14:38, , 23F
05/28 14:38, 23F
→
05/28 14:38, , 24F
05/28 14:38, 24F
→
05/28 14:38, , 25F
05/28 14:38, 25F
→
05/28 14:38, , 26F
05/28 14:38, 26F
→
05/28 14:38, , 27F
05/28 14:38, 27F
但是形狀會影響共振頻率,這個公式是在「理想彈簧」的假設下成立。
我們的實驗體,是理想彈簧嗎?它的阻尼系數相當小嗎?
→
05/28 15:03, , 28F
05/28 15:03, 28F
※ 編輯: quii11 (36.225.177.60), 05/28/2017 15:07:23
→
05/28 15:07, , 29F
05/28 15:07, 29F
→
05/28 15:07, , 30F
05/28 15:07, 30F
→
05/28 15:07, , 31F
05/28 15:07, 31F
→
05/28 15:09, , 32F
05/28 15:09, 32F
→
05/28 15:09, , 33F
05/28 15:09, 33F
→
05/28 15:10, , 34F
05/28 15:10, 34F
噓
05/28 15:13, , 35F
05/28 15:13, 35F
→
05/28 15:13, , 36F
05/28 15:13, 36F
→
05/28 15:13, , 37F
05/28 15:13, 37F
→
05/28 15:13, , 38F
05/28 15:13, 38F
前輩分享數據跟推論當然是很不錯,但要說是科普,需要有科學精神,
雖然不一定要有複雜的公式,但推論需符合邏輯,
舉個例,
: Q2. 為何在黑膠唱盤下面放重物有幫助?
: A2. 黑膠唱盤只是放在地上,不是鎖在地上。當地板在振動的時候,黑膠唱盤其實
: 不會完美的跟著地板一起動。當我們在黑膠唱盤下面放重物,這個 (重物-唱盤)
: 整體的質量和慣性就會提高。粗略的想法是,慣性愈大愈不受到外力影響。
: 把地板振動的往上瞬間近似成 地板對(重物-唱盤) 施力,質量愈大產生的加速
: 度愈小。當地板往下振動的時候,可以視為 (重物-唱盤) 是自由落體。這時候
: 的加速度和質量無關。
若黑膠唱盤放在地板上不會完美的跟地板一起動,
重物也不會跟唱盤一起動,若我無理解錯的話,
這位前輩把「重物-唱盤」的質量及慣性算一起,
這個邏輯有什麼問題呢?
那請問如果「重物」跟「唱盤」不會完美的一起動,卻可將質量及慣性算一起,
那,為何不能連地板也一起算呢?
再者,
: Q3. 為何在重物下面再放橡膠墊,效果更好?
: 橡膠墊的作用,可以簡單的近似為一個高度方向的彈簧。這時候把上面所有東西
: 的質量相加 (eg. 黑金石 + 唱盤) 得到一個總質量 m, 配上橡膠墊在垂直方向的
: 彈力係數 k, 我們可以推算共振頻率 ( f = sqrt(k/m)/(2pi) )。
: 共振頻率的意思是什麼?這是指當輸入的力被移除後,這個質量會擺動的頻率。
: 在我的討論裡,這就是黑膠唱盤上下擺動的頻率,如果這個頻率是在人耳可聽
: 的範圍之內,那就會被整個音響系統放大而播放出來被我們聽到。
: 橡膠墊很軟,k 肯定不大,加上上面的重物,可以推論共振頻率會低於 20Hz。
橡膠墊的共振頻率,與唱頭因振動而唱出聲是絕對關係嗎?
唱頭與唱盤自身都不會振動嗎?都沒有共振頻率?
這中間完全不會交互影響嗎?
因為科普,我們把中間的物件都視為剛體嗎?
→
05/28 15:26, , 39F
05/28 15:26, 39F
→
05/28 15:26, , 40F
05/28 15:26, 40F
請問牛頓力學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科普的範疇裡,難道就不用管基本假設?
那個重物您要視為剛體,坦白說我沒意見,
唱盤也視為剛體嗎?
→
05/28 15:29, , 41F
05/28 15:29, 41F
→
05/28 15:29, , 42F
05/28 15:29, 42F
→
05/28 15:29, , 43F
05/28 15:29, 43F
→
05/28 15:32, , 44F
05/28 15:32, 44F
→
05/28 15:32, , 45F
05/28 15:32, 45F
不是絕對關係,請問原PO為何說,
「
: 在我的討論裡,這就是黑膠唱盤上下擺動的頻率,如果這個頻率是在人耳可聽
: 的範圍之內,那就會被整個音響系統放大而播放出來被我們聽到。
」
依前輩的邏輯,
若不是排除掉交互影響的話,請問這個結果是如何導出來的呢??
: 共振頻率的意思是什麼?這是指當輸入的力被移除後,這個質量會擺動的頻率。
坦白說,我真的找不到「共振頻率」有類似這樣的定義,
請問在科普的範疇中,您有找到嗎?
→
05/28 18:15, , 46F
05/28 18:15, 46F
→
05/28 18:15, , 47F
05/28 18:15, 47F
→
05/28 18:16, , 48F
05/28 18:16, 48F
→
05/28 18:17, , 49F
05/28 18:17, 49F
→
05/28 18:17, , 50F
05/28 18:17, 50F
→
05/28 18:18, , 51F
05/28 18:18, 51F
→
05/28 18:18, , 52F
05/28 18:18, 52F
→
05/28 18:19, , 53F
05/28 18:19, 53F
→
05/28 18:19, , 54F
05/28 18:19, 54F
→
05/28 18:20, , 55F
05/28 18:20, 55F
→
05/28 18:22, , 56F
05/28 18:22, 56F
→
05/28 18:23, , 57F
05/28 18:23, 57F
→
05/28 18:23, , 58F
05/28 18:23, 58F
→
05/28 18:24, , 59F
05/28 18:24, 59F
→
05/28 18:25, , 60F
05/28 18:25, 60F
→
05/28 18:27, , 61F
05/28 18:27, 61F
→
05/28 18:27, , 62F
05/28 18:27, 62F
→
05/28 18:28, , 63F
05/28 18:28, 63F
→
05/28 18:32, , 64F
05/28 18:32, 64F
→
05/28 18:32, , 65F
05/28 18:32, 65F
我一開始就提到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大師就更不用說了,
我是從這一系列討論串中,再去看相關的理論。
但就因為我不是大師,所以我尊重這些大師的理論,
我不會在沒實際實驗或推導計算後,
直接忽略這些物理大師的理論,包括其假設、推導與結論等等,
這就是我的科學精神,我尊重專業,而不是自以為是。
您提出的解釋坦白說,遠比原PO Q2的說法更有邏輯性,也更貼近我所理解的現實,
這部份仍是感謝您的解釋。
※ 編輯: quii11 (36.225.177.60), 05/28/2017 22:30:23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Audiophile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