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人文] 眷村一景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powerslide)時間18年前 (2007/04/04 09: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1 (看更多)
※ 引述《virosa (書寫,是一種治療)》之銘言: : : 推 echo:沒有現代,就沒有後現代。 04/03 23:27 : : → echo:前現代和後現代的並存,就叫做四不像。就像當今的台灣~ 04/03 23:28 : : → echo:反璞歸真跟亂搞是兩回事~ 04/03 23:29 : : 推 enohs:可以舉個例子嗎? 04/03 23:42 : 回應Echo的第一句, : 不想看長篇大論的可以直接看小標,「君子貴其全」,的前兩行。 : 舉例而言,你看臺灣電視新聞就知道。 書房/從現代到後現代(一) 2000-10-25 update || part I || part II || 蔡錚雲主講 / 劉平君 記錄* http://ccs.nccu.edu.tw/oldccs/nccudr/full/post1.htm (前略) 現代性是什麼? 現代性(modernity)與所謂的西方現代文明是兩回事,在二十世紀以前沒有人討論 現代性,因為當時這名詞還不存在,只存在著現代化運動或謂現代主義,現代性這 名詞在二十世紀出現是因為後現代的提出,後現代提出後人們才重新反省從文藝復 興到啟蒙運動再到二十世紀初葉的這段過程,這才產生現代性的議題。 啟蒙運動以後的現代化運動就韋伯對資本主義的解釋,它是對工具理性的強調,也 是西方歷史的里程,它與傳統的思惟截然不同,傳統的思惟含有強烈的宗教情操與 形上學的觀念,但這傳統的思惟到資本主義的開展以後就完全被推翻了,這個歷史 的事實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之後,由於其在文學藝術上的發展而進一步推展了 所謂的現代藝術,二十世紀初葉現代主義仍然興盛,主要強調的與工具理性不同, 它強調求新求變,打倒任何永恆的存在,求新求變便成唯一的價值判斷,這種精神 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可以「運動」來理解,例如藝術界的前衛藝術,前衛藝術可以說 是十九世紀末的哲學家,它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去思考為什麼? 即當求新求變變成一種唯一的價值標準時,我們就要進一步去問為什麼?求新求變 是對傳統的批判,但我們要思考批判之後還有什麼?至此之後開展了一新紀元,二 十世紀下半葉,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再像往常有一明確的方向,今天的藝術界五花八 門什麼都有,而其所產生的情境就成為後現代文化的溫床。因此,在歷史的開展中 現代化運動與現代主義是兩種不同層面的議題,所以,一直到二十世紀後現代文化 的開展,學院派才重新回頭檢討這段時期的發展,將不同的發展串連起來,才產生 所謂現代性的問題。 而什麼是現代性的問題,哈伯瑪斯視其為啟蒙運動不斷延伸的問題,就是啟蒙理性 ,很多人將啟蒙理性視為十八、九世紀,或從法國大革命之後到黑格爾的絕對觀念 論體系所強調的理性自由,這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來一千多年歷史發展的主要 差異在於自主性的要求,藉由啟蒙理性對自由的開展,強調自主性,而這自主性到 二十世紀又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可用來區分現代性,從西方歷史的發展可以發現 現代性有兩個層面,一是崇高的現代性(high modernity)就是自由、平等、博愛 ,在二十世紀以前自由、平等、博愛是一標竿,一指導原則,這種標竿被理想化, 用來教導普羅大眾,另一是平實的現代性(low modernity),此與馬克思有關, 從高到低就在於自主性不再是個掛空的理念,因為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自由、平等 、博愛是虛無飄渺的,拉到現實的層面會造成很多衝突,而這些衝突又有待另外的 東西如法治、公民權來消解,但這與啟蒙理性所強調的自主性又是兩個不同的源頭 ,此種崇高層次(high level)的理念在當時社會產生了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菁英份 子,這些菁英份子就像黑格爾強調絕對精神一樣,將崇高的價值往上推,使得自由 理性像傳統思惟的強烈宗教情操一般,只不過轉換了一個名詞罷了。 這種崇高的現代性到馬克思手上產生轉變,馬克思有句名言,人是用腳走 路而不 是用頭走路,這就是說我們要改造現實而不只是要解釋現實,其將理性的要求落實 在現實面,例如馬克思強調對於普羅大眾的教育,藉由教育讓普羅大眾有自覺,再 透由自覺向資本家革命,最後達到無產階級共產社會的理想。 馬克思和啟蒙運動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純理念的思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從十九世 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所開展的是平實的現代性,而與其並駕齊驅的是科學文明的快速 發展,這兩者都達到了普及性,自主性不再是一理念,而成為每一學科的終極理想 和基本要求,所以,從十九世紀末以來許多新學科產生了,不再像傳統由哲學獨大 ,從二十世紀到今天一百年下來的發展,尤其在二十世紀的下半頁,甚至將二十世 紀初葉的學科也完全顛覆了,它完全將波特萊爾所強調的求新求變精神徹底的發揮 出來,這求新求變不只是批判而是實際的批判,這實際的批判要比批判更有意義和 價值,而從平實的現代化後才開始後現代文化的開展,因為當求新求變之後又是什 麼? 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所領導的方向,好像是要回到傳統所強調的信仰,但此時立基 已經截然不同,現代人經過啟蒙理性的薰陶不可能再接受一種偉大的價值,在此新 立足點之下,要改變的是這偉大價值的內涵,偉大價值存在但偉大價值的內涵不再 偉大,這是指它在各種不同的人文社會學科和次級團體中成為一獨立自主的集體, 這就是最近強調多元文化的理論源頭,但是多元未必是好,多元的有機才是好,多 元的有機如何得來,就是在這平實的現代性所指向不可知的未來而產生的。 後現代和其知識模型 從李歐塔於 1979發表《後現代情景:知識報告》以後,後現代才成為重要的議題 ,在此之前後現代只是建築界和藝術界的流派,而與哈伯瑪斯的回應文章產生爭議 以後,一方面學者開始重視現代性,另一方面學者也開始重視後現代文化,但當問 及後現代文化是什麼時就產生了問題,因為要解釋它是什麼就是在壓制後現代文化 ,可是不去解釋又要如何說它呢?這兩難的情況對現代學院派的知識模型產生衝擊 。 因此,一些法國思想家如傅科、德里達、布希亞就在解決這問題,試圖建構一套後 現代的知識模型,此知識模型能有效解釋理論的空窗期,並與平實的現代性做區別 ,而在這問題上可以用「困境或弔詭」來解釋。一義大利哲學家Vattimo[1]的概念 可以用來解釋「困境和弔詭」的差異,批判是現代性的概念,批判的意思是說,我 覺得一個東西有問題,於是,跳出來與其產生距離,以另一不同的角度來批判它, 藉由批判企圖轉換它為正確。 這基本上是結合從黑格爾到馬克思所強調的辯證,但在後現代,這線索則全然斷裂 ,後現代的知識模型不再相信有所謂的困境,後現代的知識模型顛倒過來強調弔詭 ,所謂的弔詭,就是在我們反省事實時不是就事實是對或是錯,而是倒過來看,將 不相干的東西排除並藉由排除的動作而逼顯出正確,李歐塔稱之為謬誤論證 (paralogy)[2],這可以用維跟斯坦的遊戲理論(game theory)來解釋,知識的 獲得不是針對一對象去研究,而是像下棋一樣,自己要設計圈套讓別人掉進去,又 要注意不要掉進別人所設計的圈套中,想盡辦法找出別人的缺點,找到別人所不能 改正的缺點就是最後的贏家。 也就是說,後現代的知識研究模式不是要證明什麼而是要提出反證,挑已經證明出 來的東西的毛病,這挑毛病不是要幫助它而是為了自己要贏,這與辯證是一種截然 不同的哲學意涵,所以,後現代的知識模型一方面與過去的知識一樣要求有一目的 和一結果,但手段和過去截然不同,過去要求清晰明確,在後現代情境中則要求顛 覆和解構,過去在批判時要保持距離,而後現代的顛覆和解構則是寄生態度,依附 在被顛覆的系統中來瓦解這系統,並且不進一步問瓦解以後要做什麼,所以,它造 成價值觀的混亂,以往會對混亂擔心,但在後現代情境卻是歡迎混亂,因為只有在 混亂中才會有綜合性的問題,而此綜合性的問題不至變成意識形態的包袱,很多純 粹搞理論的人會有這樣的危機,它不自覺的將理論的建構視為神聖,也就是傳統宗 教性的心態。 雖然啟蒙理性使我們能找到可驗證的判準,不用重蹈傳統宗教的覆轍,但是最後理 性和科學仍然變成一種宗教,所以才需要更強烈的手段,即後現代的解構,使我們 生活的世界還原成它本來的面貌,至於以後怎麼辦,這不是後現代所關注的問題, 後現代沒有終結和目的的問題,在此種情形下困境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弔詭,是一 種似非而是,所看到的都與傳統背道而馳,但在此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可能建構新 的價值,這假說是否有效,現階段無法判定,但資訊傳播媒體文化的日益興盛提供 了一個可能的判斷空間,就像布希亞所言一切皆為複製,並且這複製比真實的現實 更真,所以在某個層面我們已經在建構一個新的價值觀,什麼時候結束不是哲學家 的事而是諸位新聞傳播界的事了。 -- 真正的戰爭現在才剛剛開始 http://www.wretch.cc/blog/powerslid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4.124.223
文章代碼(AID): #164mCcS8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4mCcS8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