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攝影功用下的價值衝突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 )時間18年前 (2007/01/25 03:1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1. 我對繪畫沒興趣。 2. 美術館也不是我的專長,我沒有能力去欣賞這些東西。 3. 繪畫很好,可是很難;我的所知不足,所以無法去談論。 4. 我喜歡印象派。 5. 我對抽象繪畫的興趣和古典派繪畫是一樣高的。 我試著從這五個選項繼續聊聊。 在我看來,這五個選項或許不能由正面-負面的方式理解, 他是想去探討 「不同社會地位的人,認為哪些藝術實踐,或詮釋權是屬於我。」 這個問卷設計上可能有些瑕疵 (我也認為如此,不過我比較想找出 Bourdieu 的原文段落來看, 他設計的問卷一般來說都不大會如此粗糙啊)。 不過,我想布迪厄對於 habitus 的理解, 大概放在一個有點曖昧的狀態: 一般來說,他是我們自然而然的行事與體驗傾向; 有些時候,又是可以回過頭來意識到的自身狀態。 Echo 大談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就是美感經驗究竟是原生或後天(社會建構)的問題。 在布迪厄這邊,答案絕對是後者, 但必須了解他對藝術的定義可能比我們一般掌握的還要廣泛。 比方說,在台灣, 有些人喜歡電子花車、歌舞秀、或電音三太子的表演; 有些人卻追求沙龍藝坊,或參觀攝影展或歌劇活動。 有些人喜歡閃亮三姐妹的音樂, 有些人則喜歡 The Beatles 或 Placido Domingo ; 有些人喜歡進香團或是包遊覽車的環島之旅, 有些人則認為「單車或隻身的旅行方式才是美好的旅行經驗」。 照他的說法,這些喜好、品味、秀異(distinction), 即使涉身其中的人不見得自知, 但從客觀的統計數據來說,必然與結構性因素相關。 比方說,教育程度、收入、慣用的語言 就可能找出與參與的休閒或藝術活動具有的關係。 上面的例子或許有點極端(我是刻意的); 但有助於彰顯他的觀點,也就是這麼一件事: 如果,我身為一個外交官或大學教授的兒女, 我比較可能喜歡古典樂、實驗劇場、或欣賞印象派畫作。 如果我是在一個養殖漁業或黑手的鄉間家庭長大, 我可能更喜歡那些「台式」電子樂,康樂隊、或日式摔角。 然後,很遺憾,在我們置身的社會(或任何社會), 喜歡哪種音樂、表演、衣著裝扮… 本來沒有內在而本質性的高下之分,但事實上總是有高下之分。 比方像「精緻」或「俗氣」、「高尚」或「草根」, 總帶有某些評價,並跟結構化的權力關係相關。 雖然,我們也有機會改變自己「已經形成」的狀態, 但這個亦步亦行的狀態,總要受到既有的生存狀態的限制。 Bourdieu 的談法,仰賴了非常大量的統計數據, 他矢志於藉由「客觀」的調查, 去勾勒出社會中關於各種差異-不平等生成與運作的狀態。 當然,他的觀點幾乎排除了任何「純粹藝術經驗」的可能性。 畢竟他認為,每個人的眼睛都不盡然相同, 而我們對美的體驗與喜好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 (甚至,衣著、走路的方式、說話的語氣、使用的修辭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這些不盡相同卻又不是隨機分布, 而是社會性的產物。 這種排除「純粹藝術經驗」的作法是否得宜,或許見仁見智, 不過在這樣的處理方式下, 包括攝影的美感評價在內, 他要談的大概不只是那些攝影家、攝影師、或網路攝影社群的作品, 同時要包涵「所有拿相機的人」進行考量 (甚至不認為自己有能力用相機從事創作者), 才是勾勒出那個結構關係的可能方式。 (待續) -- 安靜 優雅 的 輕 聲 哭 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67.45
文章代碼(AID): #15jx01WV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5jx01WV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