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攝影功用下的價值衝突
※ 引述《echo (KEEP WALKING)》之銘言:
: 乍看之下是很科學的作法,實際上也是很有邏輯的想法,但問題就出在問卷
: 設計上。他的問卷設計中沒有純中性的答案,而且是具有引導效果的;引導
: 出他一貫的學說在藝術領域的解讀: 藝術的價值來自品味,來自對藝術品的
: 感知能力;而這個品味與感知能力則來自上述的菁英教育。藝術的進步,則
: 來自於上層社會對通俗藝術的鄙夷。
(其餘部分恕刪)
關於「純中性」的部份,
我比較好奇,放在 Bourdieu 自己的學術視野中,
如何可能有符號的決斷是「純中性」?
而你認為的純中性又意指為何?標準何在?
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樣。
Bourdeu 要談的一個關鍵問題,
是關於對「美學」的喜好與審視標準是從何而來。
至少在他這邊,答案是社會性的,
我們對事物的喜歡與偏愛,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持續形塑。
我覺得事物該如何、我喜愛如何、我偏向如何,
這種東西稱為慣習(habitus),是前意識中結構的一種傾向,
卻透過社會關係不斷形塑、生產出來。
因此,縱使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我們能評斷「好」或「不好」、「較美」或「較不美」時,
就意味著這裡存在一種價值的評斷過程。
這裡的評斷跟權力有關,更細點說,在攝影的部份,大概跟文化詮釋權有關。
借用他的觀點出發,
常常看到許多先進的「藝術家」的攝影作品,
在阿公阿嬤眼中卻是「霧煞煞」;
反過來說,有的老人覺得拍照就是要正襟危坐、衣冠楚楚,
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才是「好看」。
照 Bourdieu 的視角,這裡沒有內在而本質性的「高下之判」,
只有評價的暴力,符號的暴力,這後面牽涉到的是權力問題。
當然, Bourdieu 的說法絕不是說「什麼都可以」。
因為事實上,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什麼都可以」過,
總是存在權力關係,對文化或任何事物詮釋權的爭奪。
因此分析的要點不在於歌頌「沒有差異的烏托邦」,
而是要面對既有的權力關係,這是在實踐過程中突破既有宰制的思考方式。
(待續)
--
安靜
優雅 的
輕 聲 哭 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67.45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