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推薦]波蘭攝影師 Andrzej Dragan
: 推 echo:問一下: 那和純商業人像比起來呢? 05/16 12:47
: → echo:for ex. Avedon 洗成超大幅的拍美國西部人的那本... 05/16 12:47
: → echo:當然很明顯看出來表現形式差很多,拍攝的模式也不一樣 05/16 12:48
: → echo:我想知道他的意涵上的異同.... 05/16 12:49
: → echo:Dragan 這幾張作品感覺和...有一次在美術館看到...忘了是誰 05/16 12:49
: → echo:某個台灣攝影師的作品,也有類似的味道... 05/16 13:03
: → echo:當然背景是不一樣,差很遠的啦~....^^||b 05/16 13:03
我想澄清一下,我在原文中只是試圖理解自己對作品的主觀意識
坦白講並不見得是攝影師想表達的意圖,所謂後設是也
(以此觀點,BBS 上真是充滿了後設、後設的後設.... )
這邊也順便釐清一件事情,其實攝影集也未必真的呈現出攝影者的想法
例如我手上有一本 Koudelka 的 Chaos
裡面放的照片乍看之下是純美學出發的結構性作品
但是我因為之前翻過許多他的攝影集
所以很容易發現裡面的照片,原本是串在某個報導之中,根本是報導記錄照
Chaos 有可能是 Koudelka 自己編輯的,也有可能是製作人編輯的
不論是何者,基本上都已是一種後設了
如果是製作人編輯的,那更是與拍攝動機沒有任何脈絡性
就照片的符號進行詮釋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學習
但是未必等同於理解拍照者本身的出發點
然而坦白說、我對於拍照動機的興趣是最大的
與其探討一套作品怎麼拍、拍起來像什麼
倒不如探討作者為什麼要這麼拍,為什麼要拍這個
很多創作者不一定能說得清楚呢
要理解這些東西,得花許多時間去了解創作者的生活空間
以及他所受的思想教育,這些東西都是作品解讀上很大的 gap
換成自己要進行創作時,其實這是個很大的障礙
技術遇到瓶頸的原因之一,就是動機未清、語言未定
當然就不知道需要什麼技術,這是邏輯有先後罷了
---
碎碎念結束,Avedon 本身有蠻強烈的人文活動參與慾
60 年代也曾經參與過反越戰及反種族歧視運動
In the American West, 1979-1984 算是脈絡明確的作品
拍攝主題也好、拍攝手法也好,基本上都是以現實作為基礎
你應該不會認為他強調了某些人物的材質或表面特徵吧
其實那個時期的肖像攝影家,並不常強調皮膚紋路
雖然偶爾會拍攝老人所以會處理到皺紋,但是並不會刻意的強化
與拍攝者的距離也比較遠(如果去看 Avedon 的照片就知道了)
其實處理手法的解讀,只要有足夠的樣本,每個人都可以做看看
加上對攝影史以及拍攝者個人歷史的了解
對作品解讀的能力就會大為進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217.194
推
05/16 23:41, , 1F
05/16 23:41, 1F
推
05/17 19:38, , 2F
05/17 19:38, 2F
推
05/17 20:26, , 3F
05/17 20:26, 3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8 之 10 篇):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