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人像攝影的問題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KEEP WALKING)時間18年前 (2007/02/08 23:52),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6 (看更多)
講一下家庭照的部分: (主要來源: 攝影學- 批判導讀,韋伯出版) 家庭照一般而言都是紀念性質。 1. 所有人排排站或坐好,大家或是笑臉或是嚴肅,替所有在場的人 留下一個見證。 2. xxx 走路了,上學了,畢業了,結婚了,生小孩了...etc.. 這些都是屬於"見證"的角色。(這邊就別再問我複製與真實的關係了..^^||b) 這樣的紀錄是純粹個人的;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套,大家的模式大同小異, 針對這種記錄去討論的真的不多,但還是有。大體而言,家庭像簿的特色是 隨性,真實;因為並不會有人因為這類型的照片構圖不好,再重新把數十個 人齊聚一堂補拍一張照片...^^||b 有關家庭像簿討論的幾個方向: 1. 當這個人是某某某的時候: for ex. 張學良的家庭像簿、蔣經國的家庭像簿、林獻堂、辜振甫、 林本源...等等。在這些人的家庭像簿中,可以看到一些平常人接觸 不到的層面 - 比如當時的政商高層等。這些家庭像簿通常被拿來作 為歷史工具來研讀。就西方歷史而言,許多所謂探險家的像簿,大多 成為鞏固帝國意識/殖民意識的工具。 2. 當這個人是某個大規模社會變動的 參與者/受害者 的時候: for ex. 最近大紅的 228 六十週年;如果有人的家庭像簿正好紀錄著 228 前後的社會,人物的變遷 (我很討厭這個話題,但他是太好的案例。) 或是二戰的猶太族屠殺,兩次大戰,對岸的文化大革命,二十世紀 中葉的經濟大蕭條,或是最近的紅潮...等等。這些不管受害者也好, 參與者也好,在他們的像簿裡也都佈滿著這個社會變遷的遺跡。而同樣的, 這些家庭像簿,通常也被當作歷史紀錄來研讀。 3. 有關"個人意識"的建構: 這個跟心理學比較有關 這個部分算比較新的,也比較少談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 在短則一二十年,長者七八十年以上的這段時間,人的記憶有限,不可 能所有的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而照片則提供了過去某個時空環境的 "hint"。一來,人會選擇性的消除/忽略掉某些記憶,二則其實現在人的 世界觀的建構絕大部分來自於"視覺";在這兩個因素之下,家庭像簿其實 成了一個人建構自己過去的引子。但,家庭像簿記載的絕大部分是家庭/ 生活 中"美好的一面" (你不會看到有家庭像簿專門記載家暴、飆車族、 離婚、酗酒、中年失業等等的),但是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當中,一定 多少會經歷過家庭生活中比較負面的成分。這些在家庭像簿中被忽略的 部分,有些會成為家庭的份子未來不管在個人事業上,或是在藝術創作上 (不管是傳統美術或許多現代藝術) 在表現上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動力。 另一個部分則是: 家庭像簿裡所呈現的一面,和組成份子對這些照片, 或是這段生活的印象/概念,當中會有多大的落差? 有多少人,不管是 不是藝術家,真正仔細分析過自己過去成長經驗中,由家庭所形塑的 部分? 好的,或是-尤其是-不好的部分。這些都會對個人的行為習慣, 處事/思考/待人接物 的邏輯,作法,態度...等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畢竟在現代生活中,家庭是太重要的一環;因為他牽涉到每一個個體 的人格養成過程。對於家庭/家庭像簿 的省思,有人用作品/實踐的 方式,針對這個部分作了一些探討,攝影學黃皮書裡舉了一個很有趣 的例子,大家去翻一翻吧~ ^^ -- 先這樣~ 還請高手補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8.161

02/08 23:58, , 1F
喂喂喂! 另一邊也去灌一下水吧... 很乾的說!
02/08 23:58, 1F

02/09 00:25, , 2F
是說這裡嗎?! http://0rz.tw/e12o9 ??
02/09 00:25, 2F

02/09 08:56, , 3F
就..把這篇轉過去啊..XD
02/09 08:56, 3F
文章代碼(AID): #15oqSwer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5oqSwer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