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相機所建構的攝影哲學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書店)時間19年前 (2006/11/15 16:23), 編輯推噓7(7024)
留言31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 (看更多)
在我觀察攝影的討論的時候,我一直有個疑惑。每個攝影愛好者都對攝影 懷抱一種理念,即使是最不「用功」,也就是說去看書的攝影玩家,都會 對「攝影是什麼」或是「如何攝影」有自己的看法,或是認識。 這種對攝影認知的來源在哪裡?我們可以假設認知的來源是「常識」。「 常識」飄移在各個日常用語中教育人,比如說「沒圖沒真相」這個流行語 提醒人照片代表的真實這種「常識」。如果依照這個假設,「常識」是認 知的來源,那攝影玩家與一般大眾對攝影的認知應該是一樣的,但是似乎 攝影愛好者對於攝影的認知與一般大眾相比有所不同。 簡單的幾個例子。一、攝影愛好者對於傳統攝影的憧憬比一般大眾大。對 於「小DC」的熱賣與推陳出新,攝影愛好者常常有傳統不再的感慨。二、 對於「決定性瞬間」的追求的慾望比較強。一般人在拍照往往滿足於對準 鏡頭擺好姿勢的紀錄照,例如好朋友一起比「YA!」的照片,尤其是在最新 流行的「自拍」時。三、某些攝影愛好者對於「完美的再現」真實世界有 莫名的執著,希望拍下來的跟眼睛一樣,例如照片顏色「不真實」時,往 往感覺到挫折,而一般人拍照出來顏色好看就會覺得不錯。四、延續第三 點,攝影玩家對於「後製」的正當性與界限的討論的興趣明顯大於一般人。 簡單來說,攝影愛好者比起一般人,更在意傳統攝影,更想抓住「瞬間」 ,更想再現真實,更對照片的變造感到懷疑(或是反擊這個懷疑)。這個 差異如何造成的?可能是攝影愛好者對於書籍的閱讀有一致性?這個我存 疑。可能是攝影愛好者之間的交談出一個大致的共識?這是有可能的,但 是一個人要接受別人的說法,心中應該已經有一個同意的基石,否則不會 輕易的認可。 這個一致的基石在哪裡?唯一個共通點可能是「相機」了。《攝影的哲學 思考》認為相機內藏攝影工業設定的程式(背後又是時代所製作的程式) ,除了能與相機對抗的攝影家,任何攝影師的創作都脫不開相機工業乃至 於時代所設定的程式。這個觀點是否能解答我的疑惑? 以這種觀點,攝影愛好者是不是被相機所「教育」出來的?在所有學習攝 影的書,從最簡單的入門書籍,到深入受好評的《新現代攝影》,都是從 相機的使用開始。學習攝影之前必先學習相機,已經是一般學習攝影的 概念了。我們還可以假設,如果對看入門書籍也沒有興趣,那攝影要如 何學習?那就是透過直接對相機的操作、嘗試、了解上面的功能,一邊 玩相機,一邊請教同好「相機上這個功能是什麼用途?」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可以說,是由相機在教導人如何攝影。 雖然由相機來教導人攝影,看似人臣服於機器之下,但是許多攝影愛好者 並不避諱被相機教導,也不怕被人知道。最明顯的例子是,許多攝影愛 好者表示,透過底片相機,他學會如何「認真的拍每一張照片」,學會「 珍惜每次按快門」,並且提升了自己的攝影技術。 為了檢驗這個假設,從實際的相機來分析是必要的。現在攝影愛好者的第 一選擇是DSLR單眼數位相機,相對於大眾所使用的「小DC」。接著我選擇 《數位單眼嚴選指南》,利用裡面的語言來分析。如同羅蘭巴特利用流行 雜誌的語言來分析流行,器材雜誌/書對器材的描述代表著對器材的要求 ,是方便分析的材料。而《數位單眼嚴選指南》的「嚴選重點」有四,觀 景窗性能、快門遲滯、色階重現性、解析力,這代表這四個指標是DSLR最 重要的功能。 我們從觀景窗性能開始。一個小小的觀景窗有何特別之處,成為「嚴選」 的重點?用《數位單眼嚴選指南》的話來說,觀景窗要「又大又清楚而且 容易觀看」。這原因當然在於觀景窗是DSLR唯一能取景的地方。透過觀景 窗,肉眼直接觀察到世界,並框取一部份,所以要清楚的觀看。在觀察的 過程中,肉眼看到的與照片無法保證一樣,照片與肉眼所見的落差可能很 大也可能很小,這決定於攝影機的AI與攝影者的技術。而小DC的LCD不同, 總使有誤差,但是基本上LCD上所見的是與照片相同,而與肉眼所見的世界 不一定相同。 「小DC」使用的LCD與與DSLR的光學觀景窗是一個歷史性的斷裂,相機發明 以來,即使自動化的部份一再的進步,但是運作的邏輯總是一致的。攝影 者觀察世界,然後馴服相機,讓相片與肉眼/心眼所見一致。在DSLR透過 觀景窗看到的是真實世界,經過一個相機,生產出令攝影者滿意的照片, 如何生產出滿意的照片,則是攝影者的技藝所在,被稱為「預視」的能力 。而DC不同,LCD所見的就 是照片即將成形的樣貌。 雖然只是一個微小的改變,卻讓DSLR成為「傳統的延伸」,DC是全心的運作 邏輯。攝影愛好者在學習DSLR的過程中,學習到部份傳統上生產照片的身體 習慣與運作邏輯,進而往回追朔,對傳統的攝影方式感到興趣。在磨練完從 按快門到LCD顯像的技藝之後,更把中間的時間延長,追求從按快門到沖洗底 片的更完美技藝,最後由此對傳統攝影的生產方式感到認同。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159.215

11/16 10:08, , 1F
好文推一個, 不過小弟以為在數位潮流興起下, 很多一開始就
11/16 10:08, 1F

11/16 10:10, , 2F
是拿數位相機的攝影者, 很多觀念其實會不太一樣, 例如對小
11/16 10:10, 2F

11/16 10:10, , 3F
DC會認同他的方便性, 不會不屑, 也不會想追求完美的再現
11/16 10:10, 3F

11/16 10:11, , 4F
(這分兩種, 一種是誇張地呈現, 例如後製大景出來, 一種是
11/16 10:11, 4F

11/16 10:11, , 5F
後製成lomo風或背景黑白, 主體彩色之類的個人風格, 但這都
11/16 10:11, 5F

11/16 10:13, , 6F
不是在追求完美的再現) 不過文中所述是相機教育了攝影者
11/16 10:13, 6F

11/16 10:13, , 7F
那麼相機的演進(傳統->數位), 正與攝影者的轉變不謀而合
11/16 10:13, 7F

11/16 11:20, , 8F
你提的正是在(四)我還沒靈感要怎麼寫的地方
11/16 11:20, 8F

11/16 11:22, , 9F
還是會跟相機有關但是目前還沒想到為什麼
11/16 11:22, 9F

11/16 15:16, , 10F
給原po個建議,其實像這類的心得文章,可以的話盡量把完整
11/16 15:16, 10F

11/16 15:19, , 11F
的文章放上來,也就是在整篇文章完成時,再分享給大家
11/16 15:19, 11F

11/16 15:19, , 12F
要不然其實有些地方會有誤解 好比說一樓大大提的一樣,並
11/16 15:19, 12F

11/16 15:20, , 13F
不是原po您的說法以偏概全,而有可能是這類議題之後才會提
11/16 15:20, 13F

11/16 15:21, , 14F
到~ 不過要是這樣的話,比較適合在"討論性質"的文章
11/16 15:21, 14F

11/16 15:21, , 15F
好比說,我只要有一個好的議題,自己寫一點想法帶出大家的
11/16 15:21, 15F

11/16 15:22, , 16F
意見,也就是拋磚引玉 這種討論是很有意義的
11/16 15:22, 16F

11/16 15:23, , 17F
所以當小弟我看到最後的待續時,會有一頭霧水的感覺
11/16 15:23, 17F

11/16 16:54, , 18F
寫到這邊突然覺得卡住了. 需要意見(戰文)來刺激一下+_+
11/16 16:54, 18F

11/16 16:57, , 19F
哈..原來是要呼叫戰神呀? 那可能到dcv之類的會戰比較兇XD
11/16 16:57, 19F

11/16 16:59, , 20F
不過我提到那點雖然多是經由後製完成, 但敗數位相機可調整
11/16 16:59, 20F

11/16 16:59, , 21F
許多東西之賜, 有些是用更改機身設定來達成, 例如故意調整
11/16 16:59, 21F

11/16 17:00, , 22F
WB就是常用的方法....^^
11/16 17:00, 22F

11/16 17:40, , 23F
不知道待續的內容中還有什麼,不過這篇文章沒什麼重點
11/16 17:40, 23F

11/16 17:41, , 24F
你好像輕忽了商業行為與在主流消費市場上流通的相機
11/16 17:41, 24F

11/16 17:42, , 25F
兩者之間的關係..還有消費文化
11/16 17:42, 25F

11/16 19:31, , 26F
只寫到一、攝影愛好者對於傳統攝影的憧
11/16 19:31, 26F

11/16 19:31, , 27F
二、三、四還要完成.
11/16 19:31, 27F

11/16 19:44, , 28F
主流消費市場的相機同質性太高, 不知道要與商業行為
11/16 19:44, 28F

11/16 19:44, , 29F
論證什麼關連?
11/16 19:44, 29F

11/18 14:00, , 30F
建議三行以上的推文可以回個文比較易看
11/18 14:00, 30F

11/18 16:02, , 31F
其實各種專業都是這樣 懂越多的人越講究 不只攝影
11/18 16:02, 31F
文章代碼(AID): #15MivgWS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5MivgWS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