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相機所建構的攝影哲學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擦地騎士)時間19年前 (2006/11/20 11:16),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6 (看更多)
先說聲抱歉,因為我回完上次那篇文章後才想起來自己是越來越懶得和別人討論這種 事情的.光是打完後想到還要對後續的回應負責,懶病就發作得十分徹底. 所以這是最後一篇了.看不懂或是有疑問/有意見/要反駁的話就全部當我是在借題發揮吧. 先附註:以下所有言論以及所舉的例子不全部適用於當代藝術的發展裡,所以想拿 當代藝術來鞭我的人可以先按end ...XD ※ 引述《fotofolio (書店)》之銘言: : 一次回給兩位。 : 我承認我意圖寫一篇唯物決定論的文章 : 而唯物或是唯心決定在哲學上仍是一個未定論的議題 : 因此如果質疑相機決定一切的基礎是否夠力 : 或是說認為我「無法跳脫器材」,我的立場是,我就是故意要 : 從器材來看事情。 : 為什麼要故意從器材來看? : 因為我發現到大部分的攝影討論有種現象 : 攝影的創作和器材的討論大部分是脫離的,或是說害怕被連結在一起。 : 一邊論器材討論討論得相當熱烈,一邊強調什麼器材都能拍出好照片云云 : 在討論「哲學(美)」一點的攝影問題時,器材就要被放到一邊, : 好像怕器材的討論降低了自己的水準。 : 當然這種「科技決定論」這種論點,從哲學層次上就會被質疑 : 這弱點我也已經預料,但是從以上的原因,我想這樣討論。 我先畫一篇攝影作為一種傳播方法的示意圖 | 創作者可以掌控的範圍 | | | 來源 -> "工具" -> 載具 -> 觀者 以你所認知的攝影來說,來源拿景物來舉例,你說的"器材"我想應該是在"工具"這裡 真正嚴肅地討論攝影時,並沒有人會想到要把內容以及工具分開來看待的,前提是你真的 瞭解工具的工具性還有它的作用機制. 你說"好像怕器材的討論降低了自己的水準"..嗯,這是事實,因為討論器材完全就是 不入流,與其討論A相機跟B相機哪一台才能照出好照片,我想為什麼A相機是A相機以及 為什麼B相機是B相機還有AB相機的差異功能各代表了哪些哪些選擇,是更為重要且基 進的,這也是想要嚴肅討論攝影的人更關注於工具以及工具性的目的. 所有商品的存在都是有其目的以及代表某種文化與價值觀的,你能買到的相機當然也 不例外.你今天選擇了以有限的消費品來當作工具,試圖想要討論這些工具,就已經進入 某種宿命的輪迴中.看了你的兩篇文章,你似乎沒有嘗試著想要跳脫相機廠商想要賣給 你的東西上頭,以一種更高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論證,只能就著有限的選擇裡打圈圈. 只把眼光放在短淺的層面上,將會忽略了上圖中"-> 載具 ->"這一段大好美景.而且更 重要的是,許多大膽且勇於嘗試的藝術家都在身為一個創作者所可以掌控的所有範圍中 做出了最大的常識以及突破.你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就該被丟棄的那套比器材,比畫質的 攝影遊戲,或者是想論證某些好相機應當存在的價值,實在也太跟不上時代了.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講好了,早些年前台灣有個"報導攝影家"(雖然他本人不見得這麼認為) 叫做侯聰慧,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有關龍發堂的紀錄影像.早些年前,這套影像是十分有 開拓性意義的,因為他的這套作品當時並不被台灣主流攝影界廣為接受,主要就是他所印 出來的相片畫質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他任由沖片時殘留在底片的水痕存在在放相出來的 作品上.同時底片的保存他也渾然不在意,甚至任其嚴重發霉,讓放出來的相片上佈滿奇異 的紋路,至於攝影時的晃動、失焦、曝光不足等和這些比起來都算是小case了. 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來看,這套作品卻是成功的,因為他打破了當然台灣攝影界普遍追求 的高畫質高技術,這些理當在接受相機廠商設計好的相機功能後,你的相片能帶給你的感受. 實在可以不必照著遊戲規則走的,甚至想要就有限的選擇中討論這些選擇的哲學意義. 以上這個例子可以拿來作為補充. --- 故事還沒有結束....以下這段是離題 當這種low-fi的影像以及殘缺的技術被主流視覺文化收編後,大家已經視其為理所當然了, 甚至是一種流行.正如同還有人把lomo文化當作是一種前衛來看待一樣.看看那些色偏/晃動 /失焦/粗糙的粒子/像拍立得的影像調性...當這些影像的意外已經被看做是"個人"(儘管 你這個"個人"和別人得到的"個人"相差實在不大)獨特而有個性的表現,甚至是被操控的 商品後(看看那些賣lomo相機的人所講的廣告詞吧),再回頭看看侯聰慧那時的那套作品, 似乎也沒什麼令人大驚小怪的了. 不過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攝影作為一種傳播方法是有很多面向可以思考的,實在不必侷 限在既有的有限選擇上.意圖創作者的宿命便是不斷突破.侯聰慧在2005年一檔在台北當 代館的展覽中(仙那度變奏曲),重新運用了那套龍發堂影像,藉由分割原始的影像成許多 小的元素,重新加以重組成並且放在許多不同的影像載具,不再侷限於平面的相紙上. 載具可以是吊掛的半透燈片,也可以是六面貼滿影像元素的立體cube或者其他形式.這樣 的呈現,勢必與原本的相紙不同.不過會有什麼差異,是只有看過的人才會懂得的小小個 人秘密(雖然不見得能給觀者同樣程度的感受).同樣一種素材,可以依照呈現方式做出許 多種表現的可能,甚至顛覆你原本的想像.這也是當代藝術裡的大好美景所在之一. : 觀景窗的問題,我有考慮過自古至今的形式 : 大型相機:上下左右顛倒 (沒有親自使用過,請賜教) : 120 TLR : 左右顛倒 : RF: 不完全遮蔽的框取 : 135 SLR : 90%以上的取景與照片相同 : 這樣的進展以來,確實觀景器越來越進步,觀景窗上的成像 : 越來越接近鏡頭取的景。 : 但是它們的共通點是,都是「觀景」。都是幫助你的肉眼觀看自然或 : 是世界的工具。 : 所以就算攝影剛發明時沒有觀景器,但是攝影仍就就是你的肉眼看著世界。 : 但是LCD很不同。在用小DC拍照時,肉眼凝視的是「照片」。經過曝光、 : 白平衡修正後的結果。 : 所以我覺得這是極大的斷裂。 說有多大的斷裂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如果真要拿直接肉眼以及透過某種東西 來觀察當作是斷裂,那我想在觀景窗誕生時這種斷裂就已經開始了,而且顯得更為巨大, 畢竟觀景窗和LCD,不也是提供一種間接觀看的功能嗎?為什麼要加裝觀景窗/LCD以及 它們的影響,在某種運作邏輯上是十分類似的,不過要說透過觀景窗跟直接用肉眼沒 什麼不同那就真的是鬼話了.並不是透過觀景窗就是直接觀察世界,而透過LCD就不是. --- 以下又是離題....以"一般"視覺來說,肉眼是必須的,正是如此所以我可以斷定你說的 巨大斷裂並不會發生在LCD加裝到數位相機的那一刻開始,而將發生在不用肉眼就可以 接收到的影像上. 事實上這種"巨大斷裂"已經有許多藝術家開始嘗試了 XD..包括視覺殘留,視覺盲點的 研究,以及直接刺激人體以求影響腦部神經進而直接產生視覺等等不必完全依靠肉眼產 生的視覺經驗.我想這些嘗試都是不斷想要打破你對視覺的想像,跳脫現有的規則.等哪 天攝影也進入了這種領域,你所說的巨大斷裂才會真的來臨. : 我覺得觀景器的產生方式不會影響以上我認為觀景器的共通性質,因此 : 沒有打算深入研究 : 至於說「相機可以是是工具也是器材(消費品),不過以工具又或者是以器材的 : 眼光來看待完全是 : 不同的兩件事.」 : 我自認這篇文章內,我都是從工具的角度,沒有以消費品的角度來看相機過 : 如果哪邊是講到消費品的不妨點明一下.. 你沒有直接這樣講,不過卻從你的詞彙使用方式中洩漏了出來. 以下是修辭問題,就不回了 : 接下來,「常識」的問題,常識是指「一般人都會知道的知識吧 」 : 如果經過「自身的實作與不斷思考」那就是內化在自己身心內的認知,不 : 再是常識。 : 以下討論的正是為何攝影愛好者經過不斷的拍照(自身的實作),所得到 : 對攝影的認知與一般的的常識有所不同。 : 至於「不斷思考」...真的很會「思考」,到不受器材影響的人應該是本文 : 無法分析的對象^^b : 而 : 「 攝影者對攝影的認知與路線之一致性 從何而來?」這個問題 : 有回到最前面唯心vs唯物,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 我必須設定就是因為相機,整篇文章才能開始。 : 還有 : 「攝影的本質就是在快門開啟的片刻 捕捉畫面」 : 這個命題可能反而是在支持我的相機決定論。 : 因為在攝影發明之初,曝光要幾個小時之久。 : 那時沒有人會把攝影與瞬間聯想在一起。 : 唯有感光技術能在分之秒內完成感光,攝影才成為捕捉瞬間的藝術。 : 也就是說,這項「本質」 : 不過這項改進已經是在底片與數位的斷裂很久以前就發生了 : 這也是我第二點難以下筆之處。 : 最後光圈快門是不是「攝影技術」這個議題 : 有相關 : 應該不會發生在這篇文章裡面。 : 也許改天可以寫一篇關於這點的文章 -- Es Muss Sein............就該如此 來自 Materialis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175.253 ※ 編輯: xAlucard 來自: 220.132.175.253 (11/20 13:09)

11/20 20:49, , 1F
用馬庫色的說法,藝術有革命的潛能
11/20 20:49, 1F

11/20 20:49, , 2F
藝術家是能突破結構限制的人
11/20 20:49, 2F

11/20 20:52, , 3F
當然不會被相機所架構的方式限制了
11/20 20:52, 3F

11/21 17:43, , 4F
回樓上~ 重點是: 趕快寫~~
11/21 17:43, 4F
文章代碼(AID): #15OHtnne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5OHtnne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