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有沒有人可以推薦人工智慧的好書?

看板CSSE (電腦科學及軟體工程)作者 (!H45)時間16年前 (2008/03/15 19:48),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3 (看更多)
※ 引述《yoco315 (眠月)》之銘言: : ※ 引述《Y78 (Y78)》之銘言: : : 我想要學習人工智慧這個領域 : : 想要寫出 五子棋以及圍棋AI : : 有沒有人可以推薦幾本好書? : : (如果不是PO到這個版 請告知我一下 : 對奕程式的話就是這一本啦 @"@ : http://140.114.72.25/Webpac2/store.dll/?ID=303129&T=0&S=ASC&ty= : 關於對奕遊戲的人工智慧基本概念上面都有了, : 雖然他是講象棋的,不過概念都一樣,你把審局法換成五子棋就好了, : 看完書,如果實做能力 OK 的話,大概一天就可以寫出簡單的五子棋, : 棋力也還不錯,一般人沒練過的話,要贏電腦並不容易。 就下棋而言的話,別人的經驗都是 一般做出來的人工智慧會比設計的人還要強一點 那是因為一旦做出比自己還要厲害的電腦,就不知道要怎麼改良它 造成下棋程式必須仰賴人類專家不斷地和程式對奕 等待程式出錯才有辦法提升人工智慧的強度。 這一類傳統的人工智慧是那種以規則為基礎的專家系統 難以維護知識庫,也難以確保知識之間的一致,整個就是不好改良。 後來不知道有沒有「智慧」型的系統 讓電腦下棋有辦法藉由勝負來自動調整內部的參數,進而最佳化整個下棋系統 這方面我沒有研究,不知道最新的技術到哪裡了 據我所知,擊敗世界西洋棋人類冠軍的程式 (深藍) 就沒有辦法自動學習。 : 如果目標不是要做出棋力高強的對奕程式,其實並不難。 : 這類程式的重點有三 : 1. 審局,審局就是你的程式對盤面的好壞知道的清楚不清楚, : 不會把爛的盤面看作好的盤面。 : 這個部份如果要做的又快又準, : 需要的是對那個棋類像是戰術等等的知識有一定程度了解。 : 2. 搜索的最佳化,你能越早 cut 一些搜索的路徑,就可以省下越多的成本。 : 3. 實做技巧,這東西是 cpu 吃很重的, : 任何能增加程式效率的方法都應該用上, : 以前的將族就是用 ASM 下去 coding。 : 我想影響最大的是 2。 審局才是最難的,好的審局能夠幫忙搜索的最佳化 如果總是走那些最佳的路徑,就越早能夠截斷不需要搜索的路徑 但是審局到底需要考慮哪些要素,這恐怕不是簡單的 PCA 有辦法做得到的。 也因此 傳統 (或者說是停滯多年的技術) 的方法都是讓專家來決定如何判斷目前盤面的好壞 但是不同的專家對於相同的盤面卻不一定有相同的見解 也許一個專家說大優,另一個專家卻會說失勢 到底結論是大優還是失勢,用專家系統是難以做這種衝突的決策的。 : 如果要做出棋力高強的程式,則是非常非常難, : 因為人工智慧的這個分支很硬,好壞是明顯的事情, : 要嘛輸,要嘛贏,輸就是爛,贏就是好, : 你很難說:「我這個程式雖然都輸,但是他有個優點就是……」 : 人家不會鳥你。 是的,效果好壞才是硬道理。 : 作科展的話,挑個少人作的棋類, : (像是西瓜棋還是三軍棋或是立體的圈圈叉叉之類的) : 把方法套下去作,其實也還不錯 :D : 阿至於版友說人工智慧自修只會有半桶水, : 我覺得人工智慧沒有這麼特別啦,其實其他領域也都是這樣, : 如果你不是天才或是異常努力的話,任何東西你去自修,成就都是有限的。 : 當然有老師帶一定會有差別, : 但是我覺得真正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興趣跟努力, : 這跟攻不攻 Ph.D 沒什麼關係,廢的 AI Ph.D 也不是沒有, : 而很強的 Master 就是很強,強到靠北。 : 作研究真的是「自己的事」, : 老師可以給你幫助,但是重點還是自己, : 至少在我們研究室我的感想是這樣。 自修也不是不行,我就是自修過棋類的人工智慧才會說太慢、半桶水之類的 後來我跑去做智慧型的影像處理,念過的人工智慧課程和技術都難以套用在下棋的程式 正在悶下棋人工智慧到底要怎麼突破現有的技術呢! 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建議新進:「快去讀 Ph.D 然後出國比賽為國爭光吧!」 不過現在想起來自己好像有點自私,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想研究得那麼深入…… 在此先個道歉 最近在關心即時戰略要怎麼寫人工智慧 但是時間愈來愈少,實在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的熱血亂衝亂做的 只好在一旁觀望未來的人工智慧會變成什麼樣子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246.224

03/16 01:03, , 1F
backgammon(西洋雙陸棋)與TD-Gammon, Gerald Tesauro
03/16 01:03, 1F
文章代碼(AID): #17sxUZSQ (CSS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sxUZSQ (C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