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以bit為單位的無失真compressor...

看板CSSE (電腦科學及軟體工程)作者 (讀者)時間18年前 (2006/05/19 00:2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20 (看更多)
※ 引述《reader (讀者)》之銘言: : 推 efjkw:cause decouling 可提供參考資料或出處嗎? 05/18 23:03 : → efjkw:cause decoupling 05/18 23:04 這只是一個不常用的系統科學名詞,主要是來自於工程學,但基礎理論 則是數學。有一本比較常見的專書: http://www.powells.com/biblio?isbn=0387986162 在八○年代,也就是二十幾年前,系統科學是紅極一時的理論,甚至有 公司把名字改成某某系統,股價就漲了三倍,而後衍生出在台灣比較有 知名度的混沌理論和複雜科學。 像資訊理論一般也是被視為系統科學的一部分,所謂戰後新科學,主要 就是指以系統科學為基礎的新科學理論的發展,至今仍方興未艾,多數 都專注在傳統科學的邊界和連結之處,例如這邊可能很多人都在參與的 生物資訊學和計算生物學,也是其中一環(生物科技應該算是現今複雜 科學的主流發展吧)。 就孔恩的著名論點,科學革命就是世界觀的轉換,系統科學及其相應的 哲學及科學史研究,也對許多的事物做了新的詮釋,整個討論串下來, 在知識系譜的討論比較上,我主要採用的就是系統觀點的詮釋。 但由於這樣的新科學典範頗有後現代的特性,並不存有權威性的詮釋, 很少有較完整的論述,需要多方涉獵才比較能有清晰的知識圖像,而且 可能要相當借重一些哲學論述,否則單是相關理論的數學,大概所有人 都要爆掉,一個比一個難,根本不是正常人能全面理解的。 只能建議說,多關注這方面的資訊,多理解一個概念是一個。即使平時 不會很直接用到這些東西,但對於科技發展的了解上,應該有些幫助。 在資訊界也曾有系統工程風潮,不過除了 RAM 的發明算是成就之外, 失敗的狀況倒是比較多,只留下「系統」這個名詞到處濫用,所以我們 平常不太會學到,主要就是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固定的框架可以輕易地 運用,跟傳統的工程思維格格不入。 然而,系統觀念仍促成了物件導向的興起,早期的物件導向觀點,即是 要跳出微觀的計算細節,建立起和真實世界相對應的巨觀體系。這也是 我們會在討論物件導向的封裝特性時,看到 decoupling 字眼的原因, 那就是從系統科學傳來的觀念,於是計算的細節和系統的結構脫勾了, 你不能拿 λ-calculus 來解釋物件導向,在理想的情況下,電腦底層 運算結構也不會影響物件的運作。 至此電腦科學不跟數學分家也不可能了,大家都在興奮地討論物件相關 哲學理論,沒什麼人在提數學基礎 ─ 直到 1996 年的《 A Theory of Objects 》出版,大概才算是重新整合了。 若是在十幾年前,我還會做資料整理工作,隨手能有一堆 reference, 現在頂多講點概念,正如同所有的免費軟體一樣,不保證任何正確性與 實用性,又沒人付我錢,我讀書是自己讀著高興的。只希望能夠對某些 願意學習的人有一些幫助。 ps1. 系統科學的幾個主要分支為: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突變論、 協同學、耗散結構論、相變論、混沌學、超循環論。沒有一個簡單的, 有許多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數學,現在更整合成複雜科學,另外有一堆 更為新穎的概念。但相關的思想非常精采。 ps2. 知識之間的關聯影響是相當複雜的事情,怎麼細說都會有問題, 不要把因果關係想得太死,這裡只是提供一個粗糙的圖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173.29

05/21 10:35, , 1F
非常感謝
05/21 10:35, 1F
文章代碼(AID): #14RA3UQA (CSS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RA3UQA (C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