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對於APE、flac vs MP3的一點看法

看板Headphone (耳機)作者 (真實ㄟ追求)時間17年前 (2007/09/26 21:41),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7 (看更多)
※ 引述《filiaslayers (司馬雲)》之銘言: : 不過mp3在壓縮的時候,的確還是有砍掉一些頻段 : 不然用近似的方式去逼進,也很難達到1/12的壓縮率 : 最常見的還是遮蔽效應 : 同一個時間下,如果有某個頻率的聲音比較大 : 我們會聽不到其附近頻率的聲音 : 但通常都是頻率比較低的去遮蔽頻率比較高的聲音 : 所以才會說是砍掉一些高頻的聲音。 : CD在錄進去的時候,已經經過LPF了 : 所以頻率上限就是20kHz : 說實在,要砍高頻也沒什麼效果 : 而且大部分的資料還是集中在中低頻的地方 : 如果真的要砍,應該還是要所謂遮蔽效應的原理來過濾資料才對。 吃飽了..... 有興趣的請務必看完以下這些文章 L大的 漫談數位音效 cd這段真是經典 http://www.dearhoney.idv.tw/Audio/LukeLo20010705/ 這篇基本、紮實的 2001年刊出的文章 我的基本觀念都是由此開始的 應該可以比我簡短的糊累累 能解更多的疑惑 http://www.dearhoney.idv.tw/MP3/Encoder/Tiberius20001119/ 這篇則是談lame 壓mp3的細節設定(3.87版) 可以更進一步了解mp3或是壓縮音樂會有哪些設定及影響 http://www.dearhoney.idv.tw/RMAA_Report/techtalk.php RMAA的解釋圖 這可以讓你有方向去了解底噪、動態、噪訊比到底是什麼 其中我對於遮蔽效應 有點個人的想法... 遮蔽效應能夠在某頻率聲音很強的時候 去忽略掉這時「應該聽不見」的聲音 可以節省資料流量,但是 這個遮蔽效應是針對人耳的頻率響應圖去作判定.... 而當我們用各種不同廠牌、特色的耳機 他們各有各不同的頻率響應曲線..... 就好像會戴著各家不同的眼鏡去看世界...... 這時聲音 會不會、該不該被忽略 就應該是由耳朵而不是程式來判別了... 所以個人在壓的時候都是關掉那些選項 僅壓VBR J-stereo 高流量 外出聽 呵呵 無損就放電腦裡 個人的一點小看法... 喔喔 話題扯有點遠~~~ 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可以聽到20khz附近的聲音? 因為上面寫的IMD 跟 THD .....可能是音效卡造成 20k hz 或許有聲音 但是極微細 很多人都是一直轉大音量來企圖聽到高頻 但高頻"音量"或許已經夠大聲 但是不容易被聽見 而其他頻段較低的互調失真 已經到達聽覺門檻...... 我能"感覺"的到19khz 但是是不是真的是19khz我也不知道 又為什麼有人聽的出mp3不同流率或跟ape的差別? mp3是一種 逼近運算 當參數越多(檔案越大) 越接近源波形 檔案越小 瑕疵也越多…… 當器材解析能力到一定程度 聽過越接近真實的原音 就能發現瑕疵出現的地方... 就我而言都是用 聲音密度 與 音場、樂器定位、空間感來區分 大致上128kbps 很最先聽到聲音密度不夠、感覺聲音有點像快破掉的肥皂泡泡一樣 表面不是很圓透、而有破洞的感覺,不夠飽滿 192~256kbps 開始要用音場、空間、定位去判斷… 再上去…就沒有判斷的意義了..要用壓縮就別想太多(我聽不出來也不想那麼用力聽) 要好聽就用cd咩...... VBR Q=2 外出用已經能滿足我了,要好聽用好player放cd才能真正體驗音樂 而是不是傳說中的高頻 給了我們耳朵(或腦?)那些音場空間等資訊呢? 我也無法說的上... 改天做做實驗看看...砍掉高頻再播放比較 歐 從吃飽po到現在有沒有扯.... 謝謝收看我糊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4.139.217 ※ 編輯: argentala 來自: 122.124.139.217 (09/26 21:42) ※ 編輯: argentala 來自: 122.124.139.217 (09/26 21:43)

09/26 22:08, , 1F
push...
09/26 22:08, 1F

09/26 23:24, , 2F
好資料
09/26 23:24, 2F

09/27 09:40, , 3F
推推推
09/27 09:40, 3F
文章代碼(AID): #16-c6IEz (Headphon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c6IEz (Head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