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 2010.05.01 暮光池畔 -- 楊欽盛攝影展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夏天過了)時間15年前 (2010/05/03 14:1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 (看更多)
http://1839cg.blogspot.com/2010/04/201051-69.html 看了展照例來寫一下心得,雖然我認識楊欽盛先生已經有六七年了, 這篇心得卻不是很好寫。 打從我認識楊欽盛先生開始,他就是大型相機的擁護者,自始至終沒 有動搖過,而且這幾年已經進展到沖洗、放大、裱褙一手包辦的完整 產線,可以說是高品質攝影的基本教義派。這套作品想當然爾也是大 型相機拍攝,作品發想根據座談會上本人說法,是因為拿了父親給的 渡假卷去墾丁渡假,偶然之間拍了張游泳池,便開啟整套作品的構思 。因為整套作品都可以在線上相簿觀看,單一相片的敘述就省略了。 整體而言、這套作品從取景、拍攝、沖洗、放大到裱框都處理得盡善 盡美,舉凡大型相機地景拍攝該注意的細節,例如前後景、水平線、 階調等等都很優異,放大尺寸也無可質疑地達到 40 吋,這可能是國 內傳統放大的最大尺寸了,要做到沖印均勻沒有雜點確實不易。大尺 寸的視覺強度不是螢幕前觀看可以比擬,以這幾年數位輸出盛行的程 度,還有人做費工的大尺寸手工放大作品,單就這點就值得一覽。 當天座談會是由陳敬寶先生進行對談,剛好我上一次去 1839 就是看 他的展覽。陳敬寶先生是溫厚的國小老師,影如其人,對談和他的照 片一樣跳躍而瑣碎,這倒不是什麼負面評語,我覺得他誠實得很可愛 。楊欽盛先生則是另一種有趣的對比,說起話來語氣平順但顯然聚焦 得多,當然相對於板上的尖峰相對還是有不小差異,更重要的是照片 裡完全看不出來這種尖銳氣質,不免讓我懷疑這就是業餘和專職的差 異。 座談會中主要談到了一些技巧性問題,例如 Zone System 在實戰上 可能會有太多限制,並不見得能夠照單全收。捨 TMX100 選 TMY400 是基於曝光時間延長會使反則不軌和光暈擴散變得嚴重,同樣的限制 也使他放棄了彩色底片。不使用 TP320 則是因為薄殼底片的解析度 較佳。為了處理 T-Max 系列的高反差問題,除了選擇黃昏和清晨拍 攝外,顯影劑也必須另外抓稀釋倍數。會中也討論到一些有趣的問題 ,例如如何與飯店合作與請泳客清場之類的細節,說實在的每個人會 遇到的狀況並不完全一樣,這裡也不細談。我個人對於這組照片本身 倒是沒有很多疑問,只私下確認每張照片的拍照張數大約是三到六張 ,之後再挑選出最終版本,由於展覽中每張照片的拍攝時間點不太一 樣,有些背景光較暗,有些則亮得多,選擇的依據頗耐人尋味。 再來談到作品內涵的部份,撇開展訊說明,其實我認為這組作品有強 烈的型錄風格,這是說他極力地呈現完美的主體性和畫面品質,不論 是工整的構圖、理想的灰階等等,都是商業建築攝影的要求,有幾張 構圖甚至讓我聯想起六零年代的飯店廣告。我私下詢問的結果,這組 作品的確有向旅館業自薦的意味,因此才會選擇游泳池拍照,這也對 應了陳敬寶先生與楊欽盛先生在攝影題材上選擇的差異性。 不過以商業導向而論,我不免又覺得這些照片少了些什麼,仔細一想 發現這些照片都沒有人,更正確地說、這些照片缺乏作為鑑定游泳池 身份的關鍵性證據。沒有使用痕跡的游泳池,總是讓我懷疑起它的真 實性,照片中的池水看起來像是人工湖一般,抗拒著讓人踩進去。這 組作品漂浮著這種與人的距離感,我看亞當斯的優勝美地也有這種感 覺,那是種人不該身在其中的完美靜態,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想爬上 Half Dome ,游泳池卻是專門做給人使用的。究竟如何拿捏藝術性與 商業應用性,或許是個有待攝影師探究的課題。 我與楊欽盛先生認識的這段時間,他一直都是專職攝影工作者,剛開 始專注於廢墟的題材,後來則是花了漫長的時間試著建立商業模式。 從廢墟這種業餘題材到此次的商業面向,實在是個不小的改變,雖然 說取景的精準度依舊,但是多少隱蔽了一些個人意識。也許那是不同 立場的妥協吧,畢竟能切入專職攝影的方向很有限,我一方面很欽佩 他有勇氣把自己投入這種不確定性很高的行業中,另一方面也祝福他 能找到一個理想的立足點,在商業作品中注入更多個人的堅持。 --- 附帶八卦,當天看到玉米大本人,真是個堂堂男子漢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136.202.90 ※ 編輯: yudaka 來自: 114.136.202.90 (05/03 15:01)

05/03 15:24, , 1F
謝謝分享 ^^~
05/03 15:24, 1F
文章代碼(AID): #1BtchLuR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BtchLuR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