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打屁] 好題目救作品 ??
哈!又來一趟老問題!還有阿,"老師級"這類稱號,還是不要亂掛的好,不然會糊裡
糊塗被怨恨都不知道是為哪一條~~~
忘了是我在多久之前寫過的文章,裡面有一段:...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是舊道統
的瓦解以及新思維的建置之間的過渡性問題。... 但是,我們的道統規範跟標準瓦解
之後,並沒有任何在規模上以及強度上足夠形成一套獨立論述的思維浮上台面,學術
界仍舊因襲著古老的安全模式(引一堆理論來進行質化分析,卻總是沒有像樣的結論,
改不乖亂跑的數據來符合預期的假設)大家顧飯碗,佔山頭,貶低強冒出頭的想法...
XXView的存在是全世界都有的攝群形式,也不是什麼罪惡,畢竟人家是劃分在"HOBBY"
我們的問題在於,這樣的攝影社群在社會上被認同為代表"攝影藝術"的重要指標。所
以,進到了"攝影藝術社群"的討論議題來了!當然,這樣的現像是需要正視的,至於
怎樣去正視他,我想是社會學討論的範圍,要在這裡跨界討論也是不錯啦,只不過,
這樣的討論可能在某程度上,也對參與的群眾做了某種程度的篩選,也很容易進行到
後來,又是陷入學術的漩窩當中。畢竟,這裡還沒有足夠的能量以及人氣成為論文製
作討論的標的。
另外一個是巴特先生的問題,這問題每年總是會被提出個一兩次。到最後,通常會變
成右腦發達的人跟左腦發達的人的執念與邏輯的打字比賽。有興趣的看倌,請自己搜
尋一下板上的文章,就約略可知來龍去脈。這裡,我只想提一個簡單的觀念:巴特大
師是一個寫文章的人,他在明室當中開宗明義就暗示了他的位置是"觀察者"。在他的
位置上,接收"操作者"的操作成果,成為他在他的"位置"上的解讀成果。他並沒有討
論到他書中所說的"操作者"的立場。
台灣關於攝影的基礎理論不但缺乏也沒有系統,文字創作者的見解跟影像創作者的見
解外加3C業者強加的操作性見解,十位雜陳。對我來說,都會覺得吞不下去又吐不出
來的痛苦尷尬,更何況是毫無篩選能力的初學大眾?這問題,又是另一個無解!
最後,文字跟影像的結合到底是孰重孰輕?我只能說,大家常常跨界去討論事情,卻
又沒有跨界解讀的能力,抓著自己僅能操作的稀薄文字定義與三兩重的生命厚度卻想
要參透超越自身小宇宙邊緣外面的穹蒼... 那當然只能說說嘴罷了!
(糟糕,說話越來越惡毒了 XD )
我常常跟學生講說:我沒有比你們會拍照,甚至也沒有你們的年輕燦爛的才華洋溢,
但是,我今天在這裡當你們老師,或許,只是因為我看過了幾千幅的大師原作,跟
幾萬張的優秀影像,並且有能力分析給你們聽,也就是這樣而已。
ps.對文字及影像結合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Babara Kruger, Lorna Simpson, Jasper Johns
, Ann Hanmilton, Robert Rausenberg... 還有(廣告一下XD )敝人的今日農村
以上,跟盤子一樣淺的 淺淺見
※ 引述《echo (KEEP WALKING)》之銘言:
: 胡鄒亂掰兩句:
: "影像的語言", 跟"文字的語言"兩者是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 影像語言除了最多人用的物件意涵之外,還有太多太多值得討論,其實也是
: 老生常談,本版許多老師級的人物,Ben, 陳BB, 等等等,都講了很多~
: 個人覺得: 如果觀眾對於影像語言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之下,再去談論
: 影響語言與文字語言之間的搭配,或許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 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要談也不是不行,只是就容易流於灑狗血,寫作文;
: 影像的內容也往往容易訴諸於衝突、異國情調、生死、帶點腐臭的唯美、
: 發霉的對比、矯柔造作的憂愁等等;往前探索的空間相對薄弱。不知道這跟
: 東西方美學建構的基礎有沒有關係,只是純屬個人觀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8.95.147
→
10/24 17:47, , 1F
10/24 17:47, 1F
→
10/24 17:47, , 2F
10/24 17:47, 2F
推
10/25 20:36, , 3F
10/25 20:36, 3F
→
10/25 20:36, , 4F
10/25 20:36, 4F
→
10/31 13:10, , 5F
10/31 13:10, 5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