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打屁] 好題目救作品 ??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zased (我只是上PTT查資料)時間17年前 (2008/10/23 03:55)推噓3(3推 0噓 2→)留言5則, 3人參與討論串3/8 (看更多)
常聽聞「好作品的語言是不需要註解的」
但偶爾也看到註解下得妙,也確實別有一番趣味的作品。
我對這問題頗感興趣,也有些延伸議題,
小弟再拋個磚:p
我想很多人都聽聞過"作者已死"這句話,
這最初是從法國文學家巴特提出來的
「創作者的想法在作品一發表的那刻起,就已經死了。
存活的是在觀看者眼前的作品,而觀看者的(各自)解讀為中心。」
而延伸到了攝影學界。
探討作者已死之前,
我想可以先討論作品本身的"範圍"。
當攝影者宣布作品時,他的作品範圍是哪些?
是一張相片?
還是一張相片跟標題?
或是..一張相片跟一篇文章?
抑或是主題性攝影:數量龐大的相片及結而成,而生出原本一張相片傳達不到的意象?
甚至觀者也會是作品之一,這在互動藝術很常見。
作品的範圍即是原本創作者預想表達意象的語言範圍,
而語言透過創作者不同手法(攝影家利用相機、畫家利用畫筆、作者利用文字)的包裝,
成了一件(藝術)作品。
這樣的範圍,他的界線界定顯然就是由創作者本身,
而觀者去"尋找"他的範圍界線。
一般來說,"尋找"這個過程非常短暫,短暫到容易被遺忘。
例如:我們看到一位攝影師的作品,約定俗成他作品的範圍就是一張相片。
(有些人會認定含標題等等)
而在不同的情況下,觀者會依個人經驗而伸縮個體認知的範圍界線,如:
在觀看主題性展覽、超現實表現主義展覽或是裝置藝術時,
觀者很自然的會把範圍擴大。
對一個幼兒來說,他們很可能搞不清楚符號的意義,
因為他們尋找不到符號背後的意涵。(因為符號的範圍不僅是該圖像,也包含了意義。)
隨著我們的經驗和知識增加,尋找範圍的時間縮短了。
透過範圍的觀點,延伸到完全另外一個層次的就是:
關於作者已死的「範圍」
為什麼要探討這東西的範圍呢?
首先,原義概要:觀者透過自己的經驗、知識、文化去解釋一張相片,
很有可能會造成與攝影者所想要傳達的意念不同。
攝影者可能因為構圖、景深等技術問題造成觀者的解釋分歧度上升,
(但也可能這樣的分歧度上升正是藝術家所要的,那這些紛亂的解釋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當巴特宣稱作者已死的時候,這是一個嶄新的觀點。
而當我們在用作者已死這觀點時,
作品"範圍的界線"就顯得更加雜亂-
原本作者設想的作品範圍卻因觀者不同而有所不同。
(這裏強調作品範圍而不是作品內容和意象,須特別區分。)
因此當我們在探討作品時
可以抽離分為兩個大層次:
(創作者)作品的範圍和(觀者)作品的範圍的差距,這會影響到我們在觀賞作品時的結果。
再來的影響才是巴特所描述的:作品內容本身依觀者背景而有所不同領悟。
我想這部分可以綜合的思考一下。
最後要延伸探討的是:融合元素
像上篇文章提到的:
「甚至評議委員和站長都公然在討論區宣稱說:
"影像根本不可能說話. 所以要加字才能叫作品. 文章說的好就是好作品...."
就從攝影變成作文了....」
其實在未來我們可能可以預見的就是在藝術分類歧度上的弱化
你要說他是件攝影作品,勉強說得過去;
要說他是篇好作文(附上一張精美圖),也好像可以。
這是在兩分類上的中間地帶,也就是歧度弱化。
但比起來,只有 一張相片 跟 一張相片和龐大的註解 及 一篇作文
三者彼此仍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似乎還不能混為一談。
因此,當不同元素混合在一起時,很可能會產生新的東西,如:
戲劇和音樂融合 (音樂劇)
那文學和攝影融合
該稱為什麼? (圖文blog?)
有些時候我們會不知道創作者把什麼元素融合了
也不知道該怎麼分類
攝影家只能說他:太扯了,那根本不叫攝影!
文學家批:搞了半天還要附圖,你的文字功力不到家!
這新東西誰也不是也很難歸類,
但可以換個角度想:
這樣的融合帶給我們什麼有別於原本元素的意義與感受?
是不是除了攝影之外,也有很多元素正在融合?
我們能接受這新的融合嗎?
在回答這系列討論串的標題問題之前
我試著用這些不同的觀點去探討相片、標題、創作者意圖、觀者、作品範圍
顯得更加有趣
不知道各位的看法為何:)
※ 引述《LionRafale (文包)》之銘言:
: ※ 引述《aloke (人生有一半是失眠)》之銘言:
: : 想到個有趣的問題..
: : 大家有沒有看過什麼作品,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因為題目下得適切而
: : 變得很有意思的 ??? 或者因此大大加分的 ~~
: flickr上面我偶而會看到這種畫龍點睛的好題目
: 例如
: http://www.flickr.com/photos/debbiehostetler/2075542377/
: http://www.flickr.com/photos/71547977@N00/2146471905/
: http://www.flickr.com/photos/vellutoblu/2143967486/
: http://www.flickr.com/photos/ozjulian/2313307611/ 標題取的很傳神
: http://www.flickr.com/photos/paulrutt/2272549376/ 鋼琴呢?
: 以上是搞笑的. 這個則比較正經點.
: http://www.flickr.com/photos/p1r/1696132815/
: 這個安排就有一點論述的味道在裡面
: 基本上我認為. 標題 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 當代藝術注重的是創作者想法的傳達.
: 有時創作者的論述比重. 更甚於作品本身.
: 而適當的標題. 就是在闡明作者的論述.
: Uelsmann展覽不知道大家去看了沒. 美術館是個好地方
: 目前正在展出的雙年展裡面有這麼一個小單元
: http://www.taipeibiennial.org/News/NewsContent.aspx?NewsID=24&Language=1
: 現場擺了五六台互動遊戲裝置. 在桌上從一個傾斜的大管子滾馬鈴薯下來
: 然後另一個人拿榔頭敲馬鈴薯
: 每一台裝置都一樣. 但是每一台的標題和論述詮釋都不一樣.
: 詳細的我沒記那麼清楚.
: 只記得其中一個是滾馬鈴薯的代表P2P使用者. 拿榔頭的則代表八大影業的律師....XD
: 如果不要扯哪麼遠的話. 今天剛結束的姚瑞中"人外人"攝影展
: 也是類似的產物
: 他去拍廢墟. 毀棄的人偶.佛像. 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大恐龍雕像
: 其中幾個點(飛碟屋. 烘爐地)相信也有不少人拍過
: 他的重點在論述上. 我抄一段他自述的內容
: -
: ....整組照片的氛圍是世界毀滅後徹底孤絕的狀態. 但卻透露出原本的虛假
: 就如「膺品」這個概念,大量製造的膺品其實都來自於一個原件。
: 如今原件已消亡,我們則只能以膺品去模擬原本的那個真實
: 但那永遠不可能是原本的真實,只會越離越遠
: 直到某個程度後我們反而會認為膺品才是真實。在此,真實已成為「膺品」的膺品。
: -
: 這樣你就會知道他拍這些廢棄雕像的目的在哪裡.
: 他在批判
: 這些雕像是因應人們的慾望需求. 而被製造出來的複製品
: 複製品大量充斥到替代了真品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 最後真品不再存在
: 而複製品的下場. 也反映出人們慾望的虛假.
: 我覺得他的作品起碼有一半的價值是來自這段論述.
: -
: 基本上....就我有看過的展覽.
: 我很少有看到攝影作品所取的標題. 好到可以替作品加分的程度
: 可能有人因此認為好作品不需要文字敘述
: 事實上它是可以的
: 但標題. 圖像上的落款文字. 或是圖說. 論述. 都必須是作品的一部分
: 彼此不能矛盾
: 姚的作品就有崩毀的氛圍. 看到的是毀滅. 廢棄. 比較偏人性的負面
: 這與他的論述一致
: 假的把真的替代了. 但是假的畢竟還是假的.
: 假的東西也逃不過毀棄的下場
: 最後沒有任何東西留下來. 他批判. 也悲嘆.
: 而文字和影像矛盾的例子. XXview幾乎天天看的到....XD
: 他們現在超流行圖上要加字的
: 甚至評議委員和站長都公然在討論區宣稱說
: "影像根本不可能說話. 所以要加字才能叫作品. 文章說的好就是好作品...."
: 就從攝影變成作文了....
--
http://www.wretch.cc/album/zase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1.137.233
推
10/23 06:44, , 1F
10/23 06:44, 1F
→
10/23 06:44, , 2F
10/23 06:44, 2F
→
10/23 06:45, , 3F
10/23 06:45, 3F
推
10/23 16:46, , 4F
10/23 16:46, 4F
推
10/27 07:32, , 5F
10/27 07:32, 5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