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正沖負的迷思
這串討論下來其實有很多地方有問題 XD
下面就一次全部回好了...
※ 引述《osf (osf)》之銘言:
: http://0rz.tw/e24iw
首先關於這篇文章裡面把 RA 丟去跑 ECN-2 process 這一點,
我不曉得他到底怎樣偷渡進去的...= =+
台北影業洗出來發現是這種東西應該會氣死吧,
雖然他們都是一開機就跑一整串 batch,
而這一條應該只佔一小部分,
不過他們當初可沒答應接 E-6/ECN-2 的 cross process 啊...
而且畢竟除了 still photogrpahy 這塊小眾之外,
人家的主業是動輒數萬呎的廣告 / 電影沖印,
也不是天天關機換掉全部藥水做清潔的,
乖孩子切記以後不要這樣做...
第二,他這裡面沒有寫的很清楚所謂的 -b, -c 的狀況是怎樣產生的,
如果所謂的「色彩還原」是用 photoshop 調回去的話,
那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負片雖然理論上可以有標準色彩,
但是實務上我們通常上不這樣做,而是靠人工調整顏色到「想要的狀態」,
也就是顏色是隨意調整的。
所以不管是一般負片掃瞄或是彩色手工放相,
都會從 initial point 開始做些許的微調至(顏色)滿意為止。
負片掃瞄沒有什麼標準色彩可言,這是本來就是如此。
至於所謂「正沖負的色偏」,我想從他這篇文章 RA 送爵士的那一條可以看出來,
整個影像偏綠的很嚴重,掃出來一片洋紅才是正常的。
當然也可以把那洋紅給調掉,問題是在原影像嚴重偏移的狀況下,
其實有一些色彩資訊已經遺失了---從他「還原」回去的照片可以看出,
藍色的表現就有些不足。更不要說其實他手動還原回去的照片色彩還是都有些偏。
不過,他這想法原則上是正確的:
正沖負之後底掃出來的結果變因實在是太多了,
而且最大也最主要的變因在於「掃瞄」這個步驟,
不同的店家沖洗上雖然有些差異
但是這對最終 outcome 的影響絕對比不上掃描器對負片上色彩的解讀與運算。
所以不要再問「為什麼某某底片別人正沖負是綠色,我的是藍色?」
「是不是這個店家不好?」這類的問題了...
因為不同機器掃出來的結果就是兩樣情。
: 因為之前照到奇怪的顏色
: 我四處問的時候, 就有人跟我說去找相館校正顏色
: 後來我去照相館問的時候
: 他們又說, 如果只是"掃成光碟"是不會幫你校正顏色的
這不一定,有些沖印店即便是光碟也會幫你調整色彩。
「拉亮度」就是調整色彩的一環啊。
: 但是!! 如果是要"洗照片"出來的話
: 顏色就會幫你校正 (應該就是LOMO那篇寫的"色彩還原"吧!)
是的,這個原因是,
由於負片廠牌、種類多如牛毛,
不同的批號、世代、沖洗藥水、沖洗狀況等等都會造成片基顏色些許的不同,
底片掃描器沒辦法 100% 完全消除片基的效應,
殘留下來的部分,就需要交給店家手動消除。
但是,說實在話,好的店家即便是純掃光碟也會幫你調顏色,
除非你是負沖正,負沖正通常店家知道你要怪異色彩,所以不會幫你動,
不然一般負片正常沖洗,好的店家是會幫你調整的。
: 那正片的目的是.......?
正片的目的是為了「直接觀賞」跟「投影」啊 :p
當然還有別的好處啦,
例如說相對來說比較有一個可以當作 reference 的 color sample(在掃瞄時)
或者是反差大飽和度高等等。
***
另外關於 alayaosu 提到的幾點
: 先不要管正沖負還是什麼色偏修正有的沒的
: 拿起你的滑鼠打開影像處理軟體 PHOTOIMPACT就夠了 接著載入引以為傲的正沖負相片檔
: 點選「相片」,使用裡面的「色彩平衡」及「色調分佈圖」功能
: 花點時間與耐心你會發現...按幾個鈕怎麼相片變的好正常啊~
: 同理,隨便抓一張正常相片進去調一調也可以弄得很像正沖負的效果(很像 但不是一樣)
「所謂的」 lomo 風格---暗角、色偏、高飽和高反差、粗粒子等等,
這些在數位時代都可以很輕易的達成,
而且沒有所謂「很像但是不一樣」這回事,
功力夠的話,可以調整成根本一模一樣。
所以如果你喜歡想要的 lomo 是這個的話,
那去學一下 photoshop 寫個簡單的小 macro 真的比較快...
真的沒必要買那貴森森的 LC-A (再次搖旗吶喊 XD)
: 正片更為細膩,白話來說就是觀看的感覺更紮實且保存更多細節(相較於負片)
這句話就有...相當大的問題了。
因為在後面一篇文章的一個推文才是正確的:
> 推 lordcolus:其實負片的grain比正片少
雖然說正負片粒子性算法是不一樣的,
但是如果按正片 RMS 的方式去計算的話,
負片粒子是遠小於正片的。
其二是,正片因為反差大,所以保留的細節「反而比較少」。
所謂的細節多是需要低反差才能達到的,
例如號稱可以保存 13EV 細節的電影底片,
片子本身的反差是超級低的,
因為在底片最亮部(dmin)與最暗部(dmax)的差距大致上是固定的狀況下,
如果底片上要記錄高達 13EV 的資訊,
勢必每一個 EV 表現在 density(底片上顏色濃淡) 的差距必須縮小...
如此一來,若拍攝同一場景(例如說最亮與最暗差 5EV 好了)
與一般底片相較,保留細節較多的底片反差一定比較小---
用個可能比較好懂的方式來說就是,
除了這 5EV 之外,它還要留顏色給「可能碰到的剩下 8EV」去表現...
: 為什麼正沖負會傻,因為正片貴啊,而且正沖負之後,正片
: 的優勢可說是破壞殆盡。因為正沖負會破會細節、飽和、反差,讓底片品質比負片還爛,
我想正沖負只是一個得到某些效果的手法,
如果想要正片本身的效果,自然不會把它拿去做 cross-processing...
至於 E2C 之後底片品質有比較爛嗎?我想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因為它其實不太會去破壞細節跟反差還有飽和,
唯一可以肯定被破壞殆盡的是原本的正像與正常的色呈現...
: 題外話...有個手法我至今還沒親眼見過,聽說已經沒人在做了(?)
: 因為那比正沖負的代價還恐怖,不論是污染或是成本
: 那叫做,負沖正(我沒有在開玩笑...)
這個其實還是有人在做,
加州 A&I 在我上次看價目表的時候還有這個項目,
不知道現在取消了沒就是。
負沖正很少人做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洗出來的效果不如正沖負討喜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 flickr 找一找,上面有一些負沖正的照片)
其二是因為正片如果店家是用機器洗,
通常都是不換藥水、只進行補充的 replenish system,
對於這種系統來說污染的代價是之後的正片沖洗都會出問題,
藥水一換就是十幾二十公升,成本過於高昂,
所以台灣這種小市場是無法支撐一台專門跑 C2E 的機器的...
不過這倒是可以自己洗,
反正色偏本來就很嚴重...
***
另外 davidr 提到的:
: 正沖負的會高反差其實是因為正片片基的不同(透明)
其實正片 inherent 的 Dmax 就比較高...
比較一下正片全黑跟負片全黑的地方透光程度就可以知道了,
至於片基透明度(Dmin)的差別則是讓負片反差相對來說更小。
: 而且店家不一定會針對正片作另一個掃描的參數設定
這其實上似乎是沒有得設定的...orz
: 而說到浪費 我倒覺得不是因為正作負沖
: 而是拿去餵給或真或偽的LOMO一堆塑膠鏡頭的機子吃 才叫浪費而已
: 特別是認識幾個LOMO迷去買專業細膩負片去拍脫焦照 一樣的感到脫力而已 = =
其實我覺得,只要是拿去當作認真創作的工具,
我想沒有浪費的問題---跟正沖負比起來,
拿一張三百塊台幣的 4x5 拍立得餵給針孔相機吃,那不是更浪費嗎? XD
但是只要得到的東西是創作者想要的,那就一點都不嫌浪費啦 ^^
我是覺得啦,不管是怎樣的方法,
只要能達到作者想要的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啊~
如果路只有一條,那也沒有嫌貴或嫌浪費的餘地囉 :p
畢竟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
有些人覺得浪費的地方有些人視為珍寶啊...
自己開心最重要,沒必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或強加自己的價值觀於別人身上啊
畢竟,創作就是這樣的事情不是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98.20
推
07/13 23:36, , 1F
07/13 23:36, 1F
推
07/14 04:11, , 2F
07/14 04:11, 2F
→
07/14 04:13, , 3F
07/14 04:13, 3F
→
07/14 04:13, , 4F
07/14 04:13, 4F
→
07/14 04:14, , 5F
07/14 04:14, 5F
→
07/14 04:14, , 6F
07/14 04:14, 6F
推
07/14 16:46, , 7F
07/14 16:46, 7F
※ 編輯: origin2 來自: 140.114.98.20 (07/17 11:46)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Lomo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