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紀實作品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echo (KEEP WALKING)時間16年前 (2009/03/08 14:19)推噓1(1推 0噓 6→)留言7則, 3人參與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moumou1112 (阿山)》之銘言:
: http://www.wretch.cc/blog/mou0802/22123115
: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樣算不算紀實的作品 姑且算它是吧
: 我在一個社福機構上班 照片中出現的人物都是機構裡的智能障礙者
: 我偶爾工作不忙的時候就會拿出相機拍一下 累積成現在各位看到的作品
: 其實我自己是覺得還沒拍完... 但是也覺得有點耗盡想拍的感受了
: 有朋友給我的建議是換成彩色的角度去觀察看看 我覺得這想法值得一試
: 但是還是想聽聽各位對這組照片的想法
: 另外就是 其實本來我還滿喜歡自己挑照片 編排順序的
: 但是這次挑照片卻發覺有點 編排的有點心虛... 哈
: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自己想法本身不夠完整所造成的
: 總之 如果要對編排順序提出評論 我也滿期待的~
我贊成 infoto 的意見. 整組作品次序上需要重新再整理一下會比較好.
也許張數不用侷限於二十張, 可以多一點或是少一點, 讓整組的概念得到
比較適切的呈現才是重點.
之前先看過這組當中的 #5, #8, #12; 當時的感覺是這三張照片明顯的在
構圖與畫面配置上是相當工整的. 太過精確的配置在拍攝這樣的題材
(弱勢族群) 的時候, 容易讓人覺得過於冷靜, 甚至於冷血的情況; 感覺
似乎是對這群你可能朝夕相處的人完全不帶任何情感的去記錄但事實並
不是如此 (再看完整組作品之後的感覺).
說實話, 解讀這組作品的過程, 跟我在解讀 Bang 的作品時有些類似的情況.
作品都是講究準確而構圖, 在畫面的配置與階調的呈現上都是講求比較細緻
的呈現, 這是乍看這組作品之下得到的第一層印象. 其次是細觀其中的安排.
這些照片中, 雖然是採取相對冷靜的視角, 但是作者對於被攝人物之間其實
是有些暖色調的感情存在著. 整組照片中, 尤其是特寫鏡頭當中, 笑臉佔有
相當的比例, 以及這些笑臉被呈現的方式, 其實明顯透露出被攝者與拍攝者
之間的關係是親近的, 並不如第一層印象所反映的距離感, 疏離感與過度的
冷靜. 這是第二層的印象. 而由這第一層與第二層印象所堆疊出來的, 是
拍攝者本身在理性主宰的行為層面當中不小心洩漏出來的情感.
以上是對作品的分析. 而就觀眾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 我會認為作者過去在
風景照片上的習慣, 細緻而準確, 純粹理性的構圖, 對於任何照片在呈現上
肯定都是加分的效果. 但是如果今天主題換作是人像, 尤其是這種弱勢族群
的人像, 觀眾也許想看到的並不是近乎純數學式極端理性的思考與判斷,
需要看到的可能是多一點的情感, 多一點的感觸, 也許不是憐憫, 也許在
弱勢當中一樣有尊嚴、一樣有自信的存在; 但是這些面向的呈現卻需要更
多感情的呈現與表露. 這些情感的表露需要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互動,
以及很重要的拍攝者自身在心態上 (強調是心境上, 而不是觀點上。這組
照片當中拍攝者的姿態其實很低) 的調適. 這部分跟拍攝者本身的個性
或是慣常的思考模式、行為邏輯有很密切的關聯。
總體而言, 這組作品如果是就一般拍攝者而言, 是非常好的作品. 那如果
要進一步用比較嚴格一點的觀點來欣賞, 也許還有一些進步的空間. 感情
的投射與情感層面的呈現方式, 如果能找到在風景之上加以更適切的呈現
方式, 能讓這組作品進入美術館, 甚至拍賣市場.
加油~~
--
淺見~
--
這組照片我就先預約啦~~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10.126
※ 編輯: echo 來自: 114.44.10.126 (03/08 14:20)
→
03/08 20:45, , 1F
03/08 20:45, 1F
→
03/08 20:46, , 2F
03/08 20:46, 2F
→
03/08 20:47, , 3F
03/08 20:47, 3F
→
03/08 20:47, , 4F
03/08 20:47, 4F
→
03/08 21:41, , 5F
03/08 21:41, 5F
推
03/12 02:32, , 6F
03/12 02:32, 6F
→
03/12 02:32, , 7F
03/12 02:32, 7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