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關於「民俗」攝影的「刻版印象」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砌光築影)時間19年前 (2006/08/11 13: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boa ( )》之銘言: : 繞回我想說的主題,雖然有些微不同, : 但在現今關於「鄉愁」或「人文」的眾多言說中,也生產類似的再現效果, : 好似有些埋藏在紛雜後面而最能表現這種本質性的表徵。 : 比方姑且稱為「民俗」或「廟會」攝影者, : 在台灣並非小眾,但為數不少的作品中, : 經常是以家將、舞龍、各色陣頭、乃至於香爐前拜拜的老人為焦點。 : 其實看的方式又何只一種呢? : 而眾多類似觀看方式下所生產出的再現產品又意味著什麼呢? : 進一步說,這種言說一方面介入了攝影者的觀看方式、 : 觀看者對相關題材作品的品鑑口味、 : 也同時捲入急欲打開名聲或邁向「觀光化」之廟宇的活動規劃過程, : 因此在「大型廟會」中不但常舉辦攝影比賽, : 甚至就此捨棄慣例的舉辦方式,而迎合這種刻版印象的界定。 : (在台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龍峒的保生文化季吧) : 最後我只是想問,看的途徑又何止一種?再現的可能也何止一樣? 我這時要另外安插一個現象 西方世界對於東方世界的宗教外顯的架構是非常感興趣的 從我接觸的外國人來說,她們對於廟宇充滿好奇 因為每一樣裝飾與建構都是有故事可以去研究 反過來看我們自己對於自己文化的熟捻 卻很少有西方人的鑽研精神 非要弄懂了故事的始末,才開始著手去陳述自己的觀看 雖然以她們的中心思想要全然的體認另一個文化的架構 終究是有落差的 但我們自己又在試圖陳述自己的過程中 發生了很多衝突與矛盾(這也源自於台灣歷史的淺短) 雖然我們很努力的去架構屬於自己的文化價值 終究還是缺了自我認同 舉例來說 當一個密宗活佛來台灣傳道 不是以佈道弘法的方式,卻可以用媒體或包裝 上電視表演他的生活 在我的觀感,台灣其實已經沒辦法聚焦於本質上 而是設法讓表演更具戲劇性 : 在台北各地的年例活動中, : 約半數左右至今仍沒有什麼陣頭或主流刻板想像中會有的東西。 : 我不是說上一類作品中沒有「好」照片, : 其中看起來精采的照片真的很多、很多。 : 而是對大多鏡頭都聚焦於少數活動、並以相似的途徑觀看活動, : 最後甚至構成一種彷彿「最能接近」活動本質的拍攝方式, : 有感觸的是這個現象,而這種現象似乎流行在相關題材的影像生產中。 : 最後好像變成感想文了…… : 不過這個感想還是繞著我這至今常困擾的一個問題, : 自己是不是有機會繞過這個邊界的囿限呢? : 這是我始終困擾的問題……拿出來跟大家討論。 不知道BB要不要出來講講他拍神人系列的感想 他現在應該要準備畢業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22.0.192 ※ 編輯: infoto 來自: 203.222.0.192 (08/11 13:50)
文章代碼(AID): #14t11N3-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4t11N3-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