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關於「民俗」攝影的「刻版印象」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 )時間19年前 (2006/08/10 23:09), 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這兩年常在思考一個問題。 姑且繞Said談的東方主義談起。 本來沒有東方也沒有西方,更沒有什麼本質的東方性與西方性, 但當大量書寫煞有其事的不斷生產(再現)東/西方差異時, 「東方」與「西方」就變得自然而然,好似什麼超越時代的真理一般。 更重要的是,被自身劃界為「西方人」的他者訴說後, 這些被別人稱為「東方人」的人, 也開始接受並幻想自己確實有這種「東方性」, 並且以符合這些刻版印象的方式不斷展現自身。 就攝影來說,我覺得郎靜山的「集錦」攝影就是個好例子。 並不是說在視覺上不帶來任何賞心悅目, 但不斷重複的松、鶴、小橋、老叟、霧淞沆宕的山林… 所有遠離現實的拼湊題材不斷將重複的「東方」主題排列在各幅作品中, 無怪乎郎老能夠成為那個時期在「西方」享譽最高的華人攝影家。 繞回我想說的主題,雖然有些微不同, 但在現今關於「鄉愁」或「人文」的眾多言說中,也生產類似的再現效果, 好似有些埋藏在紛雜後面而最能表現這種本質性的表徵。 比方姑且稱為「民俗」或「廟會」攝影者, 在台灣並非小眾,但為數不少的作品中, 經常是以家將、舞龍、各色陣頭、乃至於香爐前拜拜的老人為焦點。 其實看的方式又何只一種呢? 而眾多類似觀看方式下所生產出的再現產品又意味著什麼呢? 進一步說,這種言說一方面介入了攝影者的觀看方式、 觀看者對相關題材作品的品鑑口味、 也同時捲入急欲打開名聲或邁向「觀光化」之廟宇的活動規劃過程, 因此在「大型廟會」中不但常舉辦攝影比賽, 甚至就此捨棄慣例的舉辦方式,而迎合這種刻版印象的界定。 (在台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龍峒的保生文化季吧) 最後我只是想問,看的途徑又何止一種?再現的可能也何止一樣? 在台北各地的年例活動中, 約半數左右至今仍沒有什麼陣頭或主流刻板想像中會有的東西。 我不是說上一類作品中沒有「好」照片, 其中看起來精采的照片真的很多、很多。 而是對大多鏡頭都聚焦於少數活動、並以相似的途徑觀看活動, 最後甚至構成一種彷彿「最能接近」活動本質的拍攝方式, 有感觸的是這個現象,而這種現象似乎流行在相關題材的影像生產中。 最後好像變成感想文了…… 不過這個感想還是繞著我這至今常困擾的一個問題, 自己是不是有機會繞過這個邊界的囿限呢? 這是我始終困擾的問題……拿出來跟大家討論。 ----- 標題是亂取的,而且我也不贊成「民俗」這個範疇。 這個範疇究竟是怎麼切割的是一個問題, 而且在我看來,所謂的民俗攝影就常常包括一系列刻板的再現方式。 -- 安靜 優雅 的 輕 聲 哭 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63

08/11 09:37, , 1F
小弟以為這是台灣人一窩瘋習性的表現之一....冏rz
08/11 09:37, 1F

08/11 09:47, , 2F
郎靜山當時在西方真的是 "享譽最高的華人攝影家" ?
08/11 09:47, 2F

08/11 12:14, , 3F
民俗不就是這些民間習俗的東西嗎?!
08/11 12:14, 3F

08/11 12:14, , 4F
各地都可以拍民俗照呀~ 各地都有民俗特色...
08/11 12:14, 4F

08/12 01:16, , 5F
那麼,請告訴我什麼是民間而什麼不是民間,
08/12 01:16, 5F

08/12 01:16, , 6F
這個分野真的有那樣理所當然嗎?
08/12 01:16, 6F

08/12 01:18, , 7F
還有,你又是怎麼 "看" 見 "民俗" 的呢?
08/12 01:18, 7F

08/12 01:19, , 8F
我要問的就是這個問題。
08/12 01:19, 8F
文章代碼(AID): #14sqmDH6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4sqmDH6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