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創作] Lilly Winka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echo (KEEP WALKING)時間16年前 (2009/03/01 12:55)推噓1(1推 0噓 0→)留言1則, 1人參與討論串5/5 (看更多)
※ 引述《sim3000 (西恩)》之銘言:
: http://www.wretch.cc/blog/simthree/27023774
: 設定為 Lilly Winka 是一位頑皮但學藝不精的魔法師
: 受幾本蜷川攝影集影響 拍攝的作品
: 老師短評: "顏色還不夠鮮艷"
: 有人能成功玩出蜷川那種顏色嗎
: 顏色真的很奧妙啊 XD
提到蜷川,這個作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撇開蜷川不提,這組作品的空間
可以大很多
如果提到蜷川,我想棚是少不了的~ 如果要在環境中拍,那也許 Gregory
Crewdson 的操作方式會是比較可行的。你挑了一個顏色很豐富的背景來拍,
但是這個豐富的顏色太過零散,反而比較像 Boyen 說的插畫的背景;
相對的如果以這樣的概念去拍的話,應該會很不錯~
如果撇開蜷川不提,這組作品的空間可以大很多;前提是把美少女外拍的
模式清乾淨。這組作品當中其實可以看的出來,model 和攝影師彼此之間
主導與被主導的定位並不是很清楚,而且換來換去,這就造成整組作品
當中的情緒與情境其實是不連貫的,相對是可以切割成幾個不同差異很大
的段落,而這些段落其實可以自成一格,再進一步去發展。我個人喜歡
#18, #21, 其次是 #22 and #23. #18 跟 #21,這兩張畫面其實也很常
見於一班美少女外拍,但是這兩張特殊之處在於對場景與服裝的搭配夠
到位,所襯托出來的對比與荒謬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呈現; #21 尤其喜歡~
整體搭配與造型其實很穩當, 又帶有一點錯置的趣味,唯 model 的表情
如果更冷靜,肢體的線條再細部修整一下會更棒。(個人觀點~ 我比較
喜歡去挖掘整片色塊的處理當中的細結)
另外再回頭談一下蜷川的作品。
他的作品,至少從網路上的作品看來,除了棚拍之外,比較多是用"特寫",
大景當中的局部,很少看到也許超過35 以下的廣角鏡頭;這樣的畫面相對
容易掌握,比較單純,對他所要的特色而言是比較容易處理的;他的重點在
顏色以及線條的處理; 尤其是線條的處理,是支撐他很多畫面的很重要的
元素;這個線條來自於具體的造型,也來自於縱向 (比較常用) 比較細的
深色色塊的處理,這些深色細的色塊很多時候會成為蜷川作品很重要的骨架;
而這些具體與隱藏的線條和他所使用的色塊的搭配,是他作品非常重要的
特色。
另外再細談蜷川的作品,就不得不扯到浮世繪。如同川內倫子,和某些荒木
經唯的作品,蜷川的作品一樣受到浮世繪的影響,而且是具體而直接的涉入
蜷川的創作當中。浮世繪作品上其實比較像插畫,而製作過程與印製的程序
也如同西方早年印刷作品,只是浮世繪是彩色的,而色彩這一環成了非常
重要的元素。在有關作品的型式風格上,浮世繪比較接近帶景人像的水墨
畫;對於空間的處理與造型的安排上,在寬景的作品當中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而在小景,特寫部份 (這個部分是水墨畫比較少的),則較近似早期近代
西方的印刷製品,在空間的安排配置上其實還是跟水墨畫有相似之處;
特殊的畫面顏色的配置和線條的安排,是浮世繪的特色。
浮世繪因為製作流程的關係,上面所使用的色彩多半是純色,因此會有
色彩鮮明的效果;但色塊彼此之間的搭配,色塊與造型之間的配置,以及
其他類色塊質感的處理與配置,還有很重要的線條的運用,是浮世繪會對
梵谷,對印象派及之後帶來重大影響的原因;野獸派更直接放棄了線條,
改以如同上述較細的深色色塊來作造型,甚至到後來就直接使用大塊的
色塊,直接忽略掉造型邊界的線條。
在觀看這些攝影作品的時候,或是臨摩這些作品的同時,浮世繪的架構
其實是一直揮之不去,根深蒂固的;由此,回過頭來看 sim 的作品,
一如開場白,這些作品如果要談到蜷川,還有不少功課要作;但是這些
作品本身其實可以有更大的發掘的空間。
另,可以請 ggegg 來談談浮世繪 ^^||b
--
淺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10.101
推
03/02 00:00, , 1F
03/02 00:00, 1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