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創作] 森林
※ 引述《infoto (Still Live)》之銘言:
: ※ 引述《dolores (惜憶)》之銘言:
: : 森林
: : http://blog.yam.com/vu6u4/article/19157923
: : 也許,比起阿里山上的林木
: : 這樣的情景
: : 更貼近現代人的森林
: 就畫面組成
: 背景綠蔭與成堆課桌椅看起來像是一群
: 而前景一張椅子似乎與背景有一段脫開的距離
: 順著右方視覺延伸才接到背景
: 這中間的視覺是虛的
: 我覺得這個虛的狀態反而與主群脫鉤
: 如果我可以去移動的話,我會把前景的椅子搬到與背景相距一步的位置
: 調整成不安穩的姿態
: 但這樣處理並不會比較符合這個文字訴求
: 畢竟這個數量還需要在碩大些才比較像森林
順著版主的評論,我再加上一點東西。
基本上,攝影作品的空間感是很難確切掌握的。如果太過在意實體空間所
營造出來的偽空間感,那畫面本身常常變得乏善可陳。充滿線條與指示性
的延伸感,會讓觀者先思考再轉化。比如說,隧道的延伸造成的空間感,
很成功,卻很無聊。
以這一張影像來說,椅子的實體形象跟顏色背襯有機形態的綠色葉子,在
形式上,是 Texture vs. Pattern, Low hue vs. high hue. 這樣的對抗
是很難處理的。Texture and Pattern 是碎形的平面,本身的色彩會造成
整體平面的穿透性跟在畫面上空間穩定性的差異。你的前景是土色的材質
面(泥地)中間是Pattern Plan的椅子(也是泥土色),背景是高彩度的
碎形綠色樹葉面。這樣來看,只有兩個平面交錯。在畫面上,要形成觀者
眼中能感受到的空間差異,至少要有三個平面。這個跟抽像畫的觀看模式
是類似的!
所以,版主說的方式,就是在創造一段新的平面跟材質空間,讓畫面整體
能夠更有色彩空間深度與穿透性。
以上,淺淺的意見!
--
如果意義本身存在, 意義反覆便成為物觀的緣起.
http://www.wretch.cc/blog/bang50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2.86.163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3 篇):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