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
本文是改修自我的文化消費論文,
抽其中一節談到攝影的,把學術名詞抽掉,改成比較生活化的寫法,
但怎麼看怎麼怪,也許是論文還是適合學術名詞吧?
這裡主旨是提到
「攝影無法成為普遍認可的藝術,並非攝影本質使然。」
~~~
所有的經驗研究都指出,宰制階級比其他階級更常去參觀博物館、
聽歌劇等等,我們從這裡可以發現一個隱而未顯的意涵。那就是文化
財貨的消費,其實是複製、反映了經濟上的不平等。
文化財貨其實是依著某種規則而分類的,如古典戲劇和通俗喜
劇;騎馬和慢跑;高爾夫球和足球……等等。另外,有高級文化,如
古典音樂、繪畫、雕塑、文學、戲劇等。以及正在被合法化,但沒有
那麼高級的文化活動,如電影、攝影、爵士、歌唱、動畫等。
不僅只是高低文化的區別,就連古典音樂中,也有大眾品味(
例如藍色多瑙河)、中等品味(例如藍色狂想曲)、與高級品味(例
如十二平均律)之分。不過我們可以知道,藍色多瑙河真的就比十二
平均律「低級」嗎?這其實只是聽的人多和少的問題罷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大眾文化」這個概念,大眾文化這個「大
眾」,似乎暗示了所有的人都能從事著相同的活動,且這個文化的意
義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不過,諤哥反駁這種文化上的共產主義
,他認為任一文化的實踐,都帶有階級屬性的色彩。
順著這個論調,我們來看「攝影」這個被稱作是「正在向高級
藝術前進的藝術」,它是怎麼樣成為藝術的?我們回頭看攝影的發展
史,可以知道攝影在原初時,的確被當成一種藝術存在。一開始是畫
家為了捕捉天然的景色,因此應用了這項新起的技術。但到了1920年
代,美國的科達公司研發出了新一代的軟片(即現在所稱的銀鹽底片
),這是攝影術的革命性進展,此後帶動了單眼相機、傻瓜相機的普
及。
一旦攝影術不再受限於買不起(經濟)與爆炸(技術)兩因素,
普及了,他就一度被藝術的領域中排除。這仍然是文化場域的鬥爭
使然。接下來,讓我們來看各階級對於攝影的看法。
上流社會把攝影排在美學的最下階,他們也很少拍攝,但通常
擁有最名貴的器材,攝影器材對他們來說,主要不是拍攝的工具,而
是展現差異和貴氣的工具,舉例來說,到知名景點外拍時,
通常都可以看到拿著名貴相機卻連姿勢都不穩的人,但這類人因為器
材的緣故,往往都是全場攝影者注目的焦點。由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理
解,相機對他們而言,不在於其「實質」功能,而在於其「形式」功
能。
以農人階級來說,攝影對他們而言是城市的東西,與他們的日
常生活完全無關,他們把攝影視作奢侈、不必要的東西。對農人而言
,把錢拿去作生產工具改進,要比休閒和無意義的消費重要得多。
而工人階級的成員是很支持攝影的,他們把攝影當成很方便、
實用的,記錄周邊生活情狀的工具,形式與美感不是他們重視的,而
是在婚禮、受洗、家族聚會等重要場合使用,兼有社交聯誼之用。
但小資階級不贊同攝影的聯誼功能,他們將攝影視為一種藝術
,有些大量而密集從事攝影的人,甚至可以開展出和大眾文化完全不
同的攝影觀。甚至專拍一些被認為是不值得入鏡的對象,如建築物的
細節,或是人的手等等。
由攝影這個文化場域的鬥爭,我們可以發現,象徵資本最低的
農業階級是不參與,或無法參與此一鬥爭的,而工人階級雖然不是很
重視藝術功能,但其實是認同攝影的,小資階級更把攝影當作是一項
藝術來推廣,至於宰制階級則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下層藝術。所以,
在沒有遭到太多的抵抗之下,攝影於焉成為一種「正在向上邁進的藝
術」。
--
http://blog.webs-tv.net/viros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88.94
推
01/20 01:33, , 1F
01/20 01:33, 1F
推
01/20 02:31, , 2F
01/20 02:31, 2F
推
01/20 19:05, , 3F
01/20 19:05, 3F
推
01/20 19:41, , 4F
01/20 19:41, 4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hotoCrit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