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sony A100和nikon D40x
※ 引述《Zoma (舞吧~歌姬 )》之銘言:
: minolta(Sony)最大的缺點大概就是在機身無法發揮出鏡頭的實力
: 我當時從minolta跳到Canon...主要就是因為買了80-200mm HS f2.8
: 用了快半年吧...看著白鏡上的high speed總是令人感到心酸
: 聽老用戶說在α7上對焦完全不輸C家小白...但數位的對焦能力真的很囧
: 手上拿著鏡皇...卻是個對焦會來回跑的鏡皇...真的很心酸...
這點真的是Minolta User心中永遠的痛orz
想當年Alpha-7的CDC912對焦系統可以讓我用300/4單挑45點對焦的EOS3+小白
據說Alpha-9的三點十字對焦系統更兇猛,AF點點到位,絕不拖泥帶水
可是數位機不知為何始終沒有進一步的突破...
: 由於我一直對打鳥有點興趣...雖然M家的400mm f4.5頗便宜(二手五萬左右)
: 但還是怕對焦能力太囧...所以就毅然決然跳到C家...再慢慢存錢...
: M家的話出了很多便宜大碗的鏡頭...像100-300mm...100-400mm...300mm f4
: 50mm f1.4...85mm f1.4...等等售價都比其他家便宜不少(ㄟ...不過現在二手還是
: 還有奇怪的500反和135STF可以玩...但是當時我碰到的窘境是...
Minolta AF鏡頭做工-特別是定焦鏡-實在不錯
當時一顆3.3K的50/1.7,用的是金屬接環不說,居然還有對焦距離窗又內建遮光罩XD
其誠意只有Pentax FA 50/1.7可以相提並論
全系列鏡頭附贈遮光罩也相當有良心
不會發生買了兩萬塊鏡頭還要再加六百塊才有遮光罩的怪事 XD
: 頂級鏡頭卻沒C和N划算...像28-70G最近對焦1.5m實在是很難用...
28-70/2.8G從1985年推出後就沒改過款,但MTF值20年來一直不輸給各路英雄也是一奇
: 17-35G光圈才f3.5...二手價都在四萬五到五萬中間晃來晃去...
17-35/3.5G的光圈會是這種數字,主要的原因是出在當年Minolta工程師們
在決定規格時選擇了"全開光圈也可以獲得高品質的成相"這條路走
(TC-1的G-ROKKOR 28/3.5也是為了差不多的理由才成為F/3.5)
而非做出一支規格上很好看,但要F/5.6才能令人滿意的鏡頭
: 所以以後想投資好鏡頭我是覺得M家不一定是個好選擇...這是我各人看法拉...
: 然後關於防手振上...我是覺得機身防手振雖然是頗有誠意的拉...不過大體而言...
: 大約防兩三級吧...個人使用上是覺得鏡頭防手振的效果比較威....
: 而且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如果你喜歡用長焦段...我覺得選擇鏡頭防手振比較好...
: 因為鏡頭防手振在你取景的時候他就已經在作用了...所以雖然你手稍微會抖
: 但是你看不太到搖晃的影像...但機身防手振是用搖CCD來達成...
: 所以長焦段取景時還頗晃的...拍少量沒差拉...一直用的話kimochi實在不太好...
: 而且我頭會暈...所以我認為機身防手振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至少以我而言
: 長焦段我會比較傾向於買鏡頭防手振的...雖然真的比較貴....
說真的,像Canon鏡頭上的觀景窗IS功能,我都是建議關掉,非不得已時再打開
一個原因是當你眼睛看到的景象是清楚時,精神會不自覺的鬆懈下來。
請記住,防手震(不論是光學或軟體)功能的效果完全是建築在"安全快門"之上,
如果自己的安全快門等級不夠,或是不能真正明白人類的手臂有多不可靠
防手震的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
第二個原因是光學防手震系統非常的耗電orz我曾經見過有人底片機一天要換一次電池
後來關了觀景窗IS就不藥而癒,非常神奇。
Minolta真的是日暮西山了...想當年(又來了)Minolta底片機系統雖稱不上威震四方,
但至少也擁有一群死忠擁護者。原因不是Minolta擁有最強大的鏡頭群(就某方面而言)
而是其最接近人類身體曲線的機身外型設計與近乎完美的人機介面
還有比美魔術師帽子的閃燈系統,1991年Minolta推出xi系程式閃燈
閃燈內建無線接收器,透過相機外加的閃燈遙控發報器(類似Canon模式)
或是具有無線操控功能的5400xi閃燈作主控,便可完成具備四無線電頻道的無線TTL控制
,在使用頂級閃燈5400xi的情況下,可以控制閃燈出光比
1993更進一步,Minolta推出Alpha-707si(台規Dynax 700si),
機身便內建有四頻道閃燈遙控發報器,只要一機一閃(第二級以上)即可完成無線TTL控制
,且連結數無上限,成為真正的無"限"閃燈系統。(此後的SLR都內建有閃燈)
2000年Alpha-7(Dynax7)問世,Alpha-7與同時推出的(D)系閃燈融合了HSS高速閃燈同步
和WL無線閃燈TTL控制,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高速無線TTL同步功能,即使是在離機閃燈時
依然可以使用高速同步到1/8000的快門,具備TTL,而且只要等同於SB-600的3600HS(D)
就辦得到...
當然,SB-800的分組無線TTL也蠻炫的就是了,只可惜晚了12年,
底片機幾乎無緣一親芳澤(除F6具備i-TTL之外)
像Nikon的閃燈 從SB-28(DX)開始 SB-80DX SB-800每一支都有手動閃燈 電眼自動
因為Nikon背後有一個很重的機械機包袱在,為了這些手動機顧客,Nikon說什麼
也要在Speedlight產品線上為老客戶盡一份心力,所以SB-800才會有SU-4模式的
存在,那是為了來不及搭上無線閃燈這班車的傳統機設計的...
Canon的思維就不太一樣,你可能有想過Canon為何中低階的機身功能都不太完整
那是因為Canon希望盡量降低購機門檻,然後在配件身上再賺回大部分的盈餘
所以馬達跟A/MF切換裝置都做在鏡頭上好賣得比別家貴,機身則因為少了這兩樣東西
而可以賣得更便宜以吸引更多的客戶,閃燈補償的控制晶片也拿掉,因為買了閃燈之後
就自然會有閃燈補償可用了。就像以前的Canon F-1N,號稱是全自動,但買來時無法AE
要光圈先決AE功能得先買AE觀景窗,要快門先決AE則得買捲片馬達,
因為控制光圈的電路是做在捲片馬達上的...
(後來Minolta有試過用類似的方式行銷,即功能控制卡,結果一敗塗地orz)
Minolta之所以會被人認為有誠意,是因為Minolta在功能控制卡的失敗後,
開始把機身本體的功能設計的包山包海(在機身上的無線閃燈切換簡單到近乎腦殘)
,就是為了讓不需太多配件的客戶享受到完整的樂趣,也藉此拉低配件價格。
所以你看Minolta的鏡頭設計是最簡單的,沒有光圈環,沒有馬達,沒有對焦切換裝置
,使用機械式的光圈連動而非Canon EF的EMD電磁光圈,這使得M-A鏡的價格相對低廉,
但也使得機身價格上升,最後還是敗了...真無奈
--
突然發現這篇都沒有在聊DSLR說 XD
--
「如果人的今生是為了彌補前世的一切,
那我的上輩子大概長的像金城武或林志玲;而且肯定比吳宗憲還花心個100倍。」
http://www.wretch.cc/album/hitachich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9.162
推
05/14 01:21, , 1F
05/14 01:21, 1F
推
05/14 01:39, , 2F
05/14 01:39, 2F
推
05/14 01:45, , 3F
05/14 01:45, 3F
推
05/14 02:52, , 4F
05/14 02:52, 4F
推
05/14 08:15, , 5F
05/14 08:15, 5F
推
05/14 08:19, , 6F
05/14 08:19, 6F
推
05/14 11:03, , 7F
05/14 11:03, 7F
推
05/14 12:31, , 8F
05/14 12:31, 8F
推
05/14 16:01, , 9F
05/14 16:01, 9F
推
05/15 00:28, , 10F
05/15 00:28, 10F
推
05/15 11:23, , 11F
05/15 11:23, 11F
推
05/15 14:21, , 12F
05/15 14:21, 12F
推
05/27 16:33, , 13F
05/27 16:33, 13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4 之 5 篇):
DSLR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