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誌型攝影的問題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郭大爛)時間18年前 (2007/08/22 14:59),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發表於http://0rz.tw/192YQ 論地誌攝影 文/郭哲維 翻譯與辭源分析 「Topographic Photography」嚴格翻譯起來,就是「關於某地樣貌的攝影圖像」,注重的是影像。這樣子翻譯剛剛好,意思與原意不多也不少。在英文的使用上,也意指「地形」。廣義的說,對某地的空照圖也算是topographic。 「地誌」這詞是從文學上來的,實際上就是「地志」,注重的是文字。其定義為「記載一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產物、史蹟跟人文的書」。因而地志之所以產生,完全是中國人為了紀錄一個地方的歷史。 所以第一個將「Topographic Photography」翻譯成「地誌攝影」的人,他取的意思就明顯偏向中文的「地志」涵義。原本是用文字記錄的地方歷史,只是改用「攝影」來記錄。但是英文跟中文的涵義落差已經顯現,無法填平。這差別在於「地志」是以文字非常全面、詳細的紀錄該地;但是「Topographic Photography」的涵義卻只限制在影像,沒有文字記錄的涵義。所以我們在思考這名詞時,一定要按照它本來的英文含意去看它,看了中文反而很奇怪。 分類(從作品的內容來切割) 考察被稱為「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的作品,不外乎以下三類: 1. 紀錄景物的樣貌變遷。 2. 紀錄文明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 3. 紀錄文明開始「染指」一個純自然環境中的情況。 該流派起緣的假設 我假設有一群人,他們突然發現美國在往西部擴張時出現值得紀錄的地景,他們認為這些照片一旦被記錄下來,可以獲得在歷史上的地位,未來那些住在純文明中的人可以藉由他們的作品回顧「文明染指」自然的模樣,於是他們積極的去尋找一種鏡頭,想要表達上述第三類的觀點。由於這種觀點以前沒有過(或說未被提升到視覺藝術的層次),所以最後他們稱自己為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我認為這就是此流派誕生的過程,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但是這種對文明「染指」的觀點,理論上也可以應用到「環保攝影」上。不同之處在於「環保攝影」並不強調「地方性」,真正的「地誌攝影」也不會像「環保攝影」那樣對文明的負面強烈批判。 如果你也同意用「態度、觀點、精神」來區分一個攝影流派,那麼我相信你也會同意:把Beacher那種「類型攝影」與「新地誌攝影」混淆起來是愚蠢的。「新地誌攝影」的生成條件,需要「拓展文明」這個先決條件,與類型攝影的「類的集合精神」毫無關係。 文學界的情況 話說回來,當這些紀錄文明與自然衝突的攝影家以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自居時,美國文學界同時也累積了不少「讚頌文明」、「文明染指」的作品,但是我們看到文學界沒人傻到給自己的作品稱為New Local Documentary Literature(新地方文獻文學)。(參見Wallace Stevens的作品Anecdote of the Jar,或Carl Sandburg的作品Chicago)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所謂的「Landscape Photography」(風景攝影)與「Topographic Photography」、「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三者的差別就在於「態度、觀點、精神」,而不是差在方法上。 分類(從觀點實踐的不同來切割) 「風景攝影」,在最廣義的定義上,就是對任何地面景觀的紀錄。但是攝影人在實踐這類攝影時,我們從各大攝影網站上就可以看到,多半是對大自然或文明以「正面」的觀點記錄,常拍美的一面。「Topographic Photography」是真正的地形記錄攝影,是科學的、客觀的、實用的、觀測的。「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則是將前者提升的藝術的層次,並融入對文明的批判觀點,如此而已。在最粗操的定義上,我將這三者做如下區分:「Topographic Photography」求真,「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求善,「Landscape Photography」求美。 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牽強的的諷喻 至於美陵老師引用的某篇文章提出「irony」論,針對所謂「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我認為是一種「弱的反諷」(即不是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一種反諷),若要硬套成反諷,那麼唯一可做為其理論依靠的是「回聲提述論」。不過我還是認定該流派「批判味」大於「反諷味兒」,要說是「irony」真的太過牽強。 我這幾年剛好在研究文字和影像的喻格結構,諷喻的部份很快就會發表在《攝影,語言,真實世界的結構》的最後一回。之所以寫在最後一回,是因為語言的喻格中「諷喻」是修辭學中最難研究的。朋友若有興趣可以先看一下倒數第二回,或前面幾回論隱喻與換喻的部份。 http://www.wretch.cc/blog/DUpisces&article_id=8148018 那「當代地誌攝影」這名詞到底是否有「符合中文地誌的涵義」,或符合「任何Topographic Photography的涵義」?或者是策展人下標題時根本沒先把概念釐清呢?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再好好討論。例如我剛剛看到下次的題目是「新攝影」,策展人也承認是預設先有作品,也就是說他對自己下的標題是完全無定義的。這種作法是兩面刃,一方面的確新奇有趣,一方面卻不夠嚴謹紮實。到最後說不定又落在名詞的討論上,未免有點可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73.84

08/23 00:33, , 1F
其實不論真相如何,這都是語言的問題,不是攝影的問題 orz
08/23 00:33, 1F

08/23 00:35, , 2F
這還真是維根斯坦式的哀傷,沒有哲學問題只有語言問題 ....
08/23 00:35, 2F

08/23 00:59, , 3F
y兄說的真好!一句話就把問題講出來了!真心佩服!!!
08/23 00:59, 3F
文章代碼(AID): #16ozx8FZ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6ozx8FZ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