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藝廊專題策展 (8/2007): 當代地誌

看板PhotoCritic (相片批評)作者 (午夜遊園地)時間18年前 (2007/08/02 02:0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路藝廊連結: http://www.taiwanphotoart.org/index.php?option=com_ponygallery&Itemid=56 短網址: http://myurl.com.tw/u9ej 策展說明: 新地形誌攝影(New Topographics)不能說是一個流派,或許說是一場風潮或是 運動會來的更恰當一些。1975年William Jenkins在George Eastman House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and Film 策劃了一場展覽稱之為 「新地形誌攝影:人類介入過後的地景影像」(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參與的人有Robert Adams, Lewis Baltz, Bernd and Hilla Becher, Joe Deal, Frank Gohlke, Nicholas Nixon, John Schott, Stephen Shore and Henry Wessel, Jr. 這份名單橫跨了許多不同認知與類型的攝影家,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大命題之下也都 各自就坐。與其說是一種影像風格,倒不如說是一股攝影家對於人類的行為的一種 反思,並透過與生存環境之間的互動情景來重現。 在台灣,對於地景的理解大部分都還停留在沙龍與明信片。對於蘊含濃重情感與批 判類型的地景影像,往往不知如何進入。 這次的參展人,各自展現了不同的可能性與觀察、進入的模式。在選擇的過程中, 並沒有一定要順著新地形誌攝影的脈絡來進行,而是嘗試著以一個更當代的角度來 進入。隨著全球化以及消費社會的蔓延,在這一片土地上現在所見的已經不是人類 行為的介入,或是遺留下活動的痕跡,而是一種新地貌的產生。 台灣在一個既中心又邊陲的位置上,生產模式的掙扎與改變,讓這片土地的樣貌變 成了夾雜著頹敗與急就章之間,既衝突又和諧、荒廢卻擁擠、雜亂中充滿生機的樣 貌。在本檔次的攝影影像當中,隨處可以品嚐到遺留物、發現物,或是紀念物,堆 砌而成的人造景物,看的到還是看不到的,都是我們每天張開眼所視而不見的真實 世界。 -- 如果意義本身存在, 意義反覆便成為物觀的緣起. http://www.wretch.cc/blog/bang50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2.93.90

08/02 22:45, , 1F
好看!! 推
08/02 22:45, 1F
文章代碼(AID): #16iChBIv (PhotoCritic)
文章代碼(AID): #16iChBIv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