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哪一種形式耳機最傷耳?
耳道輕便好戴(對不少人而言),就更容易拉長聆聽時間
2017 瑞典針對青少年的研究
測得的聲級介於 54 和 100 dB L 之間(平均 76 dB L)
※ 本文中測量的聲壓級 dB LAeq, FF 均略為 dB L
80% 的青少年聽到的聲級 <85 dB L
10% 在 85–90 dB L 之間
10% 的聲級在 90–100 dB L
還針對所使用的不同耳機分析了聲級
普通耳塞 (regular ear buds) 的平均聲壓級為 75.0 dB L
耳道式耳機 (canal phones) 為76.2 dB L
圖 7顯示最高、最低和平均測量電平以及青少年使用的三種不同類型耳機的平均測量電平
https://i.imgur.com/emWij9z.jpg

幫耳道上個紅
大多數人還是保持在安全的音量範圍
高於 85 dB L 的青少年通常聆聽時間更長、聆聽頻率更高、使用手機的頻率也高
當然聽力問題也更高
結果表明青少年不可靠的估計自己的聆聽音量,與實測相比有很大落差
舉例來說有些人估計自己聽到的是最大聲級的 25%,但實際測量是 81.44 dB SPL
其它計是最大聲級的 100%,但實際測量是 73.95 dB SPL
有16名青少年聆聽音量在 70~80 dB SPL 間,但回答卻散落在 25、50、75、100%
幾年前的美國研究也有年輕人對 3(or 4) kHz 以上的聽損好像佔了 13% 還是 14%
跟上述的研究有 20% 聽太大聲對照起來...
目前好像沒看到有研究直指聽損原因是耳道式
但用 IEMs & BT earbuds 的人數的確在近年大為上升
不過我自己覺得耳道有幾個問題
封閉、閉鎖空間造成耦合,帶來更大風險(就算用較小的音量聆聽
阻塞效應(occlusion effect)
耳道封閉會發生阻塞效應,耳道腔內的低頻聲壓級會上升
這點也可以從上面研究中的圖7中看到
耳道式有更突出的低頻,聆聽者有可能為了聽清楚中高頻相對拉高了聆聽音量
上面研究中耳道式用戶也比一般耳塞的聆聽音量平均高了 1.2 dB L
低頻的「能量」也比中高頻多上很多,對聽力的損耗當然也更大
除非聆聽者能適當的控制音量及聆聽時間
開大聲的確聽的爽,也更能聽清楚細節
但聆聽音量又很難被客觀評估,你以為 ok 但很有可能不 ok
最終可能不自覺的傷害聽力,就跟近視一樣等你發現已經中了
--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ミ‵ω′)\m/ NOBUMETAL DEATH!!(乂'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183.10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81987358.A.5D3.html
推
04/20 19:22,
2年前
, 1F
04/20 19:22, 1F
→
04/20 19:22,
2年前
, 2F
04/20 19:22, 2F
→
04/20 19:24,
2年前
, 3F
04/20 19:24, 3F
→
04/20 19:24,
2年前
, 4F
04/20 19:24, 4F
推
04/20 20:06,
2年前
, 5F
04/20 20:06, 5F
→
04/20 20:06,
2年前
, 6F
04/20 20:06, 6F
推
04/20 20:17,
2年前
, 7F
04/20 20:17, 7F
→
04/20 20:22,
2年前
, 8F
04/20 20:22, 8F
→
04/20 20:22,
2年前
, 9F
04/20 20:22, 9F
→
04/20 20:22,
2年前
, 10F
04/20 20:22, 10F
每個人的差異在這應該沒計了吧
實驗中測耳機統一由 KEMAR 假人頭跟上半身
不過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耳道長、寬及形狀
實際上同一副耳機給不同人聽到的響應也會有差異
像影響阻塞效應主要是腔體大小及氣密
所以入耳程度、耳塞大小形狀、聆聽者的耳道差異都是變因
會影響阻塞效應造成的頻率響應
推
04/21 11:49,
2年前
, 11F
04/21 11:49, 11F
→
04/21 12:01,
2年前
, 12F
04/21 12:01, 12F
→
04/21 12:01,
2年前
, 13F
04/21 12:01, 13F
→
04/21 12:01,
2年前
, 14F
04/21 12:01, 14F
但你不會換耳塞嗎
耳塞的材質跟大小就是會影響閉鎖效應
加上每個人塞多進去跟耳道長短都有差
所以最終聽感每個人都有差異
推
04/21 15:23,
2年前
, 15F
04/21 15:23, 15F
→
04/21 15:24,
2年前
, 16F
04/21 15:24, 16F
→
04/21 15:26,
2年前
, 17F
04/21 15:26, 17F
→
04/21 15:27,
2年前
, 18F
04/21 15:27, 18F
是的
https://www.phon.ucl.ac.uk/resource/cochsim/
這個耳蝸模擬器對了解聽力如何運作很有幫助
心理聲學中的掩蔽效應主因就是基底膜對頻率共振並不是這麼精準
低頻灌進去耳蝸會從頭搖到底,所以高頻纖毛比其它位置更加被過度使用
→
04/21 16:08,
2年前
, 19F
04/21 16:08, 19F
→
04/21 16:08,
2年前
, 20F
04/21 16:08, 20F
→
04/21 16:08,
2年前
, 21F
04/21 16:08, 21F
→
04/21 16:08,
2年前
, 22F
04/21 16:08, 22F
→
04/21 16:08,
2年前
, 23F
04/21 16:08, 23F
→
04/21 16:08,
2年前
, 24F
04/21 16:08, 24F
→
04/21 16:08,
2年前
, 25F
04/21 16:08, 25F
高頻也會前進一小段,基本上就是心理聲學中的掩蔽效應影響範圍
可以跑看看上面的 cochsim
推
04/21 16:14,
2年前
, 26F
04/21 16:14, 26F
→
04/21 16:14,
2年前
, 27F
04/21 16:14, 27F
→
04/21 16:14,
2年前
, 28F
04/21 16:14, 28F
→
04/21 16:14,
2年前
, 29F
04/21 16:14, 29F
所以總有人調到爽了最後提早聽損
就像上面的研究就告訴你,青少年聆音量過高的就佔了20%
&有很多人無法準確判斷自己聽到的音量大小
而且我應該沒寫任何需要恐懼的內容吧
→
04/21 17:05,
2年前
, 30F
04/21 17:05, 30F
→
04/21 17:05,
2年前
, 31F
04/21 17:05, 31F
→
04/21 17:05,
2年前
, 32F
04/21 17:05, 32F
→
04/21 17:05,
2年前
, 33F
04/21 17:05, 33F
→
04/21 17:05,
2年前
, 34F
04/21 17:05, 34F
→
04/21 17:05,
2年前
, 35F
04/21 17:05, 35F
→
04/21 17:05,
2年前
, 36F
04/21 17:05, 36F
→
04/21 17:05,
2年前
, 37F
04/21 17:05, 37F
→
04/21 17:05,
2年前
, 38F
04/21 17:05, 38F
→
04/21 17:05,
2年前
, 39F
04/21 17:05, 39F
→
04/21 17:05,
2年前
, 40F
04/21 17:05, 40F
因為低音多,一般人最自然的就是調音量以聽清楚中高音
So easy be happy
※ 編輯: Oswyn (220.136.183.102 臺灣), 04/21/2023 17:14:43
推
04/21 18:09,
2年前
, 41F
04/21 18:09, 41F
→
04/21 18:09,
2年前
, 42F
04/21 18:09, 42F
→
04/21 18:09,
2年前
, 43F
04/21 18:09, 43F
→
04/21 19:28,
2年前
, 44F
04/21 19:28, 44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Headphone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