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教關於Hi-Res的一些問題

看板Headphone (耳機)作者 (............)時間10年前 (2015/03/07 08:47), 10年前編輯推噓17(17055)
留言72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 引述《intela60474 (Alber)》之銘言: : 耳機有個技術規格叫做頻率響應,指的是該耳機能夠發出的聲音的頻率範圍。 : 以下列出幾隻耳機作為例子。 : RS1e可發出C中所有音高在30khz以下的聲音,超過的就自動消音。 : T1 50khz : Z7則可發出C中所有的聲音。 : 這就是耳機有沒有支援Hi-Res的差別,有支援的可以多發出一些音(如果有的話)。 極高頻和HI-RES是兩個概念,我分開來講看看 耳機廠商在標頻率響應的時候,不純然是虛標 或多或少會依照IEC或JEITA這類標準去量測 我不太清楚詳細的測量標準,不過大概不是以有足夠音壓為標準 又或者有取巧的嫌疑 舉個例子,HD800是標 14-44100 Hz (-3dB) , 6-51000 Hz (-10dB) 但是就算-3dB那個,多半也是經過自家等響度曲線拉抬之後的標準 不過其實也不需要太在意這個,因為也沒多少麥克風可以錄製到20khz以上的極高頻 就算不幸(?)錄製到了,在錄音製作時通常也會被砍掉 因為你不知道使用者的前端是怎樣,極高頻訊號如果不當的放大很容易損壞設備 訊源端通常會做濾波的動作,數位訊源不濾波不能聽 當然你如果是那種很hardcore的基本教義派,可以參考zandan的"無數位濾波" 前級(假設有的話),也會再做限制的動作 是有不少HI-END級擴大機標榜他們內部的頻寬很高,但那樣的用意通常是 為了強調 1.老子線路很神很快 2.頻寬拉高,可聽帶域的失真可以相對攤薄 經過拉里拉雜的這一堆,到了你的耳朵的時候,通常沒有多少真正的極高頻可言 可能也會有人問 不少喇叭不是也有超高音 這個可以簡單分成兩面來看,外接的超高音實際上是改變了整個系統的負載特性 內建的超高音則是減輕了高音單體的負擔 聽起來很玄就是了 講完極高頻,接著講HI-RES 訊源要真正能發揮高取樣層面的"優勢",通常不會太便宜 像DAC1,DA10這類DAC雖然能支援,但是播放高取樣數位檔案時,失真反而是比 播放普通44.1khz/16bitCD格式檔案還要大的,遑論更低階的器材了 所以我覺得一些網友用電腦foobar還掛src的實在是自找苦吃..... HI-RES的真正意義也不在於格式多麼高多麼好看,而在於它更接近於數位母帶,或者 根本就是數位母帶 大家都知道錄音>後制>壓片的環節是 多隻香爐多隻鬼 這東西也不是Sony的專利 (當然Sony特意註冊了Hi-RES的商標) 大概2000年出頭,音響同好就有在流傳數位母帶了,當時還屬於很小眾的東西 得燒在DVD用寄的這樣,HDtrack這類網站就是這條線索的後續發展 回到耳機上,耳機或其他器材標Hi-RES云云更接近於一種商業宣傳手法, 或者更直白的講:Sony認證 就像當年一堆耳機都要標 "For Digital"一樣,廣告的意義比較多 --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25689242.A.A88.html

03/07 09:08, , 1F
推這篇…
03/07 09:08, 1F

03/07 09:16, , 2F
推這篇
03/07 09:16, 2F

03/07 09:28, , 3F
這篇有內容
03/07 09:28, 3F

03/07 09:52, , 4F
推!
03/07 09:52, 4F

03/07 10:04, , 5F
好清楚的說明@@
03/07 10:04, 5F

03/07 10:05, , 6F
現在Audiotech也掛HiRes了啊……
03/07 10:05, 6F

03/07 10:09, , 7F
有繳$就可掛
03/07 10:09, 7F

03/07 10:27, , 8F
當然80%是噱頭 但若不幸(?真錄到個極高頻 我上一篇
03/07 10:27, 8F

03/07 10:27, , 9F
的說法沒啥問題吧?
03/07 10:27, 9F

03/07 10:32, , 10F
麥克風轉數位訊號時會做一次低通濾波,DAC接收數位訊號時
03/07 10:32, 10F

03/07 10:33, , 11F
會做一次數位濾波,DAC輸出訊號時還會做一次類比濾波
03/07 10:33, 11F

03/07 10:35, , 12F
極高頻(諧波)的濾除某個層面而言是安全考量的問題....
03/07 10:35, 12F

03/07 10:46, , 13F
取樣時若取樣頻率不足極高頻自然就不見了啊 會變成
03/07 10:46, 13F

03/07 10:46, , 14F
較低頻率的訊號跟其它訊號混疊 濾波是在濾這個吧?
03/07 10:46, 14F

03/07 10:54, , 15F
可是以foobar2000的頻譜圖來看, JPop 22kHz以上出現
03/07 10:54, 15F

03/07 10:54, , 16F
的不算少耶? 尤其錄的差的...
03/07 10:54, 16F

03/07 10:56, , 17F
DAC在數位濾波前先超取樣通常是為了拉高濾波的起點
03/07 10:56, 17F

03/07 10:57, , 18F
這樣就可以用曲線比較和緩的低階濾波,減少相位飄移和鈴振
03/07 10:57, 18F

03/07 10:57, , 19F
的問題......至於foobar的頻譜我不太清楚就是 XD
03/07 10:57, 19F

03/07 10:58, , 20F
然後錄音時用高取樣 最簡單的原因是減少轉換時的損失
03/07 10:58, 20F

03/07 10:59, , 21F
跟極高頻沒有直接關連
03/07 10:59, 21F
修掉推文...我再想想好了 ※ 編輯: takase (36.233.242.36), 03/07/2015 11:24:04

03/07 11:25, , 22F
我不確定MIC是不是一定會過LPF 因為我覺得這作法很怪
03/07 11:25, 22F

03/07 11:28, , 23F
類比濾波的副作用是個大問題 先假設真的有濾好了 位元
03/07 11:28, 23F

03/07 11:29, , 24F
深度與採樣率甚至編碼方式是AD的事情 規格越高 能保留
03/07 11:29, 24F

03/07 11:30, , 25F
下來的資訊就越多 在拿取樣定理出來講之前 要先知道
03/07 11:30, 25F

03/07 11:31, , 26F
類比訊號是連續的 只能被離散式的逼近 也就是說任何
03/07 11:31, 26F

03/07 11:32, , 27F
真實世界的音樂訊號 做傅立葉轉換後 有遠高於20k的成份
03/07 11:32, 27F

03/07 11:33, , 28F
很正常 取樣定理只是在證明 當你的取樣率有限時 1/2的
03/07 11:33, 28F

03/07 11:34, , 29F
頻寬的成份是能保證無誤的極限 但實際上不會這麼理想
03/07 11:34, 29F

03/07 11:42, , 30F
同時因為在D-A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鋸齒狀的波形 亦即
03/07 11:42, 30F

03/07 11:43, , 31F
ADC受限於技術,取樣位元數沒辦法太高
03/07 11:43, 31F

03/07 11:44, , 32F
電路做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高頻雜訊 所以要由LPF修圓
03/07 11:44, 32F

03/07 11:44, , 33F
看文章(推文)長知識…
03/07 11:44, 33F

03/07 11:44, , 34F
現在主流規格已經是24/96以上摟 不過其實我也不知道
03/07 11:44, 34F

03/07 11:45, , 35F
要講啥 感覺失焦很久了
03/07 11:45, 35F

03/07 11:46, , 36F
最後回一下 單體所謂的頻寬吧 以類比性質去思考 那其實
03/07 11:46, 36F

03/07 11:47, , 37F
是指單體能多快多準確的回應前端驅動 當頻寬越寬時
03/07 11:47, 37F

03/07 11:48, , 38F
在面對越複雜的類比波形時 震盪的速率/振幅變化能越
03/07 11:48, 38F

03/07 11:49, , 39F
接近 瞬間 同時也能越準確....簡單概念就是失真低
03/07 11:49, 39F

03/07 11:50, , 40F
這跟CD的有效頻寬只到22K無關 在真實 複雜的類比波形
03/07 11:50, 40F

03/07 11:52, , 41F
面前 只有瞬間的變化與失真 只有跟得上與跟不上
03/07 11:52, 41F

03/07 12:00, , 42F
ADC處理時實際的取樣位元和可輸出的格式應該不太一樣
03/07 12:00, 42F

03/07 12:06, , 43F
耳機單體頻率響應上我是沒什麼意見,想講的只有帳面數字
03/07 12:06, 43F

03/07 12:06, , 44F
單看意義不大,要不然Grado和R10肯定都不能放Hi-RES了
03/07 12:06, 44F

03/07 12:08, , 45F
可能錄音時用高取樣這句話讓你誤會了,或者說錄音時
03/07 12:08, 45F

03/07 12:08, , 46F
由DSD轉換成高取樣PCM 或輸出高取樣PCM這樣的講法比較好
03/07 12:08, 46F

03/07 12:09, , 47F
你是說實際電路/晶片是幾bit嗎? 那個是業界慣例 反正
03/07 12:09, 47F

03/07 12:09, , 48F
因為錄音後製實際上是很不衛生,轉換來轉換去的工作
03/07 12:09, 48F

03/07 12:09, , 49F
輸出的格式越好,理論上轉換來主換去掉的東西越少
03/07 12:09, 49F

03/07 12:09, , 50F
進去or出來是24/96 24/192就是了
03/07 12:09, 50F

03/07 12:11, , 51F
DSD轉PCM是為了做後製吧 DSD編碼本身無法做任何處理
03/07 12:11, 51F

03/07 12:13, , 52F
DSD轉PCM是必要之惡,可以的話格式好一點比較能保存原貌 XD
03/07 12:13, 52F

03/07 12:13, , 53F
但錄音階段 不會把DSD直接再轉PCM吧 這樣不如一開始就
03/07 12:13, 53F

03/07 12:13, , 54F
用PCM機器
03/07 12:13, 54F

03/07 12:14, , 55F
所以 我才覺得Mic做LPF很怪 但我對MIC這塊沒概念
03/07 12:14, 55F

03/07 12:17, , 56F
我的意思不是用mic當lpf,或者mic接lpf再接adc
03/07 12:17, 56F

03/07 12:18, , 57F
而是adc本身就已經內建了lpf
03/07 12:18, 57F

03/07 12:20, , 58F
為什麼adc需要lpf,是因為技術限制,內部取樣精度上不去
03/07 12:20, 58F

03/07 12:21, , 59F
需要lpf去整型
03/07 12:21, 59F

03/07 12:28, , 60F
新的機子還會這樣做嗎? 現在材料技術進步很多 當年1bit
03/07 12:28, 60F

03/07 12:30, , 61F
是想跳開電阻精度 但現在AD/DA晶片的規格越來越高 雖然
03/07 12:30, 61F

03/07 12:31, , 62F
內部接收規格依舊是另一回事 但至少出來的數據很好看
03/07 12:31, 62F

03/07 12:36, , 63F
就我所知是都有,你要說AD/DA晶片的規格開很高是沒錯
03/07 12:36, 63F

03/07 12:37, , 64F
但是根本的工作原理沒有太大改變 :p
03/07 12:37, 64F

03/07 12:41, , 65F
晶片內我就莫知羊了 但20年前 10年前到現在 我覺得ADDA
03/07 12:41, 65F

03/07 12:42, , 66F
一直在進步 老機器有老機器的美學觀 但新機器的資訊量
03/07 12:42, 66F

03/07 12:44, , 67F
進步很明顯 所以技術底層跟宣稱的差異 我是都當作包裝
03/07 12:44, 67F

03/07 12:46, , 68F
不要太計較 而且就應用面來看 能吃 能出來 不就對了?
03/07 12:46, 68F

03/07 12:47, , 69F
應該這麼說吧,現成的方案更多,品質更好了
03/07 12:47, 69F

03/07 12:48, , 70F
而能弄非現成的方案的高手也多了起來,今天DAC設計上的選擇
03/07 12:48, 70F

03/07 12:48, , 71F
比以往豐富很多
03/07 12:48, 71F

03/07 15:30, , 72F
>20khz 叫做極高頻,不叫超聲波嗎?
03/07 15:30, 72F
文章代碼(AID): #1K-agQg8 (Headphone)
文章代碼(AID): #1K-agQg8 (Head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