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沒效率的源碼分析法
我一直覺得 strtok() 很難用, lex 更難用。但不知道為什麼,
人人都說要這樣子做,好像只有這麼用才是正確的。
可是我怎麼都覺得是因為教科書上這麼教,而且非本科系的人,
往往都不會用,所以在某種優越感之下,就完全不討論怎樣做才
是真的好用,而一面倒地教別人要這麼做,甚或嘲笑別人沒水準
沒知識。從十幾年前到現在,網路上的討論區,都是這個樣子。
實際上,明明就有更方便的做法,雖然很沒效率,然而不是每個
時候都是效率第一的,何況實測上速度也未必比較慢。
簡單來說,就是正視源碼文件的結構。
基本上,現代的程式語言,大約就是由以下的結構:
(以 C 為例)
1. break : ;
2. quote : "..." '...'
3. block : { ... } ( ... ) [ ... ]
4. remark : /* ... */
5. notice : // ... \n, # ... \n
6. keyword : if, else, int, ...
7. identifier : [a-zA-Z_][0-9a-zA-Z_]*
8. operator : +-*/= ...
於是,只要照著分析即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block 的處理,例如
這樣的源碼: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得到的結果應該是這樣:
(notice, "#include <stdio.h>")
(keyword, "int")
(identifier, "main")
(block, "()")
(block, "{\n\n printf(\"Hello, world!\n\");\nreturn0;\n\n}")
如果還需要再分析 main() 的 code, 就會得到:
(identifier, "printf")
(block, "(\"Hello, world!\n\")")
(break, ";")
(keyword, "return")
(value, "0")
(break, ";")
另一種做法是這樣:
// block_1: {}
// block_2: ()
// quote_1: ""
block[0] = {
{notice, "#include <stdio.h>"},
{keyword, "int"},
{identifier, "main"},
{block_2, ""},
{block_1, 1} // reference to block[1]
};
block[1] = {
{text, "printf"}, // not analysis yet
{block_2, 2} // reference to block[2]
{text, ";\nreturn 0;"} // not analysis yet
};
block[2] = {
{quote_1, "Hello, world!\n"}
};
因為要得到 block, 就需要檢查其中的 sub-block 和 quote,
不想重複檢查的話,則可以記錄下來。當然這可以設成參數,
看是要記錄多少層次的 block.
無論如何,第一層分析就可以得到 global 的資料,如果想要
列出全部的函數定義,就只要尋找 (keyword, [keyword...,]
identifier, block, block) 序列即可。
如果要更仔細的話, keyword, operator 或其他東西,都還可以
再分類。
總之,順著源碼的結構來讀取資料,無論如何都比起用 token
一個一個來處理方便許多,一個 block 就可以跨過中間的許多
枝枝節節,而讓我們直接處理同一層級的資料。
這只需要寫出一個通用模組,往後就很方便了。
也就是說,不要把源碼分析當做是一個特別的東西,非得利用
lex 不可,該怎麼寫程式就怎麼寫程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173.26
→
68.89.158.5 01/01, , 1F
68.89.158.5 01/01, 1F
CSSE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