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體驗多聲道音樂設定分享心得

看板Audiophile (電腦喇叭 音響系統)作者 ( )時間4小時前 (2025/09/17 09:37), 4小時前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4小時前最新討論串8/8 (看更多)
多聲道玩到現在 發現很多人誤解多聲道音樂是很新奇的東西 並不是這樣 多聲道錄音發展超過五十年了 只是以前停留在錄音室階段 直到SACD和DVD時代 才終於有機會進入消費者家中 如今atmos時代更是發揚光大 1.最早期大概1950年代 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錄音 是三聲道錄音 不過聲音集中在前方 就是左右+中製聲道 這系列錄音後來在SACD出版就完整收錄這三聲道 唱片上還會註明後聲道沒聲音是正常的 2.古典音樂大廠DG後來在1970年代開始進行四聲道錄音 拜現在AI翻譯強大好用 各位可以看Emil Berliner關於這段的解說 自動翻譯後還頗可以閱讀 https://emil-berliner-studios.com/en/history/quadro DG 從 1970 年起決定採用四聲道格式錄製唱片,這在各方面都是一項對未來的投資, 因為消費者如何在家收聽產品的問題最初完全沒有答案。 大約在2000年,SACD讓DG有機會以5.1環繞聲格式發行四聲道母帶。 SACD至今仍頗受歡迎 ,尤其是在日本。 Emil Berliner Studios一直致力於製作192 kHz/24 bit的高解析度母 帶,並明確使用原始音源。如今,沉浸式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格式為展現這些錄 音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Emil Berliner Studios也為所有基於類比音源的杜比全景聲專 案製作高解析度立體聲版本。 3.也因為1970年代就製作了很多多聲道母帶 這也解釋了為何現在DG可以上架很多1970年代類比錄音時代的atmos版本 有些環繞效果確實極佳 例如這張 https://music.apple.com/tw/album/berlioz-symphonie-fantastique-h-48/1764411027 卡拉揚指揮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atmos版本 1975年錄音 剛好距離現代半個世紀 最後一個樂章 甚至可以聽到鐘聲是在身後遠方在敲擊 而不是大部分錄音做在前方的遠方 4.有此可知 多聲道音樂 其實1970年代就開始錄製 2000年時代就藉由SACD問世到消費者家中 現在回頭來看 當時的多聲道撥放環境效果還不成熟 也難怪當時SACD沒有像現在的atmos那麼令人驚艷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 現在回去看當時的多聲道擴大機/環繞擴大機 你會驚覺 當時的擴大機沒有辦法做空間校正 現在回頭看 這是當時多聲道發展最大的硬傷 為什麼空間校正對多聲道很重要? 很簡單 因為喇叭太多支了=.= 對兩聲道來講 一個再爛再爛的空間 你兩支喇叭到聆聽位置的距離都該相等 這是很基本的擺位 但是對多聲道來講 一個在完美的空間 所有喇叭到聆聽位置的距離 根本不可能完全相等 5.1都很難辦到 何況atmos的7.1.4 12支喇叭到聆聽位置的距離都要相等 這是沒可能的事情 所以空間校正對多聲道音響系統就非常重要 這不只是校正EQ而已 空間校正還能校正每支喇叭的"延遲" 讓所有喇叭發出的聲波 最後到聆聽位置的時間一致 如此聲音才能融合在一起 聽起來才不會很奇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5.79.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758073078.A.E34.html ※ 編輯: Tosca (203.75.79.40 臺灣), 09/17/2025 09:40:34

09/17 09:46, 4小時前 , 1F
推 好文分享
09/17 09:46, 1F

09/17 09:54, 4小時前 , 2F
PUSH
09/17 09:54, 2F
文章代碼(AID): #1eoX3suq (Audiophile)
文章代碼(AID): #1eoX3suq (Audioph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