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家訪] 反人類的苗栗國a54大 in kp2000

看板Headphone (耳機)作者 (s h p)時間5小時前 (2025/10/15 18:43), 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5人參與, 1小時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本文是為了回應911大家訪系列,提出的回文。 提出的目的有兩個。首先,根據家訪的參賽規則,被訪人本應提出回文作為回顧。這是基 於遊戲規則而來的理由。 其次,對於家訪人提出的觀點,也應有些回饋。 來為這個討論的過程呈現不同的觀點(用一位曾經被家訪人的話來說,被XX也是可以透過 回文反駁權)。 本文接下來將先盤點兩位來訪人提出的觀點。這個盤點的目的一方面是讓想要了解者不用 再回頭去翻閱原始文章;另一方面, 特定化要回應的對象包含哪些。 因為需要回應的論點,有邏輯上的必須先回答上位某些問題,才有辦法回答下位問題的情 況。在盤點過需要回應的問題後, 將會接著說明回應問題順序的理由,再依序回答各個問題。 透過上述問題的回答,某種程度上就是在說明對於耳機系統意義的說明。在經過依序地討 論後,接著要做的事情就是將這些觀點 歸納、綜合呈現整體對於耳機系統的思考。 最後,從整體觀點角度來回應對於這套系統的評價。 來訪人觀點盤點: 因為本次有兩位來訪人,以下盤點就以發文順序來做討論。 第一篇是《[家訪] A大家訪(911家訪系列)》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58537969.A.415.html) 其中提到滿意處包含: 1.空間感完整。(其實對於耳機的空間感這件事情一直有點疑惑。疑惑的地方是如果空間 感指的是樂器的定位或是空間蔓延的寬廣 或狹隘。不過基於原文的描述,此處姑且理解成樂器都有從符合直覺的地方來做發聲) 2.管樂亮度正常。 3.反應速度沒有太多疑問。 有疑慮處: 1.操作系統難以使用。 2.品質不佳錄音情況下,調音不佳、出現「桶音」以及高頻偏多。 3.小提琴比重過重影響均衡。 4.鋼琴打擊感不足,可能是受到系統解析並非強項影響。 結論(包含雜談部分): 1.只有在錄音極好的情況不錯。 2.現況是多數錄音不佳,系統應該要能解決,否則限制能聽的音樂。 3.Z1R(+BW22)在系統的表現上,可以解決上述很多問題。 第二篇是:《[家訪] 反人類的苗栗國a54大 in kp2000》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59763374.A.247.html) 因為第二篇文章的寫作習慣以及結構上與第一篇存在些許差異。因此,以下整理時,會跳 過一些本文不必要做為接下來討論部分。 關於系統的目的部分: 目標是「追求如同現場的聽感」、不在意爛錄音修飾 認為「把好的那面忠實呈現出來」 關於聲音的部分: 1.走向比較偏「直接、直白」這類的字眼的形容,沒有什麼染色和分佈偏侈 2.音樂當中的低音沒有亂 不過質感 不算很好 力度和能量是有 但缺少穩定感和精確感 除此之外,還提到底韻也不是很好。 這個底蘊不好推想指的是「有些是單純的上偏感所致 而有些則是細膩的地方沒辦法呈現 出來」 進而提到男聲很不行,這個不行指的是男聲沒有厚度(當天還有說是男聲的磁性,這裡姑 且當成同一概念)以及迴音會干擾聆聽。 到了器樂上則認為系統本身缺少凝聚力以及對於低音的解析,導致《狩人オーシュットの テーマ》以及《トト・ハハ島》聽起來 軟軟散散、欠缺作者提到的石質感。 此外,對於直笛吹奏力度的表現不佳。 最後,對於鋼琴部份與第一位家訪者U大同樣提到很平面(會認為一樣是基於當天雙方都 提到鋼琴敲擊感不足,所以理解為同樣意義) 在進入評分之前,還有額外說一個我與U大沒有意識到(?)的地方是如果想要乘載了音樂的 情緒或是技巧,必須要整體的系統維有一定 以上的品質。否則不論是在交響樂或是在獨奏樂器上,都會失去該有的厚度、情緒、變化 、細膩度等等,導致欠缺生命力。 最後,進入評分階段。 在這個部分基於上述的認識,認為系統有偏,尤其是男聲部份、細節不足、音響性不夠完 整。進而認為處於音響性不足,導致很難怎麼 補都不對的狀況。 也在這裡提到是因為音響性不足。所以,只能播錄音品質好的音樂的情況。 在評分結束後,特別提到系統的許多不足在Z1R上沒有發生。 統整以上的情況,從實際狀況需要回應的以及個人想要回應的部分分成幾個層次來說明: 1.系統目的的部分,所謂的現場聽感跟爛錄音修是這件事情應該要更深入來解釋。 2.對於錄音的部分,這個部分兩位家訪人都有明示或暗示提到,對於爛錄音包容度問題。 3.聲音表現部分:這個部分除了會討論對於系統不滿意的部分外,有特別提到管樂亮度的 問題。 系統的目的部分 關於上文提到的要追求跟現場一樣的聽感,這件事情其實有很多條件,這在當初講到的時 候沒有特別說明。 上面的追求應該要被理解為「系統的目的是為了挖掘訊源裡面的一切訊號,盡可能降低失 真的情況下播放出來」 只是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對於「錄音」這件事情的追求與講究等等,讓現場、某一個角 度的聲音能夠被接近完整的收納進去。唯有 如此,才可能透過系統的重播,達到類似現場的聽感。尤其要注意的是,只是聽感上的相 似性,而非系統真的在物理意義上,重現了 錄音裡的現場。 因此,我們應該要把作曲、演奏、錄音、播放這四件事情分開來看,系統只負責播放而已 。 從上述的目的來看,這套系統的功能其實很像挖掘機,要把CD唱片裡面的所有東西都挖掘 出來,而不應該添加任何原本不存在的東西。 至於為甚麼有這個追求? 其中關鍵有三: 1.世界上精采、值得記錄的表演無數,不可能每場都去聆聽。錄音與重播技術就是為此而 生。 2.當表演結束、錄音結束,音樂就結束了。不應由結束後,人為的失誤或有目的的去調整 表演本身的藝術性。這裡的調整包含:錄音 後製的調整、系統重播的調整等等。 3.對於額外調整,錄音、後製部分無法控制,但在能控制的重播系統上,就要去控制避免 上述的情況發生。 這個挖掘機的想法,就導致了對於錄音本身的追求。 錄音部分 關於要追求好錄音這件事情。 兩位家訪人提到會認為錄音好好聽是正常的、是因為系統音響性不足,進而導出提升音響 性就會解決 爛錄音或是品質本身普普的錄音表現不佳的情況。 如果上述看法為真,且必然為真,那我寧可不要提升系統音響性(O)。 當然這個部分還有細究的必要。既然系統功能是對於CD/檔案本身的挖掘,為甚麼能力增 加了反而會導致爛錄音變好聽呢? 現實上可能的情況有兩種。第一,是他沒那麼爛,但是原本播不出來,所以很難聽。第二 ,某些爛錄音裡面某些可以聽的部分,被 挖掘出來了,變得能夠「忍受」。不過,我想兩位家訪人的意思大概並非指這兩種情形, 關於這個部分,會在後續將Z1R桶上系統後的 表現部份討論。 至於對於好錄音的追求,根本上的原因就是既然系統是要把CD/檔案裡面的東西給挖出來 重現、塞進耳朵。對於耳朵要塞進甚麼東西這 件事情當然要有所追求。尤其是「音響性」越是強的情況下,對於錄音裡面是否完整記錄 了演奏本身、後製時混音師有沒有偷懶或是 添加自己的喜好進去等等,都應該要變得越來越清楚。在這個認識下,才會推導出挑錄音 是必然的。甚至對於好/壞錄音的區分能力本 身就跟系統性能密切相關。不僅好錄音可以被發現好在哪裡,錄音不佳的地方也會聽出不 佳的所在。 如果用比喻的說法,或許可以理解成對於味覺與嗅覺來說,越敏銳的人,就會越挑剔食材 本身新鮮度,而非讓食材本身變得好吃(???) 綜合上面對於系統與錄音的討論,越好的系統、音響性越強的系統,就應該越會追求成功 的錄音、甚至是精湛的演奏、先進的作曲。 至於家訪人提到的如果是這樣會導致很多版本、很多選擇沒辦法入耳。 在這裡的回應是聆聽這些版本,對我而言的意義是去接近當時錄音錄到的聲音,再藉著這 個錄音,去以沒有參加的形式加入這個現場。 如果錄音本身沒有捕抓到現場的聲音以及其背後帶來的美感,導致聽起來不好聽。 此時,重播系統本身是無能為力的。這個處境的尷尬之處在於重播系統的設定者並未聽過 錄音記錄的角度呈現的現場樣貌。而如果有聽過古典樂 現場,應該可以理解聆聽的體驗是千變萬化。這是因為座的位置的不同,人耳會接受的直 接音、二次泛音等的差異。錄音的麥克風也是如此。 因此,如果麥克風沒有捕捉到的東西,理論上就不可能再重現了。 此際,如果想要補救,唯一可行的路徑就是透過推估的方式。也就是根據對於音樂、樂器 、樂理甚至是喜好的認知,來填補錄音的不足。 我想以及聽過的確實有高明的玩家可以補的很接近。 所謂的很接近,意味著如果不去細細的思索聲音效果近似的不同演奏技巧的差異、不同錄 音之間播放情況應該要一致或是不一致、同一種樂器 的古樂與現代樂器間的差距等等,大概是多數聽過都會覺得好聽、可以接受的。 不過,這樣會帶來的後果是對於有盡可能捕捉到現場的錄音,也加上了那些「推理」。當 然,他可能聽起來不難聽,但就是染上了調整者的特色、 觀念、想法等等。 這就回到我透過系統要聽的到底是甚麼?答案也很明顯,我想聽的大概並非是我自己或是 任何人的推理美學,而是現場到底演奏了甚麼?當然 這是選擇問題,不同的玩家會有不同的選擇。 最後,進入到聲音部分。這個部分我想先討論頻段之間的調音問題, 關於頻段問題,當天家訪時講得最直接就是調音有問題。有問題的地方在亞低頻,或者說 中頻往低頻的地方有所凹陷以及低頻解析不足。 在上述認知下,看了文章裡提到的「沒有什麼染色和分佈偏侈」這個描述是覺得很奇怪? 因為如果有凹陷,判斷應該是判定成分布凹陷的偏移才對,怎麼會描述成沒有凹陷呢?這 裡的疑惑姑且放著,先進入比較實際的討論,也就是關於 亞低頻凹陷以及低頻解析不足導致打擊感不足的情況。 在這個分析上,在一定條件下,我同意911大的看法。所謂的一定條件,指的是這樣的: 當天,他跟我反映低頻解析、亞低頻調音問題後,跟我說這是正常聲音嗎? 我也覺得很奇怪,如果亞低頻真的不足,其實合唱團男中音的共鳴就會表現不出來,器樂 中不管是管風琴也好、英國管也好等等,涉及到低頻的 器樂應該都會聽起來怪異才對。 於是我就接過耳機聽了一下。 當下的反應是「完蛋了!怎麼沒聲音??」於是馬上查看了一下電腦,音樂有正常播放, 以及演奏到動態比較大的部分,才發現原來是有聲音的, 但是音量跟我平常差異實在太大了。用一個比較客觀的數值來描述的話,大概就是我平常 播放的音量約是Jplay設定-24db,而我接到手的音量約 是-42db。 在-42db的情況下聆聽,確實如同911大當天的反應一般,中頻往下空空、散散無力。 甚至更具體來說非常無聊。無聊的意思是在那個音量下,不論是911大帶來的音樂或是自 己平常聆聽的音樂,其中的細節與技巧,至少我自己完全 無感。 大概的感覺就像是鋼琴獨奏會,但是座在最後一排的感覺。 當天其實有反映這個情況,得到的回應被認為是因為凹陷,所以,才需要大量的量感撐起 來,這點在原文裡面也有反映出來。 為了說明這個情況當時用的是蕭煌奇錄的愛的代價作為說明。 聆聽之後,縱使在我可以辨識的音量下,確實仍有911大所說的中低頻下段空缺。聽起來 就是男聲漂浮的感受。 不過,這裡又出現另外一個問題是到底是錄音本身導致的或是系統調音的不當? 為了比較好討論這件事情,我先播放了常聽的合唱團來確認是否跨錄音都有這個狀況。 (用來確認的錄音是這個:https://reurl.cc/Ln8VG4) 在我常見的音量下,聽起來跟用來上述用來舉例的男聲的厚度完全不同。有點不確定當時 是否有拿給911大確認? 至於為何兩者應該要有差異,可以透過觀察下述圖表來說明: https://ibb.co/svDgWKPH 圖一為911大當天提供蕭煌奇《愛的代價》頻率分布。 https://ibb.co/xKCpr6qJ 圖二為上述提到日常會聽的男聲錄音。 從頻率的分布的對比大概就可以看出來,在中低頻的頻段上,本身資訊的含量就相對少。 不過,不同音樂的對比或許還有可議之處。 https://ibb.co/MD63LPqx 圖三同樣是《愛的代價》,不過是李宗勝老師的現場演奏錄音,並未經過專業錄音室、發 生專輯的錄音。 同樣可以看出在中低頻下段、51.9hz處,與圖一情況有顯著差異。 據此推論上文提到中低頻下段不足受到錄音本身品質影響。 不過,接下來要考量的問題是如果在-42db音量下,是否會讓兩者就男聲厚度表現上,或 者說中低頻下段乃至低頻處變得差不多呢? 對此,後來在撰寫文章時,做了這個測試。結論上來說,我想不會影響到911大的評分。 因為至少我聽起來,兩者低頻處都變得很軟、很虛。 音量差異,還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表現在演奏技巧上。 文中提到一個當天沒有提到的事情是對於直笛的演奏技巧,也就是吹奏力度的表現不佳, 尤其是跟其他系統對比之下。 當然系統的價值、尤其是耳機的性能本身會直接影響到細節多寡,也就是兩位來訪人都很 強調的「解析」。 不過,這裡還必續考量到另一個影響吹奏力度表現的因素,也就是音量。很直觀的是吹奏 力度大的時候,音量就會變大。當整體音量被相當程度 限制後,不論動態大或小聽起來都會顯得很小。 為了驗證上述的想法,在撰寫本文時,特地回去用了數種不同的音量,從我習慣的音量一 路聽到911大當時的音量。就可以明顯的發現,吹奏技巧 的細節消散在音量的衰減之中。 至於男聲的錄音問題,我想還有值得細究的地方。也就是如果中低頻凹陷是系統本身(包 含耳機)帶來的問題,那在器樂的表現上應該也會發現 才對。 當下我就舉出了《学者オズバルドのテーマ》這首音樂。因為音樂一開始大提琴在中、低 音域演奏,如果有缺聽起來應該會覺得很奇怪。 對此,當時沒有得到立即的回應,似乎是覺得這首音樂太過複雜,所以難以說明中低頻下 段缺漏的部分,轉而回到蕭煌奇的人聲上來說明。 我想當時或許沒有很好的表達好想法。當初會挑出這首音樂,一方面在於這首音樂不是我 自己的音樂;另一方面,也比較沒有(至少 我聽起來)因為錄音導致的中低頻下段缺失的問題。 可惜的是這裡的討論,並沒有比較完善的被討論到。不過,推測如果在相對小聲的音量, 或許也會被認為「韻味不足」吧? 關於器樂另外一個疑慮是在錄音不佳的情況下,過於偏高頻的問題。關於過於偏高頻,其 實可以當成是低頻相對不足。對此,可以給出的回應 看到前面的討論應該就會想到我的答案:既然都是錄音不佳、後制不佳,導致錄音高頻偏 多,而我的系統是把它反映出來而已。 這個可以從當天U大跟我反映的另外一個狀況是,對於女聲自備的音樂中,有些他覺得不 行,但是聽了我的一個並非以女聲為主的古典樂錄音後 就覺得可以。 這恰恰就是反映出我希望的地方,也就是區辨好錄音跟不好的錄音。這裡的不好的錄音當 然也包含後制失敗的情況。如果我讓那些不佳的錄音變 好聽,那他還是爛錄音嗎? 事實上,關於管樂偏亮這件事情,我其實也無感。無感的理由是在不同的錄音,尤其是不 同的管弦樂合奏之中,有時候銅管樂偏亮、有時候木管 比較突出,甚至有時候會是大提琴特別抓耳,但不會在所有錄音裡面都是銅管樂器偏亮。 而這正是我想要做到的反應不同錄音特質的旨趣。 回應了上述主要調音問題後,剩下的情況是鋼琴或者說打擊樂器的打擊感不足、弦樂比例 太重這件事情還有桶音問題。 先來回應小提琴比例過重的問題。 當時,舉出的是無聲曲(https://reurl.cc/6q1egO)。 音樂中包含小提琴、鋼琴與大提琴,而聆聽起來是小提琴太美,推估是因為細節過多。 在溝通當下,配合著音樂其實聽不懂在說甚麼。因為,在聆聽時,不論是弦樂或是鋼琴都 頗無聊。這個無料扣除掉演奏因素後,還包含鋼琴跟小 提琴之間彷彿是在兩個不同空間演奏,弦樂的泛音竟然與鋼琴泛音清晰分明,弦樂本身的 拉扯的摩擦感幾乎消失。當時聽起來還在想這是真實鋼琴 還是合成器合成的。如果是合成器合成的音樂,借用一句之前看到的「MIDI合成聲音才不 懂要聽什麼」大概是這種感覺。 換為常聽的奏鳴曲後,對於上述的疑惑還是沒得到解除。 常聽的奏鳴曲是Sonate pour violon et piano: I. Andantino(https://reurl.cc/VWrq8Q) 會用這首奏鳴曲是因為錄音上,小提琴在右方近處,鋼琴在左方遠處。就此來看一開始小 提琴會比較凸顯應屬正常,並且隨著音樂演奏,當主奏 換到鋼琴而由小提琴伴奏時,才會是鋼琴比小提琴明顯 (大約要過3分鐘後)。 當天聆聽到的上述結構並沒有太大的違和感。亦即,仍然保持著小提琴到鋼琴的輪替狀況 。 不過,後續調整後,小提琴的細節與鋼琴細節比例似乎更和諧。在當初聆聽時,應該屬過 度強調細節無誤。 打擊樂器的打擊感尤其是打擊樂器的打擊感。這個地方到是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是因為 縱使是在現場,坐在台下聆聽,也不一定會聽到很明顯 的敲擊聲。這意味著如果想要錄到鋼琴的彈奏、琴槌敲擊琴弦的聲音,錄音的方式就會相 對受限。 對於鋼琴或者說所有樂器的單獨表現而言,個人都是從樂器的直接音、泛音乃至於共振的 聲響來做綜合的判斷。 採取這個判斷基準的理由在於辨識樂器的差異就是經由人耳對於泛音的組成、強度以及時 間序等等來做決定的。基於這個想法演奏家 在演奏時,最細膩的感情變化,就會藏在泛音的差異上。舉例而言,Richard Clayderman 被人所辨識的鋼琴特色非常輕柔,就是透過 演奏技巧改變鋼琴泛音發生時間產生的。傳統而言,是先敲擊琴鍵後,再透過延音踏板來 製造泛音,而Clayderman則是讓兩者同時發 聲。或者大鼓、定音鼓敲擊後,產生了泛音擴散感不同,才形成區別這兩種樂器聆聽上的 關鍵。 所以,我當時真的沒想過有人會指出鋼琴敲擊琴鍵的細節不夠明顯這件事情。 基於上述的對樂器技巧與泛音連結的思考,進一步就會發現有些演奏其實很「平鋪直敘」 ,也就是演奏者沒有去做這樣的技巧,他就會形成一段 平直的泛音在系統裡表現出來。猜想這就是兩位家訪人都反映的桶音的來源了。 調音的部分大概回應到這裡。剩下的就是關於系統的性能問題以及Z1R桶上來的部分。 這裡的問題是:上述的系統總總不足,其實是$$花不夠,音響性上來就可以解決了,是否 為真? 檢驗的方法是將比我目前耳機貴的Z1R桶上來看看效果。並且,兩位家訪人認為很多「問 題」都被解決了。 在進入具體的分析前,必須先說明的是,對於目前系統、尤其是耳機的音響性,是否足夠 這件事情,本身是認為不足的。尤其是耳機構成了不小的 限制,這表現在U大曾經說的空間過小。不過,我把它理解成當耳機要呈現複雜的泛音表 現時,因為各種意義上的性能不足導致彼此之間相互干擾的 太滿的狀況。因此,未來可能考慮換耳機這件事情應屬正確。事實上,這在來之前就有稍 稍透露。不過,會覺得現在穩定是因為這個換耳機的事情是 未來代辦清單,甚至不存在具體要換的日期。大概就跟未來會中彩票一樣的概念。 進入正題,當Z1R桶上來後,初聽之下音響性確實好不少。也解決了一些當時提出的問題 。接著911大就把將之借給我感受,約聽了半小時左右。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並非聽到的是音響性變好意味著甚麼。因為他Z1R常見的音響性比較 好這件事情,用膝蓋想大概也知道。而是在思考的是上述那 些狀況被「解決」呈現的狀態。 當時的聽感大概是所有的音樂變得差不多好聽、爛錄音的包容度上來了。不過,付出的代 價是錄音的差異消失了,技巧的差異也消失了。 所謂錄音的差異指的包含不同錄音廠商,會有不同的風格,有些喜歡直接對著樂器錄;有 的喜歡收錄完整的空間二次、三次泛音。除了風格差異外 還錄音本身性能差異也變得差不多。性能差異指的是不同時期的錄音(199X、200X、201X 、202X,姑且以10年為單位舉例)理論上應該要有所差異, 例如:老錄音聽起來會有昏黃感,而越新的錄音通常會被認為能夠錄進去音樂訊息會越多 。當時,用了不同時期的錄音測試,聽起來卻呈現差不多 的情況。 或許分辨不同時期的錄音對於音樂聆聽沒有直接關聯性。但另外一個技巧差異的消失卻略 顯致命。 當時用來對比的素材是透過兩張小提琴演奏。一個是上述提過的奏鳴曲Sonate pour violon et piano: I. Andantino; 另一個是Regenlied(https://reurl.cc/0W5lqY)。理由是後者本身是現代古典樂,會跳脫 出過去的既有框架,用一些尖、刺、不和諧的聲音來形成 音樂。因此,對於演奏技巧的挑剔度很高,很容易出現失誤。上述的演奏優異性也在於在 挑剔情況下,很難聽出失誤的地方。對比古典形式的奏鳴曲 應該會很容易形成技巧高低的對比(至少在這兩段錄音裡面)。 細細聽過之後,就會發現對於現代音樂要求的演奏技法的表現,在Z1R桶上我的前端後 的情況大幅度的被吃掉了,變得只剩下尖刺,不論是靠近琴橋 演奏應該帶來的豐富泛音表現的空虛,或是播奏模仿雨聲的彈跳感,都非常不明顯。 再回到解決中低頻下段的部分。聽起來在蕭煌奇的錄音中,確實人聲變得有磁性。不過, 在搭配管風琴的合唱中,男中音卻會與管風琴低頻共鳴連在一起 反而更加奇怪了。 這就回到了上述說的用音響性填補錄音本身的缺陷,反而會在仔細音樂聆聽中,導致更多 的違和感。 當然這也可以解釋成前端性能不足或是調音不佳等等。退步言之,兩位被家訪人認為解決 問題,就聆聽而言,做到的是爛錄音的包容,但是也讓成功的錄音 變得頗為無聊。 最後,就評價的部分。總結上述情況的討論,對分數其實並無疑問。 首先,綜觀被扣分的部分以及理由的構成,多是在錄音普普、不佳、失誤,被系統表現出 惡聲情況下得出結論。 在是否是惡聲的層面上,應無疑問。不過,對於應然標準的分歧上,構成低分的核心原因 。 其次,回到文中有提到一個疑惑是為甚麼會初聽之下覺得沒有什麼染色和分佈偏侈,後面 的評斷上又會是調音不當?其中核心的關鍵我想就在於 (家訪人或許也或多或少的意識到)錄音本身是否偏移?是否染色?如果沒有系統就會 是沒有什麼染色和分佈偏侈狀態;相反亦然。 只要這個訴求有被認識到就已經完成了這套系統的任務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10.71.1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60525001.A.24D.html

10/15 19:23, 4小時前 , 1F
從頭到尾看完了,推認真回文
10/15 19:23, 1F

10/15 19:36, 4小時前 , 2F
厲害了 邏輯清晰
10/15 19:36, 2F

10/15 21:08, 2小時前 , 3F
每次看大大的文都能學到東西和反思自己系統的調音
10/15 21:08, 3F

10/15 21:22, 2小時前 , 4F
跪了,好強
10/15 21:22, 4F

10/15 22:19, 1小時前 , 5F
只能崇拜了
10/15 22:19, 5F
文章代碼(AID): #1exth99D (Headphone)
文章代碼(AID): #1exth99D (Head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