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25年耳機升級線總整理以及經驗分享
2025年耳機升級線總整理以及經驗分享
摘要整理
之前在PTT有分享2019年與2020的整理,停更好久,希望這次一樣能給大家一點參考,
其實只看摘要整理就夠了,有需要參考其他詳細心得再看部落格就好。
https://tinyurl.com/yc5cdtvf
大家期待已久的這篇長文整理終於來了!自從2021年分享2020年的耳機升級線發燒歷程後
,已經停更了將近四年。這段期間,經歷了疫情的影響,我忙於博士論文的準備、工作上
的挑戰,以及孩子的教育,同時開始專注於家用音響系統,因此少了當初對耳機升級線的
熱情。然而,這篇文章對許多燒友而言影響深遠——2020年版本在我的WordPress上累積
了數萬次瀏覽,並有許多燒友私訊我期待更新,畢竟舊款線材已經買不到了。
這十年來,我投入了無數的金錢、時間與心血在耳機升級線的研究上。這次的整理利用了
我的閒暇時間,犧牲了假期與夜晚的睡眠,花費近一個月才得以完成。文章在Word文檔中
顯示超過15萬字,不敢說多麼完整,但絕對是目前華人區域乃至國際上,最豐富的耳機升
級線使用心得。許多Head-Fi燒友希望能將這篇文章翻譯成英文,甚至有日本燒友特地將
內容翻譯後與我進行深入討論。如果您時間有限,只需閱讀本篇摘要即可,而線材介紹部
分則可酌情參考。
這些年來,我仍有許多想要分享的內容,但一直未能騰出時間撰寫,這三年有自己的房以
及電源處理後一直玩家用系統,預算大都分配在那裡,我希望能夠盡自己微薄的一份心力
讓耳機燒友圈能夠發展起來,大家都能找到心目中喜歡的聲音,謝謝。
升級線材的價值與選擇建議
首先,要強調的是,耳機升級線材的作用在於調音,並非能夠改變耳機的基本性能,或讓
聲音有天壤之別。此外,並不是價格越高的線材就一定更好,每種金屬導體材質都有其獨
特的聲音特性,適合不同的音樂類型與耳機需求。因此,建議燒友們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
,優先升級訊源(如DAP)與耳機,最後再考慮升級線材,畢竟器材本身才是聲音表現的
核心,而線材則是輔助提升整體體驗的工具。
線材對聲音的影響
在這十幾年的經驗與測試,耳機升級線對聲音的影響確實顯著,足以讓人清晰感受到差異
。然而,並非所有IEM都對線材有明顯的反應。某些IEM調音風格較為鮮明,升級線的改變
可能較不明顯,而另一些IEM則能呈現出線材更顯著的音色變化。因此,建議燒友們親自
試聽,找到最適合自己喜好的搭配。
此外,線材的評價往往是相對性的,需要在同一環境下與其他線材進行對比,才能準確辨
別其特性。因此,單純憑記憶來評估一條線或一支耳機並不容易,聲音的好壞往往需要透
過反覆比較才能得出準確結論。
未來,隨著新設備的加入,我也將持續分享更多心得,期待與大家共同交流,探索更多可
能性!
這篇的目的不是讓您盲狙,而是讓您對線材有基本的認識跟瞭解後去試聽!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00499088_06ab4fc6fe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00499088_06ab4fc6fe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00499838_702294ac7d_b.jpg)
基本觀念:
1.材料純度
在探討耳機升級線的材料純度時,首先需要了解純度的定義與測試方法。材料的純度通常
以“N數”來表示,N數即代表材料中純金屬含量的等級,例如11N表示純度高達
99.9999999995%,而6N則為99.99995%。評估純度的標準方法之一是使用感應耦合電漿質
譜儀(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此技術能夠精確測
量材料內的雜質含量,例如鐵、鈷、鎳、銅、碳、氮、氧等元素。計算純度的方式是將所
有檢測出的雜質含量總和,並以100%減去該總和,得出的結果即為材料的純度。因此,當
雜質含量越多,N數就越低,材料的純度也就相對較低。
影響材料純度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兩方面。首先是原材料的品質,不同來源的金屬材料其純
度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例如,不同國家的銅或銀礦材料在提煉過程中因技術差異,可能導
致最終產品的純度有所不同。其次,在材料的生產與加工過程中,例如拉晶(拉絲、抽線
),也可能因設備、環境或操作方式的影響而引入雜質。此外,後續的儲存及加工過程中
若控制不當,也會導致材料純度的下降,而純度不同材料本身的價格也會不同。
線材市場上,許多品牌會強調其材料的純度,例如6N、7N等,而純度越高的材料通常價格
也更昂貴。然而,大多數品牌對於純度的標示並不透明,僅少數高端品牌會公布其材料來
源及純度檢測報告,消費者往往只能依賴品牌的宣稱。
純度的提升是否一定會帶來更好的音質?理論上,高純度材料能夠降低導電過程中的損耗
,使電子傳輸更為順暢,進而減少雜質對聲音的干擾。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音質的決定
因素並非僅限於材料的純度,導體結構、絕緣材料、製造工藝等因素同樣舉足輕重。例如
,無氧銅(OFC)雖然純度較OCC(單結晶無氧銅)為低,但不少品牌如日本的 Wagnus、
Brise Audio 以及香港的 Audio Genetic、PW Audio 等,透過獨特的技術,成功將無氧
銅的聲音發揮到極致,特別是在音樂的氛圍感與人聲韻味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其中,日
本 Brise Audio 在無氧銅線材領域的研究尤其深入,除了導入高純度銅材,還在屏蔽與
結構優化方面下足功夫,使其產品深受發燒友的青睞。
另一方面,金銀合金與純銀導體的選擇亦常引起發燒友的討論。美國的 Double Helix
Cables(DHC)專注於高純度純銀線材的研究,其創辦人 Peter 認為即便僅添加1%的金,
亦會顯著提升電阻率,削弱聲音的解析力與速度。他曾在 2011 年於 Head-Fi 社群與
Toxic Cables 的創辦人 Frank 展開激烈討論,堅持純銀才能提供最佳的聲音表現。然而
,荷蘭的 Crystal Cable 則持相反觀點,其執行長 Gabi 在 CanJam 會議中表示,金的
加入能有效填補純銀晶界的缺陷,使音質更為溫暖、順滑,減少過於銳利的高頻表現。這
兩種觀點的對立,最終仍需依賴使用者的實際聆聽經驗來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DHC 在 2017 年於 Facebook 發表的一篇報告中,展示了 Acrotech 針對
純銀材料進行的 ICP-MS 測試結果。報告顯示,市面上所謂的 7N 純銀幾乎不存在,而
6N 純銀則只有極少數特定用途的材料能達到此標準。事實上,在半導體與太陽能產業中
,純銀導線和銀漿的純度通常可達到6N,但由於生產成本極高,這類材料鮮少在耳機線材
市場上應用。實際上,4N 至 5N 級別的純銀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高端音頻應用需求,例
如日本 Oyaide 所提供的銀材。因此,對於市場上仍在宣稱擁有 7N 純銀的廠商,燒友應
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過高的純度標準。
由於 ICP-MS 測試的敏感性極高,普通線材品牌通常不會自行進行此類檢測。該測試需要
在無塵室內進行,並且對樣品的制備要求極為嚴格,一旦受到污染將導致測試結果失真。
此外,ICP-MS 設備的成本高昂,委託測試一個元素的價格通常高達 400 新元,這也
是為何線材品牌更傾向於依賴材料供應商提供的純度數據,而非自行檢測。
在材料的純化過程中,常見的方法包括拉晶法與固化法。拉晶法透過熔融狀態下的材料提
拉結晶,利用雜質的偏析效應將其集中至晶棒的頭部或尾部,隨後切除,以獲得更高純度
的材料。固化法則透過反復熔化與凝固的方式,使雜質逐步被分離,以達到純化的目的。
這些技術在半導體與太陽能產業中被廣泛應用,以確保材料的高純度。
綜上所述,材料純度對於耳機升級線的聲音表現確實具有一定的影響,但純度並非唯一的
決定因素。除了材料本身,線材的結構設計、屏蔽技術以及焊接工藝等都會對最終的聲音
呈現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選擇升級線時,應綜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單純追求最
高的N數。
2.單晶或多晶
在高端音頻線材的市場中,常見的技術術語包括單晶(Single Crystal)、多晶(
Polycrystalline)以及長結晶(Long Crystal)。這些材料的晶體結構對導電性能和聲
音表現具有深遠影響。多晶材料因為內部存在晶界(Grain Boundaries),當電子流經這
些晶界時,往往會發生**複合(Recombination)**現象,導致信號衰減和失真。此外,
晶界處通常伴隨著缺陷和雜質的累積,進一步影響導電效率。因此,單晶材料因為不存在
晶界,能夠提供更順暢的電子傳輸,降低能量損耗,使得聲音表現更加純淨、透明,動態
範圍也更為寬廣。
市場上還有一類被稱為長結晶的材料,這些材料雖然仍屬於多晶範疇,但透過先進的製程
技術,可以有效控制晶界的大小與分佈,從而減少晶界密度,使材料的整體性能接近單晶
。例如,一些導體製造商會刻意放大晶粒尺寸,以減少晶界對信號的干擾,從而提升信號
純度和聲音表現。這種技術在音頻線材領域的應用相當廣泛,像是古河(Furukawa)等知
名品牌便針對此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證明其優勢在於能顯著降低訊號損耗,使聲音更
加細膩自然。
在單晶技術方面,**OCC(Ohno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連續鑄造工藝)**是一種
備受推崇的生產技術。該技術由日本大野教授發明,能夠精確控制金屬的結晶過程,製造
出長晶方向一致且無晶界干擾的高純度導體。由於OCC材料的雜質含量極低,信號傳輸更
順暢,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高端音響線材及合金製造中。基本上,使用OCC技術的材料
即為單晶結構,因此消費者無需過度擔心純度問題,除非購買的是廉價或非正規生產的裸
線。
目前市場上的OCC材料主要分為萬隆UPOCC、PCOCC等不同版本,這些技術的相關資料可以
在網路上找到大量介紹。眾多知名線材品牌,如DHC、Whiplash、Han Sound、OC、
Effect Audio、Toxic Cables、PlusSound、PW Audio、Flash Acoustics 、Vortex、
Rolling Force等,均採用OCC技術生產的單晶導體,並且大多數品牌的來料均來自全球知
名大廠,確保品質穩定。然而,即使是OCC材料,不同廠家在後處理上的工藝差異,例如
表面拋光、蝕刻、酸洗等,仍可能對最終聲音的細節表現產生影響。
有關萬隆(Neotech)OCC技術的詳細介紹,可參考普落影音網提供的專業文章:詳細介紹
萬隆OCC技術,其中對萬隆的工藝技術與特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解說。
目前,生產OCC線材的廠家眾多,較具代表性的品牌包括台灣萬隆、上海吉銓、蘇州
Hakugei超純晶、老人家音訊、香港瞬聲等。這些品牌在DIY線材市場上享有盛名,熟悉線
材的發燒友對這些供應商應該並不陌生,並經常在淘寶等平台尋找其產品。
總結而言,無論是單晶、多晶還是長結晶材料,在音頻應用中各有其優勢。選擇適合的材
料和製程,搭配高品質的後處理工藝,才能確保線材在信號傳輸過程中達到最佳表現,進
而提供更優異的音樂體驗。
3.材料對聲音的影響
市面上的耳機升級線通常採用多種不同的材料,每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聲音特性,並非價
格越高音質就越好。貴金屬導體,如銀、金等,就跟音響發燒料一樣往往具有明顯的音染
與個性化音色,選擇適合自身聆聽偏好與系統搭配的材料,才能真正發揮升級線的價值。
無論銅線價格多高,例如Brise Audio的Yatono/OROCHI Ultimate它依然擁有銅線的聲音
特性,而與純銀導體相比,雖然賣價比一般純銀甚至金銀合金線材昂貴,依然存在一耳朵
的區別。即便透過焊錫或線材結構調整,也難以改變材料固有的聲音走向,最多只能微調
音色的韻味與音染。
各類導體聲音特性概述:
銅線(OFC/OCC): 通常呈現溫暖厚實的聲音風格,低頻扎實且富有彈性,適合人聲表現
,音色耐聽,整體聲底較厚實。OFC 無氧銅:溫暖、厚實,適合流行、人聲 (代表Brise
Audio Yatono)OCC 單晶銅:細節豐富,聲音乾淨,動態表現出色 (代表Toxic BW22/XL,
Effect Audio
純銀線: 以高頻的延展性和清晰的聲線著稱,提供優異的細節解析能力,速度感極佳,
低頻則相對較淺,適合弦樂、鋼琴等樂器類型。
銅鍍銀線: 聲音特性偏亮,特別是在中高頻部分較為突出,整體清晰透徹,但相較於純
銀,可能略帶毛邊感。
銅銀混編: 兼具銅的厚度與銀的解析,聲音清亮,結像精準,適合喜歡均衡表現的用戶
,高頻延展性略遜於純銀線材。
鍍金線: 擁有溫暖甜美的音色,較銅線更具層次感,音色帶有特殊的“奶油感”,但整
體速度較慢,適合人聲與爵士樂。
金銀合金線: 兼具銀線的清晰度與金線的溫暖度,中頻表現較為厚實,低頻彈性優秀,
高頻雖不及純銀,但整體平衡性佳。
近兩三年來,以 Flash Acoustics 為首的廠家相繼推出了多款混合導體線材,這類線材
通常結合不同金屬塗層,如鍍鈀、鍍銀、鍍金等,並分別應用於正負極。與傳統單一導體
線材相比,這些混合線材的聲音特性更加難以預測,其調音的複雜性也大幅提升。如果設
計與調音得當,混合導體線材能夠帶來更加豐富且細膩的聲音層次,但若調整不佳,聲音
可能會失去平衡,導致整體表現流於四不像,無法充分發揮各材料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線材特性僅供參考。每個品牌在材料選擇、製程工藝與調音理
念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即使使用相同的導體材料,最終呈現的聲音表現也可能存在較大
差異。真正要了解線材的音質特性,仍需透過親身試聽來獲取更準確的體驗。
即便是同樣使用銅導體的線材,不同品牌的聲音表現也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以上所列的
聲音傾向僅供基本參考。音響發燒友若要深入了解各類導體的細微差異,唯有透過大量試
聽,才能獲得更直觀的感受。然而,許多僅具理論基礎但缺乏實際體驗的燒友,往往在這
個階段便停滯不前,無法真正體會線材之間的微妙差異。
許多音響愛好者雖然對導體材質的理論有所了解,但若未親自試聽,往往難以掌握線材對
整體音響系統的影響。因此,建議在選購耳機升級線時,應多方試聽,根據自身的音響系
統與聆聽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線材,以發揮設備的最佳潛力,提升整體聆聽體驗。
G-UPOCC石墨烯單晶導體
Hornet 採用了萬隆(Neotech)的 G-UPOCC 石墨烯單結晶銅導體,這是一種高純度且單
向性的導體材料,結合了石墨烯和單結晶銅的雙重優勢。這樣的設計不僅擁有出色的導電
性能,還具有極高的穩定性,能有效降低訊號傳輸中的損耗,同時提升線材的速度和解析
力。石墨烯在導體上的應用通常是透過覆蓋一層石墨烯塗層實現的。以
下是幾種常見的技術方法及其特點:
1.CVD(化學氣相沉積)
原理:在銅導體表面直接生長單層或少量多層石墨烯,形成緊密且均勻的塗層。
優點:石墨烯層的純度和均勻性最高,附著力最強,效果極為穩定。
缺點:需要在真空腔體中進行,成本非常高,適合對性能要求極高的應用,但在音頻線材
中較少見。
2.化學塗佈或噴塗技術
原理:將含有石墨烯奈米材料的溶液均勻塗覆於導體表面,然後經過乾燥或固化形成塗層
。
優點:生產過程相對簡單,成本較低,適合大規模應用,並能提供良好的導電與穩定性。
缺點:塗層的均勻性和附著力可能不如 CVD,但在音頻線材應用中已足夠滿足需求。
3.電化學沉積
原理:利用電化學方法在銅導體表面沉積石墨烯塗層,增強附著力並提升穩定性。
優點:能產生附著力較好的塗層,工藝相對經濟,適合中等規模生產。
缺點:純度和均勻性略低於 CVD,但在音頻應用中影響不大。
根據小弟在半導體行業的經驗,CVD 所製造的石墨烯塗層品質最佳,特別是在純度、均勻
性和附著力方面。然而,由於 CVD 技術需要在真空腔體中進行操作,且涉及高溫和高精
度設備,成本極為昂貴。因此,在像 Hornet 這樣的音頻線材中,採用 CVD 製程的可能
性不高。更合理的推測是使用 化學塗佈 或 噴塗技術,這些方法成本相對可控,且能滿
足音頻線材對石墨烯層性能的需求。此外,這些方法可以結合 G-UPOCC 導體本身的高純
度特性,進一步提升聲音性能。Hornet 採用的 G-UPOCC 石墨烯單晶銅 導體成功結合了
導電性與穩定性,透過適當的石墨烯塗層技術實現了高性能表現。儘管具體技術未公開,
推測更可能採用化學塗佈或噴塗工藝,而非高成本的 CVD,這樣的選擇平衡了生產成本與
聲音品質需求。
單結晶銅(UPOCC) 是 Hornet 的核心材料,其透過先進的單向凝固技術製造,內部幾乎
沒有晶界,讓訊號傳輸更加順暢,並顯著降低失真。Hornet 採用了 22 AWG 的線徑規格
,平衡了導電性能與線材的柔韌性,使其在音質與耐用性之間達到最佳表現。插頭部分,
Hornet 配備了耐用的 4.4mm Tellurium 銅插頭。這種材料以高導電性和穩定的信號傳輸
聞名,同時提供了優秀的接觸性能,確保使用中的每一分細節都能被完整傳遞。外觀設
計 則提供了兩種配色選擇:黑色與橘色。作為低調風格的愛好者,我果斷選擇了黑色版
本,雖然 Matt 一直推薦更為鮮豔搶眼的橘色,認為它更加符合 Hornet 的「黃蜂」特質
,但我還是更喜歡沉穩內斂的配色。XD
當我詢問 Hornet 的定價時,原本以為搭載了 G-UPOCC 石墨烯 技術的線材會標上一個更
高的價格,甚至遠超過 Toxic 的其他銅線。然而,Hornet 的售價竟然比 BW22 V3 僅稍
貴一些,甚至比 BWXL 還要便宜!這讓我想:「這不是應該打著 G-UPOCC 石墨烯的名號
,賣貴一點嗎?」XD
關於 G-UPOCC 石墨烯導體
萬隆近期推出的 G-UPOCC,將石墨烯薄膜鍍在 UPOCC 單晶結構金屬導體上,這讓我對石
墨烯在導線領域的應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好好奇。理論上,石墨烯鍍膜應該可以適用於
銅、金銀合金、純銀等各類導體,而其對聲音表現的影響無疑是值得探討的。
起初,我以為石墨烯鍍膜會使銅線表面呈現類似碳的黑色,但觀察發現,銅線仍然保持其
原本的棕色光澤。雖然我沒做過石墨烯論文,但之前做過文獻回顧,了解到石墨烯的顏色
主要取決於其層數與厚度。
如果石墨烯層數較少(單層或少層,約 1-3 層),其厚度僅約 1nm,幾乎是透明的,僅
吸收約 2.3% 的可見光,因此當鍍覆於高反射率的銅表面時,肉眼幾乎無法察覺。要確認
石墨烯的存在,通常需借助光學干涉效應或顯微鏡進行觀察,亦可使用拉曼光譜儀測試其
特徵峰(D、G、2D 峰),以確定沉積的完整性與品質。
此外,石墨烯的導電性也受到層數的影響。隨著厚度的增加,層數達到數百層時,其材料
性質將逐漸趨近於石墨,顏色轉為黑色,導電性相較於單層石墨烯有所下降。這對導體線
材的電性能及聲音表現可能帶來顯著影響,估計太厚導電差應該不好聽。
簡單來說
1. 鍍層不會是黑色(還是主導體色)。
2. 石墨烯主要用來增強導體抗氧化性和高頻性能,而無法取代銅或銀載體。
3. 聲音真的蠻特別的。
4. 希望市場能更多家用G-UPOCC的線材
https://tinyurl.com/yzxm8azn
4.真正對聲音的重點
每間廠家對線材都有自己的Know how,除了上述純度跟材料之外,對聲音影響最大的還有
:
A. 線材結構
線材的結構設計對於聲音表現有著深遠影響,其中包含線徑(如0.08 mm)、蕊數、多芯
(Multi-Strand,即在單一蕊內使用不同粗細的線徑)、Litz Type、抗拉纖維,以及屏
蔽設計等關鍵要素。那麼,為什麼線材結構如此重要?它又如何影響聲音表現呢?
蕊數與線徑對聲音的影響極為顯著,經常會有人抱怨某些銅線「不像銅線」,銀線「不像
銀線」,而這往往與線材的結構設計密切相關。不同品牌在開發線材時,會針對導體的特
性進行優化與補強。例如,Toxic Cables 和 Effect Audio 在設計產品時,會針對導體
的弱點做出針對性改良。例如,Hydra 22純銀線 採用 Litz Type 4 結構,其中包含幾組
不同線徑的銀線,並依照特定比例綁定在單一蕊內。這種設計旨在透過不同線徑的電流傳
輸特性,彌補低頻不足並削弱高頻的刺激感。類似的設計也可見於 Thor II+ 及
PWaudio 1960s,這些線材在正負極部分使用不同粗細的蕊數,並針對屏蔽技術進行深入
研究,以確保聲音表現達到最佳狀態。
此外,近年屏蔽線材快要成為主流結構設計,香港Vortex,台灣漢聲(Luna, KunPeng等線
材,亞洲線材商都在屏蔽設計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這類遮罩線材的最大優勢在於聲音背景
極為純淨,噪音抑制效果出色。隨著 4.4 mm 第五極接地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廠商推出
相應的屏蔽線材,以進一步提升信號穩定性,而且屏蔽的材質也越來越多元從一般的鍍銀
隔離網再到石墨烯都有。
4.4 mm 第五極接地的應用
不少燒友曾詢問,當使用 PWaudio 轉接頭 將 AK SP2000 等 2.5 mm 輸出設備轉接至
4.4 mm 時,未能感受到預期的接地效果與更黑的背景。其實,要正確發揮 4.4 mm 接地
功能,需要滿足以下兩個前提條件:設備端須具備完整的 4.4 mm 母座設計4.4 mm 插頭
的第五極接地功能,需要設備本身的母座具備相應的接地設計。然而,日韓品牌的 DAP(
如 Astell&Kern、Sony)通常未焊接第五極,而中國品牌的 DAP(如 Lotoo、Cayin、
iBasso)較常見完整的 4.4 mm 接地設計。因此,為了兼容日韓設備,市場上推出了一
些 2.5 mm + 3.5 mm 轉 4.4 mm 母座的產品,讓 2.5 mm 負責平衡訊號,3.5 mm 用於接
地,如此一來,即可避免使用雙頭龍線材,直接採用 4.4 mm 連接。線材本身須焊接
4.4 mm 第五極大部分標準 4.4 mm 線材僅焊接信號端(R+/R-、L+/L-),並未焊接第五
極接地。因此,若要真正發揮遮罩效果,需選擇具備完整屏蔽結構的線材。例如 漢聲毒
液(Venom)、澤豐銀龍V3 以及 PWaudio 遮罩版線材,這些線材在中心導體傳輸訊號的
同時,外部屏蔽層(通常為鍍銀銅隔離網)可焊接至第五極,實現有效的接地,進一步降
低噪音干擾並提供更黑的背景。
Litz 線材結構:
Litz 線材(Litz Wire)是一種專門設計用來減少集膚效應(Skin Effect)與鄰近效應
(Proximity Effect)的導體結構,廣泛應用於高頻電子設備、音頻傳輸及高端耳機升級
線領域。Litz 線材的設計理念在於將多股極細的絕緣導體依照不同的繞線方式捆綁,以
降低高頻信號的能量損耗,並提升傳輸效率與音質表現。
Litz 線材的工作原理,在交流電(AC)傳輸過程中,高頻信號容易集中在導體表面,造
成內部導體未被充分利用,這種現象即為集膚效應。Litz 線材透過將多股細導體進行絕
緣處理後,再依特定方式編織成束,確保電流在各股線間均勻分布,有效降低損耗,提供
更優秀的傳輸性能。
Litz 線材的不同類型Litz 線材依據編織與絕緣結構的不同,級別愈高,代表更能減少導
體之間的互相影響:
在音頻線材中相當常見,尤其適用於 IEM(入耳式耳機)升級線。與 RCA 或 XLR 訊號線
不同,IEM 線材需要兼顧便攜性,因此不會採用過於厚重的屏蔽結構。許多歐美升級線品
牌,如 Toxic、DHC、PlusSound 等,均會在產品中強調其 Litz 線材類型。例如,
Toxic 早期的 Black Widow 銅線採用 Type 2 結構,而在新一代 V2 版本中則升級為
Type 4 結構。詳細資訊可參考各品牌的官方網站,通常 Litz 線材的 Type 數字越高,
結構越複雜,性能也越高級。
Litz 線材的一大優勢在於其表層的漆包絕緣處理,這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集膚效應(Skin
Effect),還能避免導體氧化變綠的問題。早期許多入門級線材容易因氧化而影響聲音表
現,而非 Litz 結構的線材(如 DITA OSLO)即使擁有出色的聲音表現,仍無法避免氧化
的困擾。
隨著耳機線材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亞洲品牌開始標榜其線材結構,燒友對於 Litz
Type 結構的認識也逐步加深,能夠在選購時做出更理性的判斷。過去常見的"黃金比例"
等行銷口號已逐漸被更具技術含量的參數所取代,消費者更願意了解線材的具體結構與技
術細節,而非僅依賴行銷話術。
http://www.litzwire.com/litz_types.htm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738507112_87473f1ba0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738507112_87473f1ba0_b.jpg)
Type 1:基本絕緣漆包線(Single Film-Insulated Wire)
結構:每根導體單獨絕緣,並無進一步的絞合或編織。
特性:結構最簡單,適用於低頻應用,抗集膚效應能力有限。
Type 2:絞合線(Bunched Wire)
結構:多股絕緣導體以簡單絞合方式纏繞。
特性:降低部分集膚效應,較 Type 1 改善電流分佈。
Type 3:分組絞合線(Concentrically-Stranded Wire)
結構:內外層導體以不同方向絞合,中心導線與外層環繞。
特性:提供更好的高頻性能,減少鄰近效應。
Type 4:多層絞合線(Multi-Stranded Wire)
結構:多層結構,導體按特定層數交錯絞合,形成複雜編織,中間有一根避震管。
特性:擁有更佳的抗干擾能力及靈活性。
Type 5:絞合後內層編織(Insulated Bunched Wire with Central Core)
結構:在內部芯線外層包覆多層絕緣絞合線,形成對稱結構。
特性:兼具柔韌性與抗電磁干擾的特點。
Type 6:雙層同心絞合(Dual-Concentric-Stranded Wire)
結構:兩層或多層絞合,內層提供主要導體,外層作為補償線,中間有一根避震管。
特性:極佳的動態表現與高頻延展,抗噪聲能力強。
比較常看到的設計就是Type 1以及Type 2,中高階一點的就是Type 4以及6,6在耳機升級
線已經是很頂級的存在,然而,近期有廠商推出更複雜的結構,如被稱為 Type 9 的設計
。 這些新型結構通常採用同軸設計,中心導體較粗,外層以較細的導線纏繞,並加入多
層絕緣和屏蔽材料,以進一步提升線材的性能。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新型結構的命名和分
類尚未有統一的標準,不同廠商可能有各自的定義。
舉一個Toxic cables BWXL線材的例子,總線徑是17AWG,很粗的線材,IEM線材是2 wire
,耳罩線材是4 wire,結構是改良型的Type 6,意思是中心有一根很粗的主Dampening(避
震纖維),接著銅導體以螺璇的方式纏繞在這根主Dampening上,每組銅導體線中心再一組
Dampening,確保線材的穩定性。Type 6結構就是因為每組銅導體中那組Dampening要挑出
,就很費時間,所以Matt說每次做Type 6光是撥線就要近30分鐘。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909934_03f32d6615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909934_03f32d6615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790638_ec2bbc7cbc_b.jpg)
BWXL 線身呈現咖啡色,銅線的顏色是肉色,外層皮是用透明黑色,所以整體才會呈現咖
啡色。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959910_92b2244786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959910_92b2244786_b.jpg)
撥完線後發現總共有八組銅導體線組,每組銅導體都經過超冷處理Cryo,這八組線每組其
實都有不同線徑組合調音,以及表面是做Litz漆包線,所以放在空氣中理論上不容易氧化
變綠。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959890_87427d969f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959890_87427d969f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860909879_37df248d34_b.jpg)
Litz結構與同軸結構的比較
除了 Litz 結構外,市場上還常見標準訊號線的同軸結構,這類線材以其卓越的信號傳輸
能力深受青睞。其中較為知名的產品包括Crystal Cable 的 Piccolino、Micro 以及
DHC 的 Clone Fusion 銅銀混編、Clone Silver 純銀線材。從外皮紋理便可明顯區分這
類線材與 Litz 結構的不同。Crystal Cable 一直以來堅持在結構設計上的精益求精,從
經典的 Piccolino 同軸設計,到 Next 及 Dream Duet 等新系列產品,都展現了對於音
質和工藝的執著追求,只可惜等了5-6年以上遲遲不見Crystal cable推出新的隨身線材。
在傳統的兩聲道系統中,訊號線與喇叭線的結構設計同樣受到高度重視,而在便攜設備應
用中,則需在音質與攜帶便利性之間取得平衡,因此製造商不得不在設計上進行一些妥協
。
http://www.litzwire.com/litz_types.htm
線徑:
耳機升級線的線徑(AWG, American Wire Gauge)是衡量導體直徑的標準,數字越小代表
線徑越粗,導體橫截面積越大,反之則越細。線徑對耳機的音質表現有顯著影響,主要體
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阻抗(Impedance):較粗的線徑能夠降低電阻,提供更好的電流傳輸,減少信號損耗,
尤其對於低阻抗耳機(如多單元動鐵 IEM)能提供更好的驅動能力。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粗線徑通常可提升低頻的厚實度,細線徑則可能帶來
較靈巧的高頻表現。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線徑較大通常能提供更高的動態範圍,適合大編制音樂的
呈現。
柔軟度與便攜性:較細的線徑通常更柔軟、更輕盈,適合日常攜帶使用,而較粗的線則可
能較硬,影響配戴舒適度。
市面上常見的耳機升級線線徑規格如下:
AWG 規格 導體直徑 (mm) 適用情境
26 AWG 0.405 適合便攜設備、IEM
24 AWG 0.511 平衡便攜與音質
22 AWG 0.643 提升低頻表現,適合頭戴式耳機
20 AWG 0.812 提供最佳動態範圍,適合高端台機
18 AWG 1.024 低阻抗高電流傳輸,適合高阻抗耳機
主流的 IEM 升級線仍以 26AWG 為主,許多廠商專注於這一線徑,並推出 8 線(8 wire
)版本,例如 Effect Audio。相較之下,24-21AWG 通常應用於頭戴式耳機,但目前一
些 IEM 升級線也已採用這些較粗的線徑,甚至達到 16-18AWG,例如 Effect Audio
Code 23 和 Toxic BWXL。若是針對頭戴式耳機系統,建議選擇 22AWG 以上的 4 線甚至
8 線配置,以獲得更理想的音質表現。值得一提的是,Toxic 早在 2016 年便推出首款
18AWG 2 線(2 wire)純銀升級線,線徑相當粗壯,當時所使用的外皮較為僵硬,不適合
製作 4 線版本,且聽診效應明顯。然而,隨著材料技術的進步,現今的設計已大幅改善
,柔軟度與使用舒適性都有顯著提升。
耳罩式耳機與IEM基本上一致,但因為家用系統不用考慮攜帶問題,越粗越好,畢竟越粗
導電性越好,耳罩系統耳擴一般輸出也會比較強,所以耳罩線我一般不會用26AWG 8wire
畢竟導電比22AWG 4 wrie還低,直接是22AWG 4/8 wire, 17AWG 2/4 wire。
線徑與導電度的計算網站如下
https://www.v-cap.com/awg-calculator.php
B 批覆:
耳機升級線的批覆(絕緣層)材料對信號傳輸的穩定性、抗干擾能力、耐用性及音質表現
都有顯著影響。良好的批覆材料能夠降低寄生電容與信號損耗,確保信號傳輸的完整性,
避免音質劣化。外層的皮材質除了對軟硬,氧化外,對聲音也有決定性影響,介電係數不
同,常見的絕緣材料包括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四氟乙烯(PTFE,俗稱鐵
氟龍)等。這些材料的介電常數(dielectric constant)不同,會影響信號傳輸的速度
和質量。介電常數較低的材料,如PTFE,能夠減少信號損耗,提供更清晰的音質。相較之
下,介電常數較高的材料,如PVC,可能會導致信號衰減,影響音質表現。舉個例子,
Toxic 的SW22 之前的V1用是屬於較硬的材質批覆,聲音速度感明顯,也較亮跟刺激,適
合搖滾類型音樂,但是換成V2柔軟批覆後,反而速度感較不明顯,整體柔和許多,但彼此
的其他優點如變態細節,高頻延伸等都在。
批覆材質一般訂製線材大多會加入抗UV顆粒使其更容易在太陽底下使用,不過可以還是避
免陽光直射,容易變硬,使用習慣與流汗也會有影響。
C 焊錫:
這個也是聲音關鍵,大家都知道不同廠家的錫,含金量等對聲音都有很大的影響,部分燒
友認為,玩線到最後都是在調錫,很多線材廠家還用不止一種錫,包括混合多種,或是正
負極不同錫,等到線材訂制樣本定版後,最後就是在調整焊錫種類比例,決定最後上市的
聲音。例如我跟PW Audio合作的Eddie Hsueh線材,最初在選擇定版的聲音,Peter給了我
3-4條不同銲錫的Demo線材選定我喜歡的聲音,而這些線材的聲音還真的都有些許不同,
焊錫材料在導體與接頭的焊接中起著關鍵作用。
不同焊錫對音質的影響如下,常見焊錫品牌與聲音特性
WBT (含銀焊錫)
聲音特性:高頻延展性佳,聲音通透清晰,動態範圍廣。
Cardas (含銅焊錫)
聲音特性:溫暖圓潤,中低頻表現飽滿,適合音樂性較強的系統。
Kester (無鉛焊錫)
聲音特性:中性自然,聲音細膩,耐用性佳。
Audio Note (高純度銀錫合金)
聲音特性:高頻極為細膩,音場開闊,極高的透明度。
Mundorf Supreme (銀金合金焊錫)
聲音特性:音色均衡,細節豐富,低頻控制力出色。
適合用途:高端Hi-Fi系統。
D端子:
端子是指3.5 mm單端, 2.5 mm以及4.4 mm平衡,2025年了,4.4mm已經幾乎成為主流端子
,大部分的耳機廠家甚至只附4.4mm,而材質中Toxic cables也推出Tellurium copper
(TeCU) Cryo treated 4.4mm 碲銅冷處理4.4mm端子,一般導體配件材料有黃銅,碲銅
(TeCU),磷銅,聲音特性不同,材料的導電率,因為高導電率有助於減少信號損失,從而
提高音質。讓我們來比較這三種材料的特性和導電性:
碲銅 (C14500): 碲銅是一種添加了碲的銅合金,這使得它在加工性方面表現出色。它的
導電率約為90% IACS(國際退火銅標準)。碲銅的導電性雖然比純銅略低,但仍然非常適
合需要良好導電性和加工性的應用場合,例如音響端子。
黃銅: 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廣泛應用於裝飾和一些電氣連接器中,但其導電率相對較低
,大約為28% IACS。因此,黃銅在需要高導電率的應用中不是最佳選擇。
磷銅: 磷銅含有一定比例的磷,這可以提高其硬度和耐腐蝕性,但會略微降低導電性。磷
銅的導電率大約為15%至30% IACS,取決於具體合金和處理過程。
雖然純銅(紫銅)的導電率最高,但在音響應用中,**碲銅(Tellurium Copper)**
的導電性能已足以滿足大多數需求,並且在加工性、硬度及彈性方面遠優於純銅,同時具
備出色的穩定性和耐用性。相較之下,黃銅和磷銅因導電率較低,在音質和信號傳輸方面
可能不是最佳選擇,較少被高端音頻品牌採用。
簡單來說,碲銅在導電性方面接近純銅,但具有更優越的機械性能,使其成為耳機升級線
和高端音頻系統的理想選擇。眾所周知,端子的導體材質與鍍層(如鍍金、鍍銠等)對聲
音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不僅僅是線材本身決定最終的聲音特性。由於鍍金具有良好的中
性音色,因此成為許多發燒友的首選。我已經多年未使用古河碳纖鍍銠端子,經過多次比
較後,依然認為鍍金更為穩定,且音色自然耐聽。
目前市場上較知名的線材品牌,如 Toxic Cables、Effect Audio、PWaudio、Han Sound
Audio 及 OC,均使用自家訂製端子,以確保品質控制並兼顧成本效益。相較於較為普及
的端子品牌,如信長(Nobunaga)、大鷹(Eagle),甚至 Oyaide,採用更高端的端子材
料,如古河碳纖鍍銠或 Pentaconn OFC 無氧銅鍍金端子,其成本將大幅提升,對於追求
極致音質的燒友來說,這些投資往往是無可妥協的選擇。
鍍銠端子的聲音特性通常帶有一定的音染,整體解析力較高,聲音偏亮,尤其在中高頻部
分表現突出,但部分用戶認為其高頻延展過於強烈,可能導致音色不夠自然。此外,鍍銠
層的耐用性也相對較低,較容易因長時間使用而脫落。因此,在實際應用中,若追求穩定
耐聽的表現,鍍金端子通常是一個更為中性且可靠的選擇。
關於古河碳纖與不銹鋼端子的差異,雖然有燒友表示碳纖維端子的背景較為乾淨,但就我
的聆聽經驗而言,差異並不顯著。不過,碳纖維端子的外觀確實更具美感,質感出眾,好
看就完事。
此外,市面上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提供可更換端子設計,例如 DITA Audio、DUNU 等,這類
設計讓用戶可以靈活搭配不同設備,進一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與靈活度。
E 插針
近年來,可換式插針設計在耳機升級線市場中逐漸成為熱門趨勢。這類設計提供了更高的
靈活性,讓用戶能夠根據不同耳機介面的需求快速更換插針,而無需額外購買多條線材。
這項創新不僅提升了使用便利性,也帶來了更經濟的解決方案。以往,轉接頭曾經是主流
選擇,但如今大多數線材廠商已改為標配可換式插針,例如 瞬聲、Vortex、Rolling
Force、Whiplash 採用的 ConX,Toxic Cables 採用的 OE/Versus,以及 漢聲 採用的
OE 插針系統。
就實際使用體驗而言,我個人認為 ConX 和 Versus 的設計相當出色,而 OE 需要透過螺
絲鎖緊,如果鎖螺絲的力道不當,很容易導致損壞(崩牙)。不過,漢聲近期推出的新
款 OE 插頭 採用了無螺絲設計,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目前市面上仍未見單獨販售。
Effect Audio 的 ConX 系列 是市場上最早推出的可換式插針設計之一,擁有優異的兼容
性與穩定性。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其他品牌如 OE Audio 及 Eletech Versus 也陸續推
出了自家的可換插針系統,進一步豐富了市場選擇。
目前,市面上的可換式插針主要支持以下常見的接口標準:
‧ CM 2PIN(0.78mm) – 適用於大部分定制與通用入耳式耳機(IEM)。
‧ MMCX(Micro Miniature Coaxial) – 廣泛應用於多數通用型耳機,如 Shure
、
Sony、Fender 等品牌。
‧ Pentaconn Ear – 由日本 Nippon Dics 研發,近年來逐漸被部分高端 IEM 採
用
。
這類可換插針設計大幅提升了升級線的適配性,讓發燒友能夠更自由地搭配不同耳機,而
不再受限於特定接頭規格。
5.實際聆聽(主觀聽感)
我接觸耳機升級線已超過十年,期間購入了數十條線材,幾乎每個月都會添購一條。後來
,許多燒友甚至主動借我試聽,這讓我非常感動。透過長時間的搭配與比較,我逐漸掌握
了各大品牌線材的走向,以及它們適合的音樂類型。
然而,升級線市場如今百花齊放,品牌與型號數量龐大,想要完全涉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大家有推薦的線材,也歡迎一起討論,若有機會,我也樂於一試。
Effect Audio 系列
‧ Ares II+:暖厚且能量感強,高頻延伸柔順,低頻彈性不錯。
‧ Ares S:細節豐富,音色不肥暖,中高頻細膩,融合 OFC 的厚度與 OCC 的解析
力
。
‧ Ares S II:Ares S 的升級版,線條感更清晰,人聲韻味更佳。
‧ Code 23:最接近純銀線聽感的銅線,解析驚人,中高頻華麗,細節極多,音色
明
亮,整體素質最高。
‧ Code 23 C:與 Code 23 走向類似,但素質略低一些。
PWaudio 系列
‧ No.5:極為溫暖,適合人聲,但對其他音樂類型適應性較差,細節偏少,整體較
糊
。
‧ 1960s 2 蕊:中性微亮,細節豐富,延伸良好,韻味與能量感強,線條清晰。
‧ 1960s 4 蕊:保留 2 蕊的特色,但音色更寬鬆,音場更大,少了銳利感。
‧ 1980:音場開闊,整體偏暖,環繞感強,線條較寬鬆,適合大場面音樂。
‧ 1950:動態與力度強勁,解析與分析力出色,但音場相對較小。
‧ 1960s MkII:1960s 4 蕊的升級版,解析更好,但聲音略顯銳利,少了一些韻味
。
‧ The First Times:與 1960s MkII 走向相似,但中頻密度更高,且人聲染色更
明
顯。
‧ Orpheus:素質優秀,解析力卓越,中頻密度極高,堪稱 PWaudio 最好的銅線之
一
。
Han Sound Audio 系列
‧ Zen 4:細節較少,音色稍暖,耐聽,中高頻帶有特殊音染。
‧ Zen 8:細節比 Zen 4 多,音色依然稍暖,中高頻延伸更好,帶有輕微「牽絲感
」
。
‧ ZenToo Plus:與 Zen 8 相似,但中低頻更飽滿,中高頻音染稍減少。
Toxic Cables 系列
‧ BW26 V1:極為中性,如白開水般無染,音色較為平淡。
‧ BW26 V2:延續中性風格,但解析與中高頻延伸比 V1 更好,整體較偏中高頻,
聲
音略顯飄逸。
‧ BW22 V2:中性,細節豐富,解析力優秀,高頻延伸類似銀線,音場寬闊,整體
素
質較高。
‧ BW22 V3:相較 V2,細節更豐富,解析力進一步提升,音場更寬廣,素質最高。
‧ BWXL:中低頻飽滿,中頻韻味比 BW22 更突出,整體厚實且細節豐富。
‧ Hornet:石墨烯銅線,BW22 的進化版,中高頻細節更華麗,整體偏暖。
Brise Audio 系列
‧ STR7SE:中低頻飽滿厚實,人聲突出,整體偏暖,細節與線條感略遜於 OSLO,
音
場較小。
‧ Yatono:相比 STR7SE,人聲更為厚實飽滿,韻味更濃,解析力更優秀,聲音更
具
質感。
‧ OROCHI Ultimate:Yatono 的旗艦進化版,韻味更豐富,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
擁
有更高的解析力與動態表現,展現 Brise Audio 頂級銅線的極致水準。
其他品牌
‧ OC Montana 6 Wire:細節多,凝聚感強,但高頻稍顯毛躁,整體不算順滑。
‧ OC Orpheus Mk5.5:低頻強勁,但細節偏少,音色不暖且略顯單薄,人聲較遠,
耐
聽但線條感不明顯。
‧ Audio Genetic Panther Black:細節豐富,音色稍亮,8-wire 設計帶來較強侵
略
感。
‧ Wagnus Silence Sheep(第三代羊線):溫潤耐聽但仍具備動態與力道,音場偏
小
。
‧ DITA OSLO:人聲靠前且溫潤,細節表現相當出色,樂器稍亮,但音場較小。
‧ Plussound EXO Copper:均衡協調,中頻帶有一定韻味,線條感適中。
‧ DUNU Hulk:中頻突出,飽滿且密度高,與 DITA OSLO 特色相似,但高頻更華麗
且
不刺激。
‧ Whiplash TWcu 20:中性均衡,中低頻帶有甜美感,細節與線條感維持良好,與
Plussound EXO Copper 類似。
‧ PWaudio Athena:音色略偏亮,線條清晰,但整體較為生硬,與 BW26 V2 同級
。
‧ 澤豐雅典娜:中規中矩,音場較大,以 OFC 而言線條感不錯,但中頻人聲略顯
單
薄。
‧ Cross Lambda Audio Future:底聲與 1960s 4 蕊類似,音色寬鬆且中性,線條
感
柔順,細節豐富。
‧ Vortex Eddie Squared:聯名銅線,以韻味為主的調音,音色偏暖,中高頻帶有
銀
鍍金的染色感。
‧ Eletech Ode to Laura:中性均衡的高素質銅線,適配性廣,中頻稍暖。
最喜愛的銅線排名不分順序(不考慮價格)
如果不考慮價格,我最喜歡的銅線包括:
‧ Toxic Hornet
‧ Toxic BWXL
‧ Effect Audio Ares S ll
‧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 PWaudio Orpheus
純銀線:(彼此比對)
Toxic Cables 系列
‧ Toxic Hydra 22 V1:高頻延伸超強,堪稱目前聽過銀線中的最強者,但低頻稍
淡
,整體略顯刺激。
‧ Toxic Hydra 18 V1:高頻延伸不如 22 強,但較不刺激,線條感極佳,整體更
均
衡。
‧ Toxic Eddie / Toxic Cables Eddie 8(聯名線):低頻飽滿,下盤強勁,人聲
相
較一般銀線偏暖,但線條感稍遜。
Effect Audio 系列
‧ Effect Audio Thor II:中高頻延伸順滑且不刺激,線條感稍遜,低頻較淺。
‧ Effect Audio Thor II+:延續 Thor II 的中高頻柔順特性,能量感更強,低頻
彈
性更佳。
‧ Effect Audio Cleopatra:中頻柔美,線條感比Thor ll系列更好。
Han Sound Audio 系列
‧ Han Sound Agni:中高頻延伸自然不刺激,低頻力道相當強勁,但線條感較濁,
整
體音色較肥厚。
‧ Han Sound Agni II:比 Agni 更亮一點,中低頻沒那麼肥厚,整體更加均衡。
‧ Han Sound LUNA:中高頻華麗明亮,中頻人聲偏瘦,背景乾淨且黑。
DHC(Double Helix Cables)系列
‧ DHC SP V3:中高頻較尖銳,能量感小,整體較平面。
‧ DHC Elite 19 Silver:中高頻延伸順滑不刺激,線條感好,整體稍潤且耐聽。
‧ DHC Clone Silver:中高頻延伸順滑帶點暖意,細節與線條感保持得很好,動態
也
極佳。
其他品牌銀線
‧ Crystal Cable Dream Duet:質感極佳,柔順耐聽,凝聚力強,高頻延伸優秀,
協
調性堪稱目前聽過最好的銀線。
‧ Duelund 0.4mm 油浸純銀 4-wire:線條感與結像極佳,背景乾淨,高頻延伸順
暢
且富有韻味,聲音偏瘦,音場較小。
‧ Luminox Audio Tri-light(混合線):底聲明亮,分析力驚人,中頻飽滿,日
系
女聲極為討喜,音場稍小。
‧ 澤豐 Silver Dragon V3:背景超黑,中高頻延伸平順且不刺激,中低頻稍暖,
線
條感不明顯。
‧ DITA Audio The Celeste:極致柔美細膩的銀線,中高頻華麗細膩,可說是最頂
級
的銀線之一。
‧ Rolling Force Diamond:低頻飽滿,下盤強勁,人聲溫暖,線條感優秀,細節
豐
富。
如果不考慮價格,我最喜歡的幾條仍然是 澤豐 Silver Dragon V3、DITA Audio The
Celeste 以及 Rolling Force Diamond,此外也很推薦 Brise Audio
SHIROGANE-Ultimate,屬於中高頻不刺激、柔美細膩的類型,之後一定會入手。
其實,一條真正好的純銀線,中高頻應該不會刺激,也不應該偏瘦,而是在保持優秀線條
感的同時,擁有細膩且柔美的中頻,銜接流暢,整體呈現線性自然的聲音。
銅銀混編:(彼此比對)
Effect Audio 系列
‧ Effect Audio Eros II+:中性帶點韻味,能量感強,整體均衡。
‧ Effect Audio Eros S:聲底明亮,細節豐富,線條清晰,整體均衡。
‧ Effect Audio Eros S II:除了銅銀混合外,還加入了銅銀合金,素質明顯比一
代
更好,聲底更明亮清晰,中高頻明亮卻不刺激,低頻下淺但有彈性,整體素質優異。
Toxic Cables 系列
‧ Toxic Virus V1:底聲清亮但略顯死亮,高頻延伸稍弱,低頻有彈性。
‧ Toxic Virus V2:底聲依然清亮,但線條感更清晰,背景乾淨,結像表現良好,
相
較 V1 進步很多。
DHC(Double Helix Cables)系列
‧ DHC Fusion V3:整體比 Virus V1 更亮,但亮度過高,甚至有些刺激。
OC Studio 系列
‧ OC Studio Monarch(平編):聲音清亮,但不刺激,介於 Virus 和 Eros II+
之
間。
PWaudio 系列
‧ PWaudio Monile 2-wire:底聲清亮,背景極黑,但音場與動態表現較小。
‧ PWaudio Monile Shielding(遮罩版 4-wire):底聲清亮,背景極黑,四款
Monile 版本中最均衡的一款。
‧ PWaudio Monile ft.60s(1960s 作法 4-wire):底聲清亮,背景極黑,中頻突
出
,人聲細膩。
‧ PWaudio Monile ft.50s(1950s 作法 4-wire):底聲清亮,背景極黑,低頻與
動
態表現更強。
Han Sound Audio 系列
‧ Han Sound Audio Nundu(港版):三頻均衡,背景極黑,音染極小,現場錄音
還
原力極高。
我一直以來都不太習慣銅銀混編的聲底,主要原因在於兩種極端導電度的材料結合後,容
易產生一種不夠純粹、不夠協調的聲音,聽感上顯得有些「四不像」。這類線材的特性,
通常既無純銀線的通透與延展,也缺少純銅線的厚實與溫潤,導致整體聲音個性模糊,缺
乏鮮明的特質。
不過,在這類型的線材中,我最喜歡的還是 Effect Audio Eros S II,它的聲底明亮清
晰,中高頻不刺激,低頻也帶有彈性,整體素質出色,在銅銀混編線中算是調得相當好的
一款。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現在願意投入製作銅銀混編線材的品牌也越來越少,或許這
也反映了這類線材在聲音表現上的尷尬定位。
鍍金線:(彼此比對)
Whiplash Twau 系列
‧ Whiplash Twau 8 V1:聲音稍暖,音像集中,平面感較強,信息量大。
‧ Whiplash Twau 8 V2:相比 V1,聲音更具韻味,表現柔順寬鬆,音場明顯更大
。
Toxic Cables GSP 系列
‧ Toxic GSP 4-wire:聲音溫暖,立體感強,定位清晰,整體均衡。
‧ Toxic GSP 8-wire:相比 4 蕊版本更暖,中頻更凸出,聲音更滑順且集中,特
別
適合人聲控,被戲稱為「草莓大福」。
‧ Toxic GSP V3 4-wire:改為 Litz 結構後,線條感提升,但 V1 和 V2 的人聲
表
現則稍顯更潤澤。
Effect Audio 系列
‧ Effect Audio Mars:整體音色最暖,人聲帶奶油般的甜潤感。
‧ Effect Audio Horus:相對較不暖,聲音細緻寬鬆,音場開闊,稍微偏亮,少見
的
鍍金線款式。
‧ Effect Audio Horus 4:聲線凝聚適中,稍亮但不刺激,音場寬闊自然,相較於
Mars 更清澈。
‧ Effect Audio Centurion:解析與細節均較Horus更好,中頻人聲保持甜美音染
,
價位最高。
Han Sound Audio & OC Studio 系列
‧ Han Sound Solar Ray:聲音很暖,但整體稍微粗一些。
‧ OC Studio AuX 8-wire:稍暖,凝聚力強,動態表現優異,但聲音稍顯生硬。
‧ OC Studio Au+:聲音偏中高頻,較亮但不過於暖,稍微有點飄。
Toxic Cables GW & Phoenix 系列
‧ Toxic GW24 4-wire:稍暖,甜美人聲,解析力與細節表現比 GSP 更強,整體聲
音
更寬鬆。
‧ Toxic GW24 8-wire:稍暖,但人聲更加甜美且毒性更強,聲音集中,適合喜愛
濃
厚人聲的聽感。
‧ Toxic Phoenix 22:結像清晰,細節豐富且爆炸性強,中高頻延伸華麗,中頻稍
暖
,音場開闊,是目前聽過素質最頂級的鍍金線。
‧ Toxic Phoenix 22 V2:相比一代,繼承所有優點,中高頻更柔美,不刺激,聲
音
更加順滑耐聽,聽過素質最好的鍍金線。
‧ Toxic Phoenix 26:底聲與 Phoenix 22 相近,但細節較少,中頻少了一點飽滿
感
。
不論是 純銀鍍金、金銀合金鍍金,還是純銅鍍金之旗艦線材,隨著金價上漲,這類線材
的成本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少廠家願意投入製作,特別是 UPOCC鍍金線,價格更是驚人。
然而,Toxic Phoenix 鳳凰系列無疑是我最推薦的鍍金線,我也只願意玩他們家的鍍金線
,畢竟 金銀合金鍍金 + 22AWG 線徑 + UPOCC 材料 + Type 6 改良結構,這樣的配置在
市場上基本上找不到,聲音表現自然無可挑剔。希望這條經典線材能持續生產,千萬不要
因為金價不斷漲價而停產(2025年的今天還真的停產了)。
銅鍍銀(彼此比對):
Effect Audio Cadmus II:中頻略帶暖意,中高頻適度明亮,細節完整,整體耐聽且毛邊
較少,聲音均衡且富有質感。
Effect Audio Code 24:聲線清晰,整體稍亮,細節豐富,音場開闊,但人聲略微靠後,
寬廣音場與豐富細節。
Eletech Victoria:解析力驚人,整體音色極為明亮,線條感清晰,但中頻厚度較少,適
合搭配溫暖調音的耳機。
銅鍍銀線材仍是市場上持續更新的熱門選項,各大品牌皆不斷推出新產品。這類線材相較
於純銀線具有更親民的價格,能夠提供不錯的解析力,同時保持較低的成本。因此,對於
想要提升細節表現但不願投入純銀或金銀合金高昂成本的玩家來說,銅鍍銀線材仍然是相
當具有吸引力的選擇。
然而,對於我習慣純銀與金銀合金導體聲音特性的耳朵來說,銅鍍銀線材的聲音往往會帶
有 “死亮” 的感覺,且音色邊緣可能較為銳利,毛邊較多,缺少純銀線材的細緻延展感
與金銀合金線的溫潤感。特別是在
與某些耳機或播放器搭配時,可能會讓高頻表現變得較為生硬、缺乏韻味,使高頻細節較
為乾扁,缺乏流暢的延展感。
即便如此,在眾多銅鍍銀線材中,我最喜歡的仍然是 Effect Audio 的 Cadmus II。這條
線材在維持銅鍍銀線高解析優勢的同時,透過細緻的調音減少了高頻過亮與毛邊感,使其
聲音表現更為平衡、順滑,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刺激或生硬。
金銀合金:(彼此比對)
Toxic Cables
‧ Crystal Piccolino:中高頻音染迷人,整體稍暖,低頻具彈性,若能找到二手
版
本值得入手。
‧ SW22/24 V1:能量強,動態出色,細節豐富,人聲略退,低頻點到即止,速度感
快
。
‧ SW22 V3:細節與解析度進一步提升,中高頻擁有類似銀線的華麗延伸,但尾韻
更
加溫潤。
‧ Griffin 26:對比 SW22 更偏向中高頻,人聲靠前且細膩(較瘦),聲音稍亮,
整
體像是帶有銀線的底色。
Effect Audio
‧ Leonidas:相對中性,聲音風格有點類似 GSP 與 SW22 的結合版。
Crystal Cable
‧ Next:高頻延伸優秀且帶有絲滑感,透明度極佳,但低頻較少。
‧ Duet:整體中性無音染,解析優秀,線條感強。
‧ Double Duet:相比 Duet,聲音更飽滿,人聲甜美,厚度更好,但線條感略微下
降
(稍顯濁)。
Han Sound
‧ Aurora:聲音凝聚且集中,高頻延伸優異但不會過於牽絲,整體不偏暖,低頻有
彈
性。
‧ Danta:結像清晰,細節豐富,聲音稍亮,音場寬廣,背景極黑。
‧ Venom 毒液:背景極黑,動態強,聲音厚實且溫潤,低頻有力。
金銀合金線材在市場上屬於較為小眾的選擇,近年來,多數廠家轉向各類貴金屬混合導體
,因此純金銀合金線材的產品數量逐漸減少,Crystal cable自從2018年Duet問世以來至
今並未更新,目前仍持續更新的代表性產品主要是 Toxic SW22系列。在 2017 年之前(
Medusa 與 GW24 問世前),SW22 一直是 Toxic Cables 的旗艦線材,其 UPOCC 金銀合
金導體 具有經典的聲音表現,且價格約 2 萬多台幣,相比其他品牌的旗艦線材競爭力十
足。目前該系列已進化至 V3 Type 6 結構,聲音表現更為成熟。
金銀合金﹑銀鍍金﹑鍍鈀﹑純銀等貴金屬混合線材 (以瞬聲﹑Vortex為主)
Toxic Cables
‧ Medusa 17:高頻延伸極致,人聲淡柔,低頻彈性極佳,細節豐富,音場寬廣,
是
古典樂器的毒物。
‧ Medusa 17 V2:相比 V1,中頻人聲更突出且甜美,整體風格更加雜食,適應性
更
強。
‧ Eddie 2:Medusa 的平價版本,聲音走向相似,但整體素質稍降。
Flash Acoustics
‧ Ultron:人聲靠前,柔順甜美且富有韻味,低頻飽滿且細節豐富,中高頻延伸細
膩
。
‧ Thanos:人聲略退但明亮,樂器結像清晰,音場立體且縱深感強,解析力優異,
中
高頻華麗延展。
‧ Venom(新旗艦):融合 Ultron 與 Thanos 特點,整體更加均衡。
Han Sound
‧ KunPeng(新旗艦):華麗細膩的中高頻 為亮點,背景通透,定位清晰。中頻略
帶
冷靜感,低頻彈性佳但下潛較淺。
Vortex Cables
‧ Nadia:聲音 中性乾淨,細節自然,解析力優異且不刺耳。低頻強勁有力,適合
日
系女聲,但低頻量感較大,需搭配合適耳機平衡。
‧ Lavinia:中高頻華麗,結像清晰,樂器表現優異,但聲音稍顯生硬,低頻彈性
好
但量感較少,適合偏亮、高解析風格。
‧ Eliana(限量旗艦):融合 Nadia 的線條感 與 Lavinia 的動態,聲音更平衡
,
低頻仍不及 Nadia 強勁。
Rolling Force
‧ Cosmos:高頻 華麗細緻,聲音通透,低頻表現與密度均衡,整體風格偏亮。
‧ Mercury:鍍金設計使聲音醇厚,人聲更具磁性,獨立屏蔽層帶來更寧靜的背景
與
豐富細節。
Effect Audio
‧ Fusion 1:低頻豐富且強勁,同時保持出色的清晰度與細節呈現,聲音均衡且富
有
活力。人聲聚焦感強,細膩自然,耐聽不易疲勞,有 Leonidas 升級版的感覺。
過去 2-3 年,貴金屬混合導體與屏蔽技術線材的發展迅速,由 瞬聲 領頭推向市場,隨
後 Vortex、Rolling Force 等香港升級線廠家也積極跟進。這類線材相較於單一導體設
計,在製作與調音上更具挑戰性,尤其是不同導體之間的匹配與聲音融合,往往需要自有
工廠的精細調整。因此,基於 UPOCC 供應的品牌相對較少,如 Toxic Cables 等。
貴金屬混合線材的聲音表現往往與傳統單一導體截然不同,提供更加 多層次、細緻、通
透 的聆聽體驗。然而,由於導體與屏蔽結構的影響遠超過單純的材料組成,這類線材的
聲音風格難以單靠導體類型推測,建議親自試聽,避免盲狙。我自己是喜歡Toxic
Medusa V2, Effect Audio Fusion 1, Rolling Forace Cosmos以及Vortex Cables Nadia
。
6.如何挑選升級線
其實挑選升級線並不複雜,關鍵在於 實際試聽與個人喜好。最好的方式是 先做功課,列
出預算範圍內的線材,並親自聆聽比較。同時,也可以與 有相似音樂喜好的燒友交流,
參考他們的搭配與心得,這能幫助縮小選擇範圍。
最重要的是選擇 讓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聲音,而不是被「純度」、「結構」等技術參
數影響過多。這些規格雖然能影響聲音特性,但最終決定好壞的,還是實際的聽感與個人
口味。只要音樂聽得愉悅,就是最適合自己的線材。
7.雜感
不是說萬元升級線就能讓耳機「上天堂」,線材的作用在於調音,不是價格越高、越貴就
一定適合你的系統,一切還是要靠搭配,符合你的聆聽喜好。許多前輩曾用一個很貼切的
比喻,想像你把車開在高速公路上,線材不會讓你的車從國產變成保時捷,它只能幫你把
原本坑坑洞洞的爛泥巴路變成平整的柏油路,讓傳輸更順暢。但至於坐在車上的你,想要
享受怎樣的路感、顛簸與速度,只有你自己知道。
舉個搭配的例子,同樣是鍍金線,不同品牌在不同系統上的表現各異。之前與毒窟群組
的 Raymond 交流時,他最喜歡 Whiplash Twau 8,而我則偏好 Toxic GSP。他的系統是
AK240SS + Noble K10U,我的是 PAW GOLD + VE6X1。在我的系統下,Twau 8 的聲音過於
集中且平面,細聽之下容易疲勞,Toxic GSP 則剛好補足這個問題(因為金菊花的底聲)
;但在他的系統裡,GSP 相對顯得較暖糊,反而 Twau 8 更合適。我們的聽感都沒錯,這
只是搭配上的差異。
再舉個喜好的例子,Toxic SW24/22 大部分人如果喜歡它的聲音,就會非常喜歡,但也遇
過少數燒友覺得人聲不夠細膩、貼耳,甚至覺得太粗。如果沒有試聽就盲狙,那根本選錯
線,應該找銅線或鍍金線。這幾年收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最多的就是關於線材的搭配:「
魔王換什麼線好?無雙配什麼線?FWW 要用什麼線?」或者「金泰坦如何?EA 限量線值
得買嗎?是不是最貴的就是最好?」甚至「十萬打五萬,五萬打一萬?」
除了無奈之外,我也一直強調,先搞清楚原廠線材與你的系統搭配之後,哪裡讓你不滿意
,這才是選擇升級線的關鍵。原廠線就是廠商希望呈現的聲音,而各類導體的升級線,在
優質工廠製作下,品質基本都有一定水準,剩下的就只剩搭配與個人喜好。玩得多、聽得
多,形成自己的審美觀,不一定要砸大錢,一樣能搭配出自己喜歡的聲音。
買了耳機,不要急著換線,先聽一陣子,感受哪裡不滿意,再去考慮升級線材。先練功,
提升耳朵對聲音的敏感度,理解自己的喜好,但通常如果耳機本身還沒到位,升級前端或
耳擴的效果會更明顯。聲音是一門藝術,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尊重彼此的選擇才是關鍵。
之前幾位燒友試聽澤峰的銀龍升級線,聽完後驚呼:「這條銀線怎麼這麼好!第一次聽到
背景這麼黑,人聲這麼溫潤,高音又不刺激的銀線,找了這麼久終於找到了!」然後問價
格,當他們得知這條線只要 7 千多台幣,現場沉默幾秒,接著才說:「性價比真高,我
也要買!」但沒過幾天,又在尋找「最好的銀線」,並問:「DHC Elite 19 如何?
Dream Duet 怎樣?」其實,他們要的不是「最好聽」的銀線,而是「最貴」的銀線。
如果當初我先跟他們說這條線 3 千美金,是旗艦中的旗艦,只要調音不是過於刺激或刮
耳,十個人裡大概有八九個會說:「這條線真不愧是 3 千美金的聲音,太好聽了!各方
面均衡,除了預算不夠,基本沒什麼好挑剔的。」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燒友分享 Toxic BW22 的心得時,雖然很喜歡它的聲音,但當其他人問他:「怎麼不買更
貴的銅線?」他立刻改口:「這只是擋著用的,我還有更貴更頂的 Brise Audio 銅線在
來著。」事實上,我抽屜裡也有那條 Brise Audio,只是覺得兩者走向不同而已。但如
果 BW22 的價格翻個兩三倍,包裝再豪華一點,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種心態不只存在在線材,音響器材也一樣。很多時候,不是器材不夠好,而是不夠貴。
價格是最簡單直觀的參考依據,這點合理,但這幾年 IEM 市場逐漸精品化,最終品牌價
值與他人認同感才成為決定性因素。音響系統的變數非常多,品牌心理因素、聆聽經驗、
耳朵敏感度、系統搭配、器材與線材的煲機程度,都會影響最終的聲音表現。器材再貴,
發揮不好也沒用;相反,便宜的東西,只要搭配得宜,一樣能有好聲音。這也是從成立這
個站以來,我一直強調的核心概念。
其實總歸一句,在能力範圍內玩得開心最重要,不要刻意追求高單價產品,享受器材調整
帶來的變化與升級,才是最大的樂趣。順從你的心,第一印象帶來的快樂才是真實的,不
要去攀比,也別管別人是否認同你的器材。
D-K Effect
如果你常在耳機燒圈裡看到有人極為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觀點,認為某些產品就是最好的,
甚至語氣中充滿了對其他品牌或器材的不屑,甚至直接貶低某些東西來提升自身觀點的價
值,或者整天說耳機升級線無用,以肯定句的方式博取認可,那麼通常這類人都處於達克
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中的「巨嬰階段」。
如果你已經過了這個階段,就千萬不要與這類人爭辯,因為他們還不懂,也不能怪他們,
畢竟這算是每個發燒友都會經歷的過程。其實,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如此,當你鑽研得越
深,就會發現自己懂的還遠遠不夠,這時候反而會更加謙遜,也更願意用心去學習。
玩 Hi-Fi 已經快 20 年,對我而言,我依然像個新手,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不斷嘗
試搭配,並分享給大家。從來不覺得自己「很厲害」,但沒想到自己認為稀鬆平常的東西
,分享出來竟然能幫到這麼多人,這也是一種成就感。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00667505_edd204be9d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00667505_edd204be9d_b.jpg)
出處:https://theceomagazine.cn/business/dunning-kruger-effect/
達克-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說明了知識程度與自信心的變化。
‧ 自信巔峰(剛入門時):剛進入發燒圈的人,對自己的認知過於自信,認為自己
已
經掌握了所有關鍵知識,甚至會貶低他人的選擇來強化自身觀點。
‧ 低谷(發現自己無知):當深入學習後,發現自己知道的其實很少,自信心反而
下
降,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的判斷。
‧ 穩定成長(經驗積累後的真正自信):隨著經驗累積,逐漸建立穩固的知識體系
,
不再盲目自信,也不再輕易貶低別人,而是專注於學習與分享。
這也正是 Hi-Fi 燒友成長的過程,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條路上慢慢邁進,玩得愉快!
8.Eddie 聯名升級線
最近越來越多升級線廠牌聯名,回想起應該是重Toxic Cables 開始。
2021 Toxic Eddie 26 4 wire Litz Type 4 純銀線
非主流銀線聲底,華麗的中高頻,但中低頻偏暖,低頻力道強,適合流行人聲,線條感與
細節較少。
2022 Toxic Eddie 26 8 wire Litz Type 4 純銀線
音場比4 wire大一圈,線條感更好,中高頻延伸不刺激,但中低頻較不暖,細節更多些,
往純銀方向靠近。 (已經割愛給燒友配VE10)
2024 Toxic Eddie 2 2 wire Litz Type 6 純銀混金銀合金線
Eddie 2有點小Medusa V2的味道,非常華麗的中高頻,,中頻甜美細膩,人聲向前,TeCu
連帶讓背景非常乾淨,動態也更好,屬於這幾條Eddie線材中素質最好的一條,畢竟貴金
屬,華麗的聽感,但價格最高。
2024 Vortex Cables Eddie Squared 純銅線
集合Vortex技術與調音,配合特別的銲錫讓中高頻比較通透,帶點銀鍍金的染色(這是這
條線的特色),本質還是銅線,中頻稍暖,人聲厚實,線條感比一般銀線少。
2024 PWaudio Eddie Hsueh 純銅線
Peter的調音真的很厲害,能把不同種類的銅線做出不同的調音,這條線很多人聽完都猜
是1-2萬以上的聲音水平。
它沒有Vortex Eddie這麼暖,但帶點1960s獨特的人聲染色,自然柔順且寬鬆,且維持一
定的細節與分析力,屬於一條非常耐聽的銅線。
可以發現這幾條聯名線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盡量便宜,不會因為跟我聯名而賣高價,再強
調因為沒分潤,所以讓大家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喜歡的聲音,甚至很多燒友還不只一間
Eddie,都收集。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795113685_c0b8cb2ee8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3795113685_c0b8cb2ee8_b.jpg)
內容實在太多了,當我試著全部貼上PTT時,裡頭的照片網址都需要重新取,格式與在
WordPress不同,很花時間,先貼摘要整理精華給大家參考就夠了,感謝。
燒友聚會照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3292427_08da4cd5e2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3292427_08da4cd5e2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4600215_73e7fcd98b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4417943_f48e6ba3bf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4403584_deca6df5fd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4403614_cd09378bc3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4174356_6a5bd710ca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3298597_1412dfd0e2_b.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66.74.220 (新加坡)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39022082.A.40A.html
※ 編輯: eddie0817 (115.66.74.220 新加坡), 02/08/2025 21:43:41
推
02/08 21:45,
2天前
, 1F
02/08 21:45, 1F
推
02/08 21:49,
2天前
, 2F
02/08 21:49, 2F
![](https://i.imgur.com/HmN7LZH.jpg)
※ 編輯: eddie0817 (115.66.74.220 新加坡), 02/08/2025 21:55:48
推
02/08 21:55,
2天前
, 3F
02/08 21:55, 3F
※ 編輯: eddie0817 (115.66.74.220 新加坡), 02/08/2025 21:57:02
推
02/08 21:57,
2天前
, 4F
02/08 21:57, 4F
推
02/08 22:07,
2天前
, 5F
02/08 22:07, 5F
推
02/08 22:07,
2天前
, 6F
02/08 22:07, 6F
推
02/08 22:08,
2天前
, 7F
02/08 22:08, 7F
推
02/08 22:11,
2天前
, 8F
02/08 22:11, 8F
推
02/08 22:21,
2天前
, 9F
02/08 22:21, 9F
推
02/08 22:27,
2天前
, 10F
02/08 22:27, 10F
推
02/08 22:37,
2天前
, 11F
02/08 22:37, 11F
推
02/08 22:37,
2天前
, 12F
02/08 22:37, 12F
推
02/08 22:39,
2天前
, 13F
02/08 22:39, 13F
推
02/08 22:51,
2天前
, 14F
02/08 22:51, 14F
感謝大家幫推!
如果貼上19間的主題介紹,內容是真的太多,只看這篇參考就夠了。
推
02/08 22:51,
2天前
, 15F
02/08 22:51, 15F
麵包大專業,Quentin比較溫吞中性,以銅線來說肯定搭HP100SE,我也喜歡Vortex Eddie
Squared配HP100SE,因為這條比較暖,給100SE帶點韻味,不然解析太強。
推
02/08 22:55,
2天前
, 16F
02/08 22:55, 16F
推
02/08 23:02,
2天前
, 17F
02/08 23:02, 17F
推
02/08 23:02,
2天前
, 18F
02/08 23:02, 18F
感謝,應該說有些高價線材有它的聲音特色,不見得合適。
以價論聲音響各種器材都是如此,大家謹慎搭配就好,一直追高會比較辛苦XD
推
02/08 23:12,
2天前
, 19F
02/08 23:12, 19F
推
02/08 23:13,
2天前
, 20F
02/08 23:13, 20F
→
02/08 23:15,
2天前
, 21F
02/08 23:15, 21F
推
02/08 23:22,
2天前
, 22F
02/08 23:22, 22F
那是在小弟家聚會,雖然器材大部分都是我的,不過大家是真的很燒,發現海外燒友
玩法跟關注的器材稍微不太一樣。
推
02/08 23:24,
2天前
, 23F
02/08 23:24, 23F
→
02/08 23:29,
2天前
, 24F
02/08 23:29, 24F
推
02/08 23:39,
2天前
, 25F
02/08 23:39, 25F
推
02/08 23:49,
2天前
, 26F
02/08 23:49, 26F
推
02/09 00:38,
2天前
, 27F
02/09 00:38, 27F
推
02/09 01:00,
2天前
, 28F
02/09 01:00, 28F
推
02/09 01:01,
2天前
, 29F
02/09 01:01, 29F
推
02/09 01:51,
2天前
, 30F
02/09 01:51, 30F
推
02/09 02:15,
2天前
, 31F
02/09 02:15, 31F
推
02/09 02:21,
2天前
, 32F
02/09 02:21, 32F
推
02/09 03:06,
2天前
, 33F
02/09 03:06, 33F
感謝大家幫推!
推
02/09 03:21,
2天前
, 34F
02/09 03:21, 34F
推
02/09 05:29,
1天前
, 35F
02/09 05:29, 35F
推
02/09 06:39,
1天前
, 36F
02/09 06:39, 36F
推
02/09 07:16,
1天前
, 37F
02/09 07:16, 37F
→
02/09 07:16,
1天前
, 38F
02/09 07:16, 38F
L大說的對,有的會說單根0.08mm,蕊數50根等資訊,不管怎麼樣最後都看整體的AWG。
很多廠商會提到它的線結構是不銅線徑與蕊數混合,例如同一捆線裡,有0.08*50以及
0.06*20等。
另外補充一下 石墨烯鍍膜在音響導線的介紹,我之後應該也會買一些萬隆的G-UPOCC訊
號線或是電源線。
https://tinyurl.com/yzxm8azn
※ 編輯: eddie0817 (115.66.74.220 新加坡), 02/09/2025 08:08:43
推
02/09 08:25,
1天前
, 39F
02/09 08:25, 39F
推
02/09 08:36,
1天前
, 40F
02/09 08:36, 40F
推
02/09 08:37,
1天前
, 41F
02/09 08:37, 41F
推
02/09 09:22,
1天前
, 42F
02/09 09:22, 42F
→
02/09 09:42,
1天前
, 43F
02/09 09:42, 43F
感謝大家幫推! 這篇有點工具書的感覺,有需要再翻找資訊就好。
推
02/09 10:09,
1天前
, 44F
02/09 10:09, 44F
![](https://i.imgur.com/5sgICpg.jpg)
→
02/09 10:09,
1天前
, 45F
02/09 10:09, 45F
b大拍謝,我對這支的聲音不太熟,不過記得應該已經很久了,建議找預算內的耳機聽
過一輪,新耳機的調音已經很成熟與穩定。
推
02/09 10:39,
1天前
, 46F
02/09 10:39, 46F
推
02/09 10:59,
1天前
, 47F
02/09 10:59, 47F
推
02/09 11:23,
1天前
, 48F
02/09 11:23, 48F
推
02/09 11:55,
1天前
, 49F
02/09 11:55, 49F
推
02/09 11:56,
1天前
, 50F
02/09 11:56, 50F
推
02/09 12:24,
1天前
, 51F
02/09 12:24, 51F
感謝,其實這篇我在過年期間加緊完成,不然開工後,跟大家一樣工作煩忙,很難
也越來越沒動力XDD
推
02/09 12:26,
1天前
, 52F
02/09 12:26, 52F
推
02/09 13:45,
1天前
, 53F
02/09 13:45, 53F
感謝Luke大,希望您能弄個blog把所有的用心文章都整理到那裡,方便大家越讀。
推
02/09 13:51,
1天前
, 54F
02/09 13:51, 54F
感謝!
值得一提的一條線,Crystal cable Piccolino 4 wire(CP4),是Crystal cable在2011年
左右根據自家的訊號線Piccolo做更改設計給IEM使用,並授權線基賣給一些線材品牌商
使用,當年新加坡Jaben, Toxic與Effect Audio都有進並且推出產品。
很經典的同軸結構,我手上這條在2017年左右入手Toxic 最後的線基與4 wire,後來
賣給燒友,現在輾轉到我手上更新了新的分線器與TeCu 4.4mm端子,表面都已經氧化從
原本的亮白色變成黃色,某些位置還有點綠,這就是非漆包Litz結構的缺點。
不過聲音是真的喜歡,2 wire偏暖,人聲韻味好,4 wire音響性很好,乾淨透明。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6053778_8eb9fb38a4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6053778_8eb9fb38a4_b.jpg)
※ 編輯: eddie0817 (115.66.74.220 新加坡), 02/09/2025 15:03:55
推
02/09 18:25,
1天前
, 55F
02/09 18:25, 55F
推
02/09 18:31,
1天前
, 56F
02/09 18:31, 56F
推
02/09 19:43,
1天前
, 57F
02/09 19:43, 57F
推
02/09 20:01,
1天前
, 58F
02/09 20:01, 58F
推
02/09 20:04,
1天前
, 59F
02/09 20:04, 59F
感謝大家幫推,這篇只是讓您對線材有瞭解再去試聽,有燒友看完私訊我去聽了一輪
澤豐銀龍,Eddie Squared等,最後選到他喜歡的線材。
推
02/09 20:11,
1天前
, 60F
02/09 20:11, 60F
Sleep大好,基本上IEM跟耳罩都一樣的,粗線徑更好用,只是長度更長而已,小弟也剛
手Toxic SW22 V3 8 wire以及Medusa 17 V2 2 wire給耳罩用線,全部都做3.5mm
畢竟大多數有的耳機如Susvara, D8000 DC Pro, Yamaha
YH5000SE, Spirit Torino Titano, DUNU ARASHI都是共用的,
除了Beyerdynamic的3.5mm定義位置不同。
其他用mini XLR如ZMF Caldera 2024, Grado HP100SE等就用轉接頭就好。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6044344_dd91eb7e1a_b.jpg
![](https://farm66.static.flickr.com/65535/54316044344_dd91eb7e1a_b.jpg)
※ 編輯: eddie0817 (115.66.74.220 新加坡), 02/09/2025 20:22:34
推
02/09 20:35,
1天前
, 61F
02/09 20:35, 61F
推
02/09 21:54,
1天前
, 62F
02/09 21:54, 62F
推
02/09 23:26,
1天前
, 63F
02/09 23:26, 63F
→
02/10 09:18,
18小時前
, 64F
02/10 09:18, 64F
→
02/10 09:18,
18小時前
, 65F
02/10 09:18, 65F
→
02/10 09:18,
18小時前
, 66F
02/10 09:18, 66F
Brise Audio OROCHI 也是最近很喜歡的銅線。
https://i.imgur.com/ntcQFfE.jpeg
![](https://i.imgur.com/ntcQFfE.jpg)
※ 編輯: eddie0817 (119.234.16.183 新加坡), 02/10/2025 10:02:16
推
02/10 13:29,
13小時前
, 67F
02/10 13:29, 67F
感謝幫推
推
02/10 14:26,
12小時前
, 68F
02/10 14:26, 68F
這還不到論文的水準,頂多是介紹XD
推
02/10 16:40,
10小時前
, 69F
02/10 16:40, 69F
這個是Hi Fi金箍棒 XD
※ 編輯: eddie0817 (115.66.74.220 新加坡), 02/10/2025 18:13:18
→
02/10 18:13,
9小時前
, 70F
02/10 18:13, 70F
推
02/10 18:25,
8小時前
, 71F
02/10 18:25, 71F
→
02/10 18:25,
8小時前
, 72F
02/10 18:25, 72F
推
02/11 00:13,
3小時前
, 73F
02/11 00:13, 73F
Headphone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