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PetV] 數據分享

看板Facebook (臉書)作者 (傲逼)時間15年前 (2009/12/25 07:22),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樣是從設定檔挖出來的 一天時間:24小時 房間大小: 寬1500*高420 (單位未知) 新角色: 金錢:4000 金幣:5 等級:1 經驗:0 能量:95 衛生:70 最多房間數量:9 最多禮物數量:30 最多鄰居數量:300 送同一人禮物間隔:4小時 隱藏送禮通知時間:4小時 邀請好友時間間隔:1小時 衛生耗盡:864 (看不懂,應該是指衛生那條全滿的數據) 清潔可得金錢:10 清潔可得經驗:10 清潔計量表:10 (這應該是指從最髒到最乾淨共要清幾次) 清潔好友金錢:4 清潔好友經驗:2 清潔好友計量表:20 衛生低於多少算髒:30 飢餓程度: 第一階段:70% 第二階段:35% 第三階段:1% (這裡指飽食度) energyBaseMultiplier="5" energyLetsPlay="2" hygieneLetsPlay="0" energyDiminishing="0.9" poundFee="0.2" 這幾個不會解釋… dailyEnergyBonus="50" dailyEnergyBonusMultiplier="5" 這個應該不用解釋… actionLimitPerNeighbor="5" maxNeighborsCaredFor="30" maxGarbageCleans="600" maxAllCleanBonus="30" maxMysteryGifts="5" 我開始懶得翻釋了… foodRotValue="0.1" visitCoins="50" visitXp="50" visitThreshold="30" visitLowCoins="10" visitLowXp="5" 上面幾項很直覺…(我好懶) 賣物品價錢=購買價*0.1 獲得經驗=購買價*0.1 simpleTreatReward = "100" mediumTreatReward = "100" awesomeTreatReward = "150" treatLimitPerDay = "20" neighborReminderDelay="60" giftReminderHomeDelay="15" giftReminderNeighborDelay="25" 這幾項是提醒你去加鄰居、送禮之類的,單位應該是分鐘 Daily Bonus: 鄰居數 金錢 0 100 1 200 5 300 10 400 25 500 50 600 75 700 100 800 升級所需經驗: 前面有人po過了XD 額外房間: 房間數 參觀等級 擁有等級 購買價 0 1 1 0 1 1 8 0 2 1 16 0 3 1 24 0 4 24 100 25000 5 24 100 500000 6 24 100 500000 7 100 100 500000 8 100 100 500000 9 100 100 500000 (要100級應該是還沒開放) 清理房間: 種類 金錢 出現機率 在傢俱上 All Clean 50(外加20經驗) Sock 3 0.6 否 Apple Core 3 0.6 是 Banana Peel 5 0.4 是 Pizza Crust 10 0.2 否 Cookie Crumbs 20 0.1 是 Shorts 20 0.2 否 Towel 5 0.2 否 Spilled Coffee 50 0.05 是 Wad Of Paper 50 0.05 是 T-Shirt 10 0.2 否 Lost Toys:(應該就是像農村走失的牛一樣) 每間房子出現機率:0.2 領取上限:5個 領取期限:72小時 一天限制一個(應該是指領的人) 名稱 Chance Coin Plush Kitten 2 150 Plush Puppu 3 100 Plush Unicorn 1 300 Airplane 1 300 Robot 3 100 Dinosaur 2 150 (Chance跟Coin應該是指出現機率跟價格) 點別人發佈的Bonus: 種類 金錢 數量 升級 200 2 房間解鎖 200 2 照顧好友 50 2 清理好友房間 50 2 -- P2個板 霹靂動物園 活力‧奮鬥不懈 PZ_NightLife 鬼祟 Σ夜行動物 BforWhat 紅星 ◎B某 一個沒有規則的世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169.136

01/03 15:00, , 1F
收精華。 z-5-5-7-12
01/03 15:00, 1F
文章代碼(AID): #1BC_UjhG (Facebook)
文章代碼(AID): #1BC_UjhG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