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RX100M3 & CM1簡評

看板DC (數位相機)作者 (.)時間9年前 (2015/12/02 16:57), 9年前編輯推噓7(7011)
留言18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bileComm 看板 #1MNh8xG_ ] 作者: erspicu (.) 看板: MobileComm 標題: [閒聊] RX100M3 & CM1簡評 時間: Wed Dec 2 16:56:23 2015 //僅供參考...僅供參考 RX100 m3代是藍星大借我幾天把玩的,這麼貴重的東西其實通常我是不太會跟網友借的, 不過可能是因為我說過我好奇這台,剛好他似乎也有打算出清賣掉, 就說不然趁出清前去試用看看. 關於這台大家最好奇的大概就是它與CM1之間的一些特性差異和比較, 因為同樣都是一吋感光元件,而且據傳聞甚至連感光元件用的都相同 (只是據傳聞,但可信度應該是滿高的吧),那到底在光學或是影像品質表現上差異如何? 先說一下單就感光元件而言的表現.只是大概就相同光圈.快門之下, 用兩台不同的iso設定試拍了一下,這兩台最低iso有些不同,rx100最低起跳80, 接著100接著125下去,cm1最低就直接125起跳(延伸ISO選項開啟可100),但這兩台同為一吋, 不用說低iso當然還有一定相當水準的品質,差異不大,把iso拉高後劣化當然就出來了, 大體看了高iso的一些比較,說個簡單的結論,如果你拍的是JPG檔, 這兩台畫質差異會比較大,如果你拍的是RAW檔,除了色彩平衡調性不太相同以及CM1 同光圈.快門.ISO下高ISO似乎大概就是會亮1/3EV多的感覺外,兩台雜訊狀況都差不多, 那種雜訊分步的量和大小感覺等等等,就很接近 (沒有更精確的測量統計方式,我不說結論,只能說接近難分好壞,差不多是同一級水準), 因此若是你習慣用RAW拍攝,這兩台可以說是對等的,但如果你用JPG拍攝, 看起來的結果差異就滿大的,CM1在低頻的部分抹得非常超過 (P家引以為豪的3D去噪演算法,會真針對高低頻區域做不同程度的去噪),這有好有壞, 說好聽點是雜訊去除的不錯,說難聽點是整個皮都刮掉的感覺, RX 100高ISO比較沒有這種狀況,可能牽涉到喜好判定的問題, 至少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單就高ISO低頻區域來說,RX100 處理比較合理, 不過一方面我本身不太會用高ISO拍攝,一方面如果真用比較嚴謹的態度攝影, 我一律都會用RAW檔拍(與其放給相機DSP亂搞亂抹,我乾脆自己來處理…), 所以差異對我來說不大,但一般人如果慣用JPG, 在高ISO 1600或3200以上或是低ISO超長時間的長曝, 這兩者對於去噪的處理方式就會有比較明顯差異,當然一般狀況下低ISO的區段拍攝, 兩台都表現得很好,也難分優劣. 此外藍星有提到兩件事情, 一個是RX100一些設定項目會影響到畫質軟硬和清晰問題以及最佳表現低ISO為何者的問題. 首先是一些RX100去噪設定,白天低ISO拍攝時候是真的建議關閉掉一些內部的去噪設定, 沒太多躁好去除反來砍掉細節是真的,畫質1X檢視下真的會有糊化問題, 他說他是後來問才知到這問題,但他倒也不覺得就算真的關閉掉,盲測下RX100就能贏, 我看了後也覺得如此,RX100去噪設定真的會影響畫質,會稍微變軟一點, 但也沒說一關閉掉就到突飛猛進的地步,會影響到盲測時RX100的表現原因, 我最懷疑的反來是他那台RX100加裝了一個 *透明的鏡頭保護蓋* (看到這我驚了一下) PS.藍星補充說盲測時無加此透明蓋 ,說是怕入塵,因為是別人的東西,我也不好亂拆,也說不定即使真的移除差異也不大, 但通常來說品質不夠好的保護鏡,很容易出現不少影響畫質的變因在, 不過要說我的想法是,高階一吋感光元件的消費相機,優點應該是完整的手動操作. 快速的raw&jpg檔案寫入.良好操作手感.光學變焦.長曝或高ISO優勢,若真的1x檢視, pixel by pixel 去看反來未必是能吃香,可能跟手機先天體積大小導致的光學限制有關係 ,手機在dsp處理的改善.顏色校調.去噪等等後期處理在最近這幾年進步真的不少, 畢竟先天有限制,能加強的就是這種內部處理,而1吋感光元件大, 也得有更好的光學才能發揮1吋的性能,如果有一寸的感光元件,但光學不夠支撐, 也沒特別加強影相內部後期處理,結果是可以推測的,但像是夜間長曝.高iso等等 就是一吋最佳的發揮項目. 然後還有是最佳表現低iso為何者的爭議(80 . 100 . 125 ?),以我來看就差不多, 哪個比較好一點我難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白天畫質並不會因為你用到最佳的iso設定有"明顯"的差異. 現在談到光學表現,CM1確確實實存在兩個比較大的光學瑕疵,一個是縮光圈後 (特別是F/8後…)畫質劣化程度嚴重,一個是周邊畫質無法兼顧, 特別在某些環境的光源下 (在特定戶外時間與環境光源下相當明顯, 應該算是色散之類的問題,所以光的性質影響很大,不過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出現). CM1黃色建築物置中對焦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61164954/cm1rx100/P1002013.JPG
CM1黃色建築物置左對焦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61164954/cm1rx100/P1002015.JPG
而RX100同樣縮到F/11之下會比CM1好上不少, 也比較沒有特定環境光源下周邊色散嚴重的問題,但不清楚怎麼回事, 撇開縮光圈縮到F/11或是特殊問題狀況,CM1有時候表現得似乎跟RX100差不多甚至更好 RX100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61164954/cm1rx100/DSC04510.JPG
CM1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61164954/cm1rx100/P1002013.JPG
(都F4 , ISO 125 28mm , 但快門時間不太同) 我的個人是覺得如果要給光學這部分的評價RX100比較好,至少沒CM1存在的缺陷, 但撇開缺陷的範例,RX100又未必全面佔優勢,只是依照CM1官方的售價, 應該表現得要更好就是.... 這大概是我稍微把玩後的一些心得. 最後是我個人感想,CM1機型和定位特殊,真的是比較適合對攝影有愛的人, 縱然它有某些缺陷,但對會用的人,是可以避免掉並且發揮它優點的, 重點是它是目前可以放口袋一吋,以及真正以攝影器材為底的本質, 一些操作手感.寫入速度.對焦等等,就真的很過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1.242.1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bileComm/M.1449046587.A.43F.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erspicu (118.171.242.102), 12/02/2015 16:57:38

12/02 17:08, , 1F
推推
12/02 17:08, 1F

12/02 17:28, , 2F
推~等 B&H的CM1 寄過來中
12/02 17:28, 2F

12/02 17:33, , 3F
如果常態379鎂 那CM1真的是隨身廣角最佳解了
12/02 17:33, 3F

12/02 17:36, , 4F
隨身廣角的重點是低ISO時的動態範圍 色深度 以及鏡
12/02 17:36, 4F

12/02 17:36, , 5F
頭在最佳光圈時的色散和耀光抑制 四周銳利度差異等
12/02 17:36, 5F

12/02 17:39, , 6F
除此之外低光源還是至少需要LX100在望遠也大光圈
12/02 17:39, 6F

12/02 17:39, , 7F
總之感謝測試,希望投入1吋手機的廠商多一點!
12/02 17:39, 7F

12/02 20:11, , 8F
我是真的有拆掉拍過...盲測時是拆掉的
12/02 20:11, 8F

12/02 20:11, , 9F
後來發現差距不大才裝回
12/02 20:11, 9F

12/02 20:12, , 10F
不過銳利度+2又加上那些設定 會好更多
12/02 20:12, 10F

12/02 21:44, , 11F
推用心
12/02 21:44, 11F

12/02 22:30, , 12F
能打電話 賣貴一點錯了嗎
12/02 22:30, 12F

12/02 23:19, , 13F
CM1 iso 最低能100
12/02 23:19, 13F

12/03 00:00, , 14F
缺“陷”
12/03 00:00, 14F
拍謝 打太快 沒校稿 應該有不少漏字跟錯字 ※ 編輯: erspicu (61.70.74.143), 12/03/2015 01:14:28

12/03 13:18, , 15F
校「稿」 畫質差異會「比」較大
12/03 13:18, 15F

12/03 13:46, , 16F
用心推,感謝分析 還在考慮要不要買入RX100M3
12/03 13:46, 16F
※ 編輯: erspicu (61.70.74.143), 12/04/2015 23:44:50

12/04 23:56, , 17F
看到透明鏡頭蓋就笑了 因為這個就讓整篇的比較顯得
12/04 23:56, 17F

12/04 23:57, , 18F
毫無意義跟價值 把那個東西拿掉再來比好嗎
12/04 23:57, 18F
文章代碼(AID): #1MNhA4Ps (DC)
文章代碼(AID): #1MNhA4Ps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