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文獻一

看板Audiophile (電腦喇叭 音響系統)作者 (踏屍步骸)時間19年前 (2006/01/07 00:58), 編輯推噓7(702)
留言9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acanddc.com/dpage00.htm 以下原文轉載 ================================================================================ 聆聽音響有無客觀標準 ?   ‧梁中鍔‧ 2005-02-23 這個標題可能不十分正確,因為我們是聆聽「音樂」,至於「音響」,則是聆聽音樂時的 必要操控工具。但這些年來,經由某些普遍性的認知,音響的地位早已凌駕音樂,每位 音響迷都是「聽音響」,聽音響器材發出來的聲響。 無客觀標準─喜歡就好 確實有不少人認為聆聽音響並無客觀的標準,你喜歡管機,他喜歡晶體機,我喜歡真空 管+電晶體的混合機。有人偏愛小提琴的弦樂,所以很在意高音「油不油」、細不細? 有人嗜好尺八及double bass,所以很在意低音能不能「出得來」、下得去?或是只愛聽 人聲的CD片,高音及低音的表現還在其次, 有時他只要求中頻的表現要有「肉聲」、 要飽滿。 正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製造廠商上千,各式各樣產品更是上萬;各種不同的說法也 比比皆是。正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就算是材質完全相同,只要標上 「for audio音響專用」幾個字,就能多賣好幾個錢。在一般人看來,聽音響的行為有如 吃安非他命般的「中毒」,當毒癮襲來,所謂客觀標準就完全不存在了。 認為聽音響完全沒有客觀標準的人,理當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奉行者。我沒見過 西施,想必婀娜多姿;若是體重七、八十公斤,那大概也只能終年溪邊浣紗,上不了 龍床。全世界都有beauty選美活動,年年舉辦。參賽美女都有自傲的身材,不談內在修 養如何,但她們的body上可不能有一點疤痕和贅肉。而你的情人眼裡出 的那位「西施」 ,可能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聽過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嗎?看過歌劇的實況演出嗎?那絕對和在家裏聽音響大不相同。 別會錯意,我只說兩者不同,並未表示音樂廳的現場表演一定優於在家裏聽音響,因本 文要談的主題與音樂廳的現場演奏無關。只是筆者希望音響迷能偶爾開開耳界,例如每 年至少兩次聽聽音樂廳的現場演奏,特別是國內 真空管機製造商的老板,不要一輩子只 窩在家裏聽音響,否則連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在哪都 分不清楚。 到底聆聽音響有無客觀的標準?認為聽音響並無客觀標準的人,應該是受到金錢及心理 的限制。可能的原因是:聆聽空間太小、器材素質達不到水準、沒什麼音樂休養、很頑 固、欠缺正確的音響知識、因年歲日增導致耳力退化、說話很客氣…。 客觀標準一直存在著 聆聽音響當然有客觀的標準,中文高傳真、英文Hi-Fi,就是客觀的標準,而且存活歷史 至少已有30年,人人皆知。 純粹以聲音的表現闡明客觀的標準,一點不困難。至少包括─1:寬廣平直的頻率響應; 2:極低的背景噪音(應該是沒有);3:透明的左右音場再現;4:透明的前後深度再現; 5:透明的音場高度再現;6:不壓縮的高動態…。 請注意,這些條件是必需的,並非是單選題,也不是複選題。 上述幾項客觀標準還未扯上音質表現,都是從大方向看;試以「寬廣平直的頻率響應」 在做說明。你認為20Hz~20KHz很容易?對喇叭而言就非常困難,還不是普通的困難,甚 至永遠無法達成再生20Hz要求。將低音條件改成30Hz,還是困難重重。有些小尺寸、小 單體喇叭,再生70Hz就已勉強,更別提頻率低至50Hz、40Hz。如果你是這種小喇叭的用 家,感想如何?是暗自懊惱、決心努力,還是也跟著別人認定「聆聽音響並無客觀的標 準」? 當CD片的樂曲有40Hz低頻,音響愛好者的audio system是不是也應該再生出來?否則你 只還原85%,還不夠Hi-Fi。當然,我們也可以犧牲低頻,因為 再生低頻確實困難;但我 們也應該承認:這是我使用的器材還不夠頂班,達不到Hi-Fi的要求,真正好的音響,絕 對不是我家裏這樣。 有些小喇叭號稱能再生低頻,聽某些CD也虎虎生威。但將同片CD以大喇叭播放,卻沒什 麼強大低音。為何?因很多小喇叭在設計時故意增強70Hz~80Hz的頻段,雖然不乾淨,但 討音響迷喜歡。反之大型喇叭響應較為平坦,70Hz~80Hz不去刻意增強,以大喇叭的想法 ,真正的低頻要50Hz以下才算數。 在此嘗試舉例說明。檢測方法很簡單,準備一張具有震音訊號的CD片及電平表。在安靜 環境下,先以200Hz調至電平表顯示75dB。然後頻率向下移,大約120Hz時會升至77dB, 100Hz升至79dB,80Hz時升至81dB;但60Hz會降至70dB,50Hz時就急速衰減,只剩下背景 噪音讀數。若測試結果類似上述這樣,即表示此款喇叭響應不平直,尾端翹起;使用者 雖聽到肥厚的低音,但那是不乾淨、失真極高的低音。 「有低音」與「有乾淨的低音」完全是兩碼子事。器材超級的好,聆聽空間也不能遜色。 30Hz的波長是11公尺,不容易吧? 在英文版音響刊物中,常有stereo image、sound stage等字眼出現,這與音場的寬度、 深度有關。某些靜電及鋁帶型平面喇叭,由於具有雙向發音特性,因此廠商都會建議使 用者在擺位時要稍稍遠離背牆, 例如最低要求是2公尺。如果音響迷的聆聽空間小,喇叭 必須緊靠背牆,甚至也緊貼側牆,那不是全然放棄音場、深度?在此情況下,你聽到的 常是混混 糊糊的聲音,而無法聽到透明、清晰的聲音。 我曾經對許多人講過一個千真萬確的音響笑話:某英國音響製造商的股東們開會,討論 亞洲人當中,台灣人、日本人、香港人,誰最容易受騙上當?─包括耳力差、崇尚進口品 牌…。 討論、表決的結果是日本人排第一(台灣人排第二)。因為日本地窄人稠,故多數人居住 空間極小,著名的Stereo Sound雜誌,其試聽室亦不及6坪。喇叭擺位不僅貼背牆、 貼側牆,兩只喇叭相離也不超過1公尺;因此接上任何其他器材做評論時,聲音表現幾乎 都差不多。 某些喇叭也是limiter─限制器,換用不同的前級、不同的後級,聽起來都沒啥差別。 國內有人曾言:音響擴大機20年都沒進步;他是以老機與新晶體機相比,由於得到大約 同樣的聲音,因而如此判斷。事實上是:他的喇叭、他的聆聽空間太差,聲音都混淆在一 起,無分辨解析 之能力。 以前我有某位消費者購買組裝Chorus前級,很興奮的打電話告訴我:梁先生,你的 Chorus聽起來和Cello Palette一樣棒!我卻澆他一盆冷水: Chorus贏不過Celle Palette,你是用什麼喇叭?原來他用Lowther。 經過一番討論及日後的驗證,他老兄終於明白:Lowther效率高,很好驅動,但用來 鑑別不同放大器的聲音表現,還真的是限制器。 在音響室內想聽到透明、清晰的聲音,絕非易事。器材素質要高,特別是喇叭,本身就 不能有箱音,擺位也要好;這意味著空間坪數不宜太小,並且 至少要有簡單的吸音處理 。大的空間、好的器材,在加上好的空間處理,就比較有可能呈現音場的寬度、深度與 高度。這絕對是客觀標準,而且放諸四海皆準。 (在相同空間,小喇叭的音像,會比大喇叭容易精確取得。) 可以用兩個字形容 筆者甚拙,不能像成文憲法般,條條列明聆聽音響的客觀標準。即便列出,可能也有人 不同意。若是以兩個字來形容,我認為聆聽音響一定要精確。器材要精確、空間要精確、 搭配擺位也要精確,這樣才能將CD或LP上的情報、資訊完全展現。看懂嗎?所有音響器材 都是為了「再生」,但並非為了再生音樂廳的演奏效果,而是再生訊源媒體的效果。 這些訊源媒體就是LP黑膠 唱片、CD/DVD audio/SACD光碟片、錄音帶…。在某些音響器材 廣告宣傳上時有「重現音樂廳效果」字樣,其實音響器材是用來「重現唱片效果」; 所以才有人認為聽LP、聽CD,都是在聽「罐頭」音樂,這是有道理的。 唱片公司都有專業錄音人員,錄製CD母帶時,音響迷對錄音師的添油加醋完全不能防止, 但聆聽音響時卻添加調味料,當然就失之精確。所以,不精確不一定不好聽,但精確通常 會好聽。 某些小喇叭極適合播放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但播放霍斯特《行星組曲》的 《火星》就窘態百出。如果這位音響迷強詞:老子就只愛聽《四季》!或是:老子就是 不鳥什麼音場、深度!或是:老子就愛聽患重感冒 、有鼻音的男高音!那他真的可以 很happy活在他的audio世界裏,聆聽音響也就真的不需要客觀標準了。 你可以不理會客觀標準的存在,但不能否定客觀標準的存在;更不能因自己條件不符, 進而去蔑視客觀標準的存在。本人雖從事音響二十餘年,但也距離Hi-Fi甚遠,此生雖可 能無法如願,仍猶在努力以赴。 職是之故,雖然筆者認同聆聽音響雖有其客觀的標準,但卻也不否認聆聽音響有其主觀的 樂趣。例如器材評論,聆聽兩條電源線、兩條訊號線,或換用不同材質的腳錐,或比較一 只50元與一只700元的保險絲;甚至貼個第八元素看看有無改善。這種「比較優或劣」的 音響行為,專業一點的說法,有點像是A/B test。 A/B test在audio世界中,是天天都進行著,這裏面90%都是主觀的樂趣。A/B test的 基礎是「Seeing is Believing」,講成中文就是眼見為信。請特別注意那個「見」字, 見者,看見也。亦即在做A/B test時,所有動作都在雙眼注視之下。例如先插A牌電源 線,再換B牌電源線,因試聽人一目瞭然,所以能一語道破:嗯,B牌電源線的低音比 較結實。 如果A/B test完全讓你看不見,好比是blind test─盲目測試,你能確實能分辨出兩條 電源線的音色差異嗎?做盲目測試,至少需要兩個人,一位以耳力試聽, 一位變動設備;但試聽者不能看到設備的變動。 比較50元與700元保險絲的音色差異,要先讓試聽者看見,並確實比較出兩者有差異後, 才做盲目測試。控制者可用10次變動,例如有5次插入50元fuse,有5次插入700元fuse; 或是有7次插入50元fuse,有3次插入700元fuse。對於第八元素到底有無功效,也可以依 法泡製。但要把握原則:每次變動,都不能讓試聽者看見。 除非A/B test的A與B差異甚大,千萬不要輕易嘗試盲目測試。但若是讓我試聽比較 LS-3/5a及Dynaudio三音路喇叭,就算音壓調成一樣,就算矇上眼,我仍然有把握分 辨出來;就算是 double blind雙盲目測試也無所謂。 盲目測試的實例:美國音響鬼才Bob Caver曾生產過一批具有真空管味的電晶體機, 他找了很多管迷試聽。透過盲目測試,管迷無法正確分辨管機與Caver機的差異。 Caver將此結論註明在廣告稿,並刊登於Stereophile雜誌上。結果立刻受到管機製造商 的圍剿,Stereophile也不再接受Bob Caver的廣告。你會發現在盲目測試狀態下, 聽音響真的毫無樂趣─因為大多數的A/B test盲目測試,你根本聽不出來! 我曾經在《交直流》第18期上寫過一篇文章:音響學的基礎是欺騙,當然也得到很多人 認同。例如明明是中國大陸製造,卻在機背上印USA或Germany;而音響雜誌的主筆雖心 知肚明,卻完全不表現在文字上,寧願當幫凶─只要對方刊登廣告;反正有奶便是娘。 玩音響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自己騙自己。除了別人(音響店、雜誌主筆)在騙你,你 可能也常常在騙別人,此外你還得自己騙倒自己,這才算是高段。例如你將前級原本一 條1500元的電源線換成5000元的發燒貨,真的聽出有差異嗎?就算沒差別,你也會強迫 自己「發現」有差別。因為當你自承無差別,就表示你的耳力有問題,分辨力低。 沒有一位音響迷會承認自己耳力差、分析力不如他人,所以一定 要進入 「自己能騙自己」的境界,才算是audio f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6.90 ※ 編輯: lancelet 來自: 140.112.246.90 (01/07 01:14)

01/07 19:12, , 1F
這一篇特別刺XD
01/07 19:12, 1F

01/07 20:10, , 2F
寫的好阿 中肯 !!!
01/07 20:10, 2F

01/08 08:06, , 3F
後面是這篇文章的精華...
01/08 08:06, 3F

01/08 12:01, , 4F
話說回來,自知之明才是最高境界,根本不用自己騙自己
01/08 12:01, 4F

01/08 12:03, , 5F
修正: 不是"不用",而是"不該"
01/08 12:03, 5F

01/08 16:14, , 6F
所以下面三篇莫非定律就是要大家認識自己 :)
01/08 16:14, 6F

01/08 23:43, , 7F
轉載文章 該取得原作同意吧...
01/08 23:43, 7F

01/09 02:36, , 8F
樓上請問是梁先生嗎?
01/09 02:36, 8F

06/05 08:10, , 9F
中肯
06/05 08:10, 9F
文章代碼(AID): #13lg6Tpp (Audiophile)
文章代碼(AID): #13lg6Tpp (Audioph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