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iPad : 另一種電腦,還是另一種媒體載具?

看板iPod作者 (Nemesis)時間14年前 (2010/06/29 16:31), 編輯推噓9(905)
留言14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iPad : 另一種電腦,還是另一種媒體載具? http://www.zdnet.com.tw/members/1000115092/blog/?v=post&id=10000839 作者: david_hsu 時間: 2010/06/23 19:23 這幾年來,Internet 早就是一種新媒體。只是這種媒體,在這幾年來一直仍然 必須透過個人電腦(不管是桌上型,筆記型,還是小筆記型) 這類型的設備來 使用與操作。 問題在於,個人電腦這類型的設備,原本是設計來從事各種複雜 的計算工作,是設計來提高個人生產力的工具,而不是設計來作為一種簡單的媒 體載具。縱使過去幾年來,個人電腦相關軟硬體的技術,已經使得人們透過個人 電腦來使用Internet 變得很容易,但是如果與書籍,報紙,電視,這類型的傳 統媒體相比,對於多數不熟悉資訊科技的人而言,透過個人電腦來使用Internet 還是一件非常複雜的過程。所以,Internet雖然強大,雖然可以突破空間與時間 的限制,但是個人電腦這樣的框架與載具,還是大大的限制了Internet 這種新 媒體的可能性與發展空間。 一直到了iPhone 之後,Apple 示範了如何透過一個更單純,更簡單的消費性裝置 ,來作為人們使用Internet 媒體之間的主要介面。突然之間,Internet 媒體的 威力被大幅度的釋放出來。人們開始理解:mobile internet 的時代終於來臨 (詳見 Morgan Stanley 公司的 The Mobile Internet Report ) iPhone 的成功,讓本來就是希望讓Internet 脫離PC 的框架的Apple 更有信心 (事實上iPad 才是Apple 真正的目標,iPhone 反而才是中途意外產生的副產品) 隨著技術環境的成孰,被Steve Jobs 稱為他這生中最重要的作品─iPad 也終於 誕生。 iPad 的問世,所揭露的真正意義與內涵,與其說是一般人以為的,它只是另外一 種電腦的形式,不如說是它其實代表下一代主流媒體載具的雛形。 只有從媒體載具的角度,我們才能理解Apple 真正的企圖,才能理解為何十年來的 平板電腦都是失敗,但iPad 卻可以成功。也只有從這個角度,我們才能說明,為 何眾家電腦廠商遲遲無法推出可以跟iPad相提並論的產品。原因很簡單,現行除了 iPad以外的所有平板電腦產品,顧名思義,都是電腦,都還只是在思考另外一種個 人電腦的形式。不只是廠商,現在多數對iPad的評論,也都是從個人電腦的典範(Paradigm)來思考。 在個人電腦的思考典範裡面,電腦的螢幕可以改變,輸入方式 可以改變,作業系統可以改變。但是,身為一台要從事各種工作的電腦,它當然要 有彈性,要開放,要有自由改變軟體的能力,要有擴充性,要能夠列印,要能夠外 接儲存裝置,要能夠盡可能的執行各種軟體規格。在個人電腦的典範裡面,iPad 當然是一台完全無法被任何電腦專家們接受的作品。 回到現實的數據與現象來看,從今年初iPad 的發表至今,整個資訊產業只能用亂成 一團來形容。一月初,Apple 的Steve Jobs 自信滿滿的發表了iPad,但整個資訊產 業,尤其是硬體大國台灣,所回應的大概除了噓聲就是批評。然而美國的主流傳統媒 體對iPad 的捧場與肯定卻是異常的熱絡。四月底上市之後至今,消費者對iPad的異 常支持,當然更是跌破所有資訊專家與台灣廠商的眼鏡。最後的結果就是,微軟與HP 先後終止了原本的平板電腦計畫,而六月的Computex 充斥著趕鴨子上架的雛形平板 電腦產品,但其實沒有任何廠商在今年內可以有足夠與iPad 相提並論的產品問世。 一開始,有些人還會用這只是一時的熱潮來解釋,但是,八十天過去了,iPad 每天 賣三萬台的數字不只沒有消退,還在繼續上升中。 這些奇特的現象,專家意見與消費者間的衝突,令我想到十二年前發表的博士論文。 在那篇論文裡面,我借用了哲學大師孔恩的典範移轉的概念。我當時在論文中指出的 ,技術典範的移轉,從來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不是一個組織內的理性思考過程可 以完成的。新典範的建立,多數都來自於組織外界革命性創新的力量。不同的典範之 間,不僅充滿矛盾,甚至是無法比較的。 相反的,如果我們放下在個人電腦典範中所學到的一切經驗與知識,然後從根本使用 者的角度去思考:在mobile internet 的世代裡,人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媒體載具來 使用各種數位媒體?我們就更容易對iPad 的發展有更清楚的輪廓。 答案很明顯,如果Apple 希望發展出一個新的主流媒體載具: 它必須能容納書本雜誌之類的傳統媒體形式,也必須與internet 媒體緊密相接。 它必須夠簡單到沒有任何電腦與資訊科技知識的消費者也可以使用,它要跟翻閱書本 ,操作電視遙控器是屬於同等級的直覺。 它必須能夠迅速的在使用者之間僅透過口頭傳播與簡單的示範,就可以傳遞與累積使 用經驗,而不是要透過專業的教育訓練及養成。 它必須能夠簡潔而且輕薄到可以在任何場合使用,包括床上,餐桌旁,公車上,汽車 後座,咖啡廳,公園裡面,泳池畔,會議室...唯有如此,它才能真正與生活中的各 種作息活動融合。 從上述這些標準來看, 我們會發現Apple 所有與iPad 有關的技術創新,都是在朝向 上述的方向在努力,而不是朝向設計一台更好的個人電腦在努力。 舉例來說,既然iPad 本身就是希望成為媒體載具的新標竿的話,當然就沒有任何道 理需要把iPad裡面的媒體內容再去傳給外接USB儲存媒體或者印表機(紙張)這類的 舊型載具。個人電腦之所以需要有印表功能,就是因為個人電腦本身不是好的媒體載 具,因此仍然需要與紙張來搭配。又例如說,Apple 花重金開跟協力廠商開發新的處 理器,新的電池,採用昂貴的面板,卻大膽捨棄多工,捨棄鏡頭,都在在說明這不是 一台個人電腦。 由媒體的角度來思考,我們也可以理解ipad為何可以獲得爆發性的成功。因為,當媒 體開始數位化十五年之後的今天,一般的人們在等待這樣一種在方便性上接近傳統媒 體載具(如紙張與電視),而且還可以與Internet等數位媒體緊密結合的新載具,其 實已經等待很久。簡單的說,這樣的需求早已經存在許久。只是多數的廠商依舊採用 個人電腦的觀點來思考平板電腦,而不是由媒體載具的觀點來思考,因此也錯失了領 先的機會。 無論你我是否願意跟隨新的典範,80天 300 萬台的驚人數字,顯示新的典範已經建立 。所以,現今的問題,已經不在是個人電腦與iPad相比較的問題,也不是iPad 能不能 成功的問題。對硬體廠商而言,真正的挑戰已經變成:如果要跟隨新典範,組織要花 多久的時間才可以由新的典範來設計新產品?當年我的研究發現:就如同多數人無法 預期新典範的誕生,多數的人也會低估組織在進行技術典範移轉上面的難度。我想, 歷史應該還是會繼續在重演... 在另一方面,對於軟體及資訊服務廠商,甚至是傳統媒體的經營者而言,新的機會與 挑戰才剛展開:在 iPad 以及它後續的跟隨者這類型的新媒體載具上,到底可以發展 出哪些類型的媒體應用與服務,就成為關心媒體產業發展的人,從今天起必須開始認 真思考的議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76.243

06/29 17:03, , 1F
IPAD軟體自由性有比PC強?
06/29 17:03, 1F

06/29 17:16, , 2F
ipad只是玩具
06/29 17:16, 2F

06/29 17:46, , 3F
它的目標是成為像電視機那樣的東西 而不是取代PC
06/29 17:46, 3F

06/29 18:23, , 4F
一樓沒抓到本篇重點
06/29 18:23, 4F

06/29 19:32, , 5F
光app能夠通用,還不能他用,這點就打趴所有平版了
06/29 19:32, 5F

06/29 20:16, , 6F
iPad從一開始的定位就完全不是電腦...一樓沒抓到重點
06/29 20:16, 6F

06/29 21:38, , 7F
有人沒看完文章喔:)
06/29 21:38, 7F

06/29 21:52, , 8F
但我認為加入前置鏡頭應該是遲早的事情
06/29 21:52, 8F

06/29 21:52, , 9F
多工也已經在新的OS中實現 不能多視窗會比較精準點
06/29 21:52, 9F

06/29 21:55, , 10F
而且在CPU更強之後 如同cover flow般的多視窗切換
06/29 21:55, 10F

06/29 21:56, , 11F
我覺得也是有實現的可能 並可以讓iPad更方便
06/29 21:56, 11F

06/30 10:35, , 12F
再來就是核融合電池了
06/30 10:35, 12F

06/30 13:26, , 13F
加上3D立體雷射顯像系統
06/30 13:26, 13F

06/30 20:39, , 14F
接下來就是GN能源了 GN-IPAD
06/30 20:39, 14F
文章代碼(AID): #1CAQzA-H (iPod)
文章代碼(AID): #1CAQzA-H (i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