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請問硬碟科技的現況
第一次來到貴板,拜 <(_ _)>
身為一個終端使用者
我所知道的一直都是 Format 指令
它可以幫我格式化一整個硬碟,把資料清空
但其實硬碟內並不是空的
它另有一塊地方放資料是 Format 洗不掉的
原來還有個 Low Level Format
它是更底層格式化一個硬碟
它認定為壞軌的空間就不會供上層使用
所以如果硬碟有損壞了,跑個 Low Level Format
然後再跑 Format 時,整體空間會變小,也不會顯示有壞軌!
不過我倒是有一個疑問:
我們是不是重覆使用常用的位置呢?
比如一個十單位大的硬碟
當我使用七成時,是 1~7 單位的資料灌滿
然後我刪除三單位資料,剩下 4,5,6,7 四個單位還有資料好了
再次寫入兩單位,會是 1,2,4,5,6,7 這些單位有資料
或者是 4,5,6,7,8,9 這些有資料
為什麼我這樣計較呢?
因為我懷疑,不斷重覆使用前端,那後端都根本沒用到啊
前端不會磨損太多嗎?
不過昨天我看了篇文章提及
硬碟不是接觸式的使用,也沒所謂的磨損
主要的損耗還是在磁頭
當真如此,那看來我是白擔心了
但如果我擔心的有意義的話,又不禁會想
好好寫個 BIOS,應該可以平均的使用所有物理儲存單位吧!
另一個問題是資料刪除及還原
以前我們知道,檔案在刪除時並沒有完全刪除,而是把檔名第一個BYTE註記一下
只要還原這個註記就可以 undelete 了
但是 FORMAT 應該就是真的把整個檔案空間都刪除了啊
為什麼美國在銷毀硬碟的標準程序要把硬碟寫滿1又寫滿0,來回個好幾次呢?
難道在已蓋寫的新資料下,舊資料還有物理性的殘磁?
所以不是數位世界能看到的資料殘存,而是物理性的資料殘存?
以上,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51.197.63
→
12/31 18:10, , 1F
12/31 18:10, 1F
→
12/31 18:11, , 2F
12/31 18:11, 2F
→
12/31 18:12, , 3F
12/31 18:12, 3F
→
12/31 18:15, , 4F
12/31 18:15, 4F
→
12/31 18:18, , 5F
12/31 18:18, 5F
> 基本上一個普通人是沒辦法直接和新型病毒對抗
那是軟體面的問題吧..我並沒說病毒造成我什麼困擾..
看來多寫這段容易失焦..
把它修文改掉好了;我這篇問的可是很偏硬體,物理性的問題
因為早就看過那篇所謂'硬碟沒所謂的磨損'
所以有這樣的答案並不意外
但是最近在看到 SSD 時想到,這樣的技術不見得永遠用不到
只要儲存媒體技術有什麼變化,很可能這些想法會復活
舉例來說,只能寫入一次的 DVD 是不能刪除資料重寫的
但經過軟體包裝,它能做到刪除,覆寫
事實上就是這種觀念
如果 4G 裏我用掉 2G,想刪除1G,又再寫入1G
那麼我總共是寫入了3G,3G內有1G必需註記刪除(所以沒真的刪掉,而是可查詢歷史記錄)
這種註記只要在資料結構上努力就可以了
而 3G 還是比 4G 小,沒必要為了這麼小的動作就用上兩張 DVD
SSD 的壽命短多了,也許平均寫入的技術要拿出來用了
→
12/31 18:20, , 6F
12/31 18:20, 6F
→
12/31 18:22, , 7F
12/31 18:22, 7F
→
12/31 18:25, , 8F
12/31 18:25, 8F
我不是在害怕有人讀出我的東西,那我用鐵釘就可以解決
我是在奇怪它底下的物理原理..或者資料結構
如果說 format 沒刪除資料,只是把磁區註記刪除,
那也是個容易理解的答案了
不過我猜這就是 quick format,
它之所以快也是這個原因
真正的 format 應該不是註記刪除而已
→
12/31 22:55, , 9F
12/31 22:55, 9F
→
12/31 22:55, , 10F
12/31 22:55, 10F
→
12/31 22:56, , 11F
12/31 22:56, 11F
→
12/31 22:57, , 12F
12/31 22:57, 12F
→
12/31 22:57, , 13F
12/31 22:57, 13F
→
12/31 22:58, , 14F
12/31 22:58, 14F
→
12/31 22:59, , 15F
12/31 22:59, 15F
→
12/31 23:00, , 16F
12/31 23:00, 16F
→
12/31 23:00, , 17F
12/31 23:00, 17F
→
12/31 23:00, , 18F
12/31 23:00, 18F
→
12/31 23:01, , 19F
12/31 23:01, 19F
→
12/31 23:02, , 20F
12/31 23:02, 20F
→
12/31 23:04, , 21F
12/31 23:04, 21F
> SSD的話有wear levelling
謝謝,我的確需要關鍵字
http://esslab.tw/wiki/index.php/The_design_and_implementation_of_a_wear-levelin
http://tinyurl.com/mxs2uj
找到了
> low format 是把磁盤全部寫0
http://lvchen.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13.html
> 其實 format 這個指令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嚇一跳吧),
> 不過呢這個 format 的版本必須要是 Windows ME 或之前的 DOS 版本
看來我並沒有誤解,Format 本來就是完全清除
而且呢,是數位世界的清除
本身我是學過網路協定(沒很精通)
我知道所謂的 0 或 1 有數位意義和物理意義的差別
舉例來說,如果訊號同時代表時脈,連續1很好識別,但是連續0錯不好識別
想像一下 111111111 <= 請告訴我左邊有幾個1,其實你可以數
000000000 <= 其實你也能數出來左邊有幾個 0
但是 <= 如果0是'完全沒訊號',那麼你告訴我,左邊有幾個0呢?
所以有些協定有要求,比如連續五個0要混入一個1,以方便計算時脈
這裏混入的1在解碼時會把它消除;所以數位世界看到的仍然是五個連續 0
但物理實體事實上儲存了五個0,一個1
我一直以為 low level format 在幹這種事
在硬碟上刻劃出實際的物理邊界,也就是 0 與 1 混合
但是數位解碼後把它當連續 0 來看
如果以這個理解, low level format 比 fomat 且全填入 0洗得更乾淨
而這仍然是數位的看法
基本上 物理/數位 我這樣只簡單分成兩層
但網路 ISO/OSI 可以分七層
我是想知道更低階能看到什麼
> format給3個連結 http://0rz.tw/smXFz hfrZ8 6exDg
這裏好像有答案,感謝有心人摸清我的問題(我表達能力算差的)
>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ta_recovery#Recovering_overwritten_data
>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看來真的是在磁片上,精密的搜尋磁粉變化
真的可以讀到歷史?!! (英文不好,苦K中)
但這樣問題還是很奇怪
為什麼我硬碟還是有完整的空間可以讀資料
如果我買 100G,塞滿再刪除它,然後再塞滿 100G
今天你跟我說你可以讀出歷史上存在的 100G,而我自己可以讀到現存的 100G
那意思就是我的硬碟能有效儲存 200G才對!
如果刪寫七次你還讀得出每一次
那應該說我的硬碟有能力儲存 700G
當然,這樣的設備可能很昂貴
所以我可以理解我擁有物理儲存能力 700G 的硬碟
但實際上我只能用自己便宜的磁頭讀出 100G ; 這並不扺觸
但我的問題是:這些歷史能保存得很完整?不會互相蓋寫破壞?
要知道 RAW DATA 是很難判讀的東西,尤其這世界到處充滿壓縮演算法
如果是未壓縮資料,前面破壞後面還是可以讀出來
被讀到機密的人只要一部份也是跳腳,我懂~
但如果是壓縮資料,前面破壞只給你後面,那等同資料全都破壞了
任何其有前後相依性的資料都有這種特性
而即使沒有壓縮,硬碟的資料結構本身就是有強烈前後相依性
那麼,只要我把新資料蓋上就破壞舊資料,破壞得很嚴重了
即使讀得到破碎的歷史又如何呢?
還是說那種讀取技術能參考半衰期
很精密的從一堆歷史磁粉變化,挑出我要的資料呢?
→
12/31 23:43, , 22F
12/31 23:43, 22F
→
01/01 00:40, , 23F
01/01 00:40, 23F
→
01/01 00:44, , 24F
01/01 00:44, 24F
推
01/01 00:47, , 25F
01/01 00:47, 25F
→
01/01 01:13, , 26F
01/01 01:13, 26F
→
01/01 01:22, , 27F
01/01 01:22, 27F
→
01/01 01:23, , 28F
01/01 01:23, 28F
果然和我猜想的差不多,簡直像在海床沈積找貝殼..
摘錄數學部份
Analog signal: +11.1 -8.9 +9.1 -11.1 +10.9 -9.1 <= 精讀最後一次訊號
Ideal Digital signa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Difference: +1.1 +1.1 -0.9 -1.1 +0.9 +0.9
Previous signal: +11 +11 -9 -11 +9 +9 <= 與理想值相減,
猜測上次訊號
這可以重做一次
Ideal Digital signa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Difference: +1 +1 +1 -1 -1 -1
Previous signal: +10 +10 -10 -10 +10 +10 <= 猜測上上次訊號
換言之,這是以實際上的類比世界能儲存豐富資訊的原理
去還原出資料來;在數位世界裏的確找不到資料了
如果要我形容,這就好像寫小抄在桌上,寫完擦掉還認得出痕跡
寫了擦,又寫,又擦... 還要跟我說認得出每一次的痕跡
這......我只能說想太多
哪有那麼神..
理想數位訊號就不一定是 +10.0 & -10.0 了
因為我是使用數位儲存,只要能分辨訊號即可
所以我不會盡力於維持這麼完美的磁頭及寫入
還有,timing 的邊界也未必是重疊的
多次寫入後,那堆磁殘渣一定是亂七八糟啊..
想得太美好 *_*
※ 編輯: HuangJC 來自: 112.104.69.193 (01/01 01:36)
Storage_Zone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