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能夠手動發送並接收+自動接收

看板Programming作者 (沒有存在感的人)時間7年前 (2017/05/14 04:42), 7年前編輯推噓2(2017)
留言19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因為這個問題感覺跟C/C++有點遠,就來這問了。 我對Windows API很不熟,希望大大不要介意。 目前在Windows(裝置A)寫一個API,要跟另一個裝置B以UART(COM)溝通。 溝通的模式分兩種: 1. A發送然後接收B的應答(兩秒內沒回答算timeout) 2. A自動接收B的訊息(只需接收不需回應,也不需很快接收,2-3sec內即可)。 模式1中,A發送到B應答期間B不會送出除了A要求以外的訊息。 目前想的是用主process做1(這部份已經完成),然後另開一個thread做2的部份。 只是因為這兩個模式共用同一個COM port,所以不太曉得2的thread怎麼做 有以下想法: - 用無限迴圈,2的thread每秒當共用變數a=1時接收一次data (readFile) a=0時就純粹Sleep(1000)。 當要切到模式1,就把a切到0,做完就切回去1。 不過這個方法需要在切換時先確定COM port是不是在使用中....(不知如何做) - 用無限迴圈但是用WaitCommEvent等待buffer有東西進來。 可是這樣切到模式1的話一樣要強制WaitCommEvent返回 模式1結束要重新啟動.... 我不知道哪種方法比較好,不知道有無強者可指教,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0.41.46.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ogramming/M.1494708134.A.188.html

05/14 15:51, , 1F
給封包編號會有用嗎?
05/14 15:51, 1F
每個封包的header都有編號,結尾還有CRC。 ※ 編輯: wtchen (90.41.46.16), 05/14/2017 21:56:37

05/15 14:34, , 2F
可不可以讓A再開一個thread負責接收封包
05/15 14:34, 2F

05/15 14:34, , 3F
,然後用編號來決定提供給誰?
05/15 14:34, 3F

05/15 14:34, , 4F
例如開頭是0的給第一個thread,開頭是1
05/15 14:34, 4F

05/15 14:34, , 5F
的給第二個之類的
05/15 14:34, 5F

05/15 14:35, , 6F
或是封包裡多個tag描述訊息的種類也可以
05/15 14:35, 6F

05/15 14:35, , 7F
05/15 14:35, 7F

05/15 14:39, , 8F
如果編號的規則不能改的話可以加tag?
05/15 14:39, 8F

05/15 14:46, , 9F
而且我不太懂,你現在這樣子應該沒有辦法
05/15 14:46, 9F

05/15 14:46, , 10F
知道B給的到底是哪一種訊息啊
05/15 14:46, 10F

05/15 14:46, , 11F
除非A都沒有發送過請求
05/15 14:46, 11F
我本來是想說一個thread專門接收臨時訊息,一個process做一發一收 不過後來想想好像會有問題。 現在改成開thread專門做接收,主process應要求做傳送 被overlapped搞了好久,乾脆不用。 不過兩個thread要用同一個port,是要用mutex還是critical section? (Linux好像沒分這種) ※ 編輯: wtchen (37.71.100.70), 05/16/2017 02:28:07

05/16 13:30, , 12F
統一一個執行緒做收也做發,準備兩
05/16 13:30, 12F

05/16 13:30, , 13F
個緩衝(一個做收一個做發)作為對其
05/16 13:30, 13F

05/16 13:30, , 14F
他執行緒的交換資料用,mutex亦用
05/16 13:30, 14F

05/16 13:30, , 15F
於此緩衝存取管理,其他任何的執行
05/16 13:30, 15F

05/16 13:31, , 16F
緒想收發,對此緩衝存取即可。至於
05/16 13:31, 16F

05/16 13:31, , 17F
該是歸屬那個執行緒的資料,上面c大
05/16 13:31, 17F

05/16 13:31, , 18F
說的很清楚了。
05/16 13:31, 18F

05/20 04:10, , 19F
感謝
05/20 04:10, 19F
文章代碼(AID): #1P5s-c68 (Programming)
文章代碼(AID): #1P5s-c68 (Program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