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 UniBody MacBook Pro 光碟機換硬碟機 + …

看板MAC (蘋果Mac)作者 (Anti M$)時間16年前 (2009/04/11 13:28), 編輯推噓6(607)
留言13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篇文章是把 MacBook UniBody 系列的光碟機換成硬碟機的教學 順便做 Triple Boot ( Mac OS X + Windows + Linux ) 的紀錄(中文紀錄 囧mm) 首先一切都發生在 OIKOS http://www.oikos.com.tw/v4/viewtopic.php?id=50401&p=1 因為新款的 UniBody 拆換任何零件的方式相當簡單 參考 ifixit http://www.ifixit.com/Guide/First-Look/MacBook-Pro-15-Inch-Unibody/590/1 全部一共只要動用到 8 (外殼) + 1 (固定硬碟那顆) + 3 (光碟機) = 12 顆螺絲 就可以做到拆換光碟機的目的 比起舊版的 MacBook Pro 設計 真的是 More beautiful internally than externally~ 除了主架構不同之外 接頭的規格也有改 UniBody 光碟機採用 Slim-type SATA 可以參考 OIKOS 那篇討論串 因此就是找 Slim-type SATA to SATA 的轉接線 所以改的方法也簡單許多 一共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如同那篇討論串 買轉接"線" 轉接線的缺點是你要去固定硬碟很麻煩 OIKOS 那篇提到的連結 國外有人把整顆硬碟用電工膠布貼起來 其實也算威了= = 不過還是很不妥 另一種是國外有賣轉接"盒" MCE 的 OptiBay 不過要價不便宜 大概是另一顆 2.5" 硬碟的價錢 = =" 而且在國外小弟沒信用卡買 QQ 所以就在 Google, Yahoo, Ruten 找了找 發現 IBM 也有類似的設計(官方的設計) 可抽換式的模組 其中 Lenovo T400, R400 的光碟機也是用 Slim-type SATA 所以可以買 T400 的光碟機轉硬碟盒 原廠的售價接近 2000 台製的 900多 我是買台製的 因為轉接盒大小跟 MacBook Pro 不合 要裁切掉一點 = =" 總之 裁完之後就可以放進去了 (小弟相機在充電 改天在附圖 QQ 圖來了XD 這是裝進去後的成品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neoesque/MacBookPro#5324166587080982242 偷偷打開蓋頭 >///<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neoesque/MacBookPro#5324166591666544802 加上那張白紙是怕金屬碰到鋁殼 @@" 我還在周圍塞了一些泡綿 防碰撞 大致上 UniBody MacBook (Pro) 是很好拆的 也不用怕沒保固 (ㄜ... 拆光碟機會失去保固嗎 其實我也不知道xd 大致上裝進去後就可以讀到硬碟了 像這樣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neoesque/MacBookPro#5323281771853398498 接下來就是如何 Triple Boot 拉 (其實應該可以擴充到 Multi Boot 所以現在我有兩顆硬碟 一顆 WD 的在電池旁邊可以很容易拆換的位置 只裝 Mac OS X 另一顆是 Hitachi 在原本光碟機那裡 打算裝上 Linux & Windows 其實這兩天一直在反覆試 強制關機好多次 = =" 差點以為 MBP 會被我玩壞 幸好在他壞掉之前就被我用成功了 XD 我參考以下文件 最重要的始祖 http://wiki.onmac.net/index.php/Triple_Boot_via_BootCamp#Software 這篇說了有關很多 BootCamp 的特性跟如何切割和 Boot 我一開始沒細讀這篇 到最後不行才仔細看 才發現有很多觀念上搞錯 後來根據這篇的原理就搞定了 Gentoo Linux on Unibody MacBook Pro http://www.spicious.com/blog/2008/11/gentoo-on-the-macbook-pro/ 這篇我是參考他的 kernel config XD 另外這篇也不錯 Gentoo 的 MacBook Pro wiki http://en.gentoo-wiki.com/wiki/Apple_Macbook_Pro 還有 Ubuntu 那邊也很多文獻(關於 Driver 可以把 Ubuntu 跟 Gentoo 合看會更好 因為我習慣使用 Gentoo 所以資源都是參考 Gentoo 那邊的 @@> 每個人可以斟酌喜好 反正都大同小異 所以先說幾個重點八 ※ BootCamp 要 Boot Windows 習慣只 Boot 最後一個磁區 這也是為甚麼 Bootcamp 切割 Windows 磁區會切在最後面的原因 ※ Linux 目前最好用 BIOS 方式去 Boot 因為 nvidia driver 需要 BIOS 功能 ※ GPT 跟 MBR 的紀錄各自獨立正確來說 切割用 EFI 的工具切割磁區, 而設定磁區 type(Swap, Linux), bootable flag 那一些就用 MBR 的工具設定是可以的 ※ 因為 MBR 的限制, 所以最多只能有 4 個 primary 分割區, 但是潛在性的 GPT 會機車的吃掉第一個 200MB 磁區 (用 Mac 的 Disk Util 看不到) XD 所以假設妳只有一顆硬碟能裝 那沒得選擇 只能採用這種割法 (GPT Table - 隱藏的) | Mac OS X 的 HFS+ | Linux 只能一塊 | Windows Linux 只能一塊 表示 /boot 跟 swap 都不能獨立 但是有解法 swap 可以改成 swap file 來啟用 (boot 個人習慣獨立 不過在此無解= =" 因為我是兩顆硬碟 Mac OS X 在另外一顆(WD) 所以 Hitachi 可以用磁碟分割切成下圖 (隱藏的 GPT) | Linux Swap | Linux Root | Windows 可以參考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neoesque/MacBookPro#5323281771156230258 利用 Disk Utility 切割 一個 2G 的 名稱 swap 格式先選 HFS+ (就是 Mac OS 擴充. 在一個 n-G 的 名稱 root 也是 HFS+ 最後一個 n-G 的名稱 Windows 選 FAT32 到此 磁碟準備工作就完了 ˇˇ ※ GPT 很詭異 每個主磁區後面一定會跟著 128 MB 的 空間不能利用 = =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neoesque/MacBookPro#5323281775996403682 不過不理他 浪費就浪費八 反正硬碟很大 =__=" 總結: 1. 不要用 Boot Camp 切, 請利用 Disk Utility (當然 Linux 的 parted 也 ok ) 2. Windows 請擺最後一個磁區 3. 包含隱藏的 GPT 請不要割超過四個謝謝ˇˇ" (當然要用純 GPT 啟動就不受限了 接下來就是講一些安裝相關的東西 因為原本就有 Mac OS X 所以先安裝 Windows 把光碟放進去之後 重開機按住 C 就會進去 Windows 安裝畫面了 裝完之後 重開機 按住 option 應該可以看到 一個 Mac OS X 另一個 Windows 的硬碟 (Windows 很好安撫) 接下來是 Linux 角色介紹 /dev/sdb1 -> Hitachi GPT /dev/sdb2 -> Hitachi swap (未來 Linux swap )要用的目前還在 HFS+ /dev/sdb3 -> Hitachi root (未來是 Linux 根目錄 /) 目前還在 HFS+ /dev/sdb4 -> Hitachi Windows 目前就是 Fat32 或 NTFS (端看妳的安裝 我是用 Gentoo 的 Live CD 為例 不過用 Ubuntu 也可以 反正工具都一樣 用 Ubuntu 會比較新 = =" 首先利用 fdisk 更改磁區 type (fdisk)n (n for 改變磁區 type 可以用 m 查詢 (fdisk)2 (先改 第二個 (fdisk)82 (82 是 swap 的代號 再來 (fdisk)n (fdisk)3 (fdisk)83 (83 表示是 Linux 最後記得寫入 並離開 (fdisk)w (會有一些寫入的東西... (fdisk)q 這樣就好了 這是利用只認識 MBR 的 fdisk 去做分割 我之前用認識 GPT 的 parted 去修改都會錯 不知道未啥 = = 反正教學說 GPT 跟 MBR 互不影響 不要碰到 MBR 規則就好 我就用這樣去改 結果成功了- - 接下來就是 mkswap /dev/sdb2 swapon /dev/sdb2 mkreiserfs /dev/sdb3 (或者妳喜歡 ext3 就用 mke2fs -j /dev/sdb3 也可以 這樣所有的檔案系統就全部都準備完了 接下來的安裝程序都跟正常的 Linux 一樣 除了..... GRUB!!! (我是用 Grub 不過用 lilo 應該也一樣 - -" GRUB 的安裝 請把他裝在磁區上不要裝在整個硬碟 簡單來說 就是三部曲的第二部曲 grub > root (hd1,2) (請依照你的磁碟適當的修改數值 grub > setup (hd1,2) 請不要裝在 setup (hd1) 這樣 (其實可以修拉= = grub > quit 這樣子會把 grub 裝在 這個磁區的頭 512 bytes 接下來有兩種方式可以走 1. 利用 Grub boot Windows 2. 利用 Windows boot Linux 走第一條路要再進去 fdisk 把 bootable flag 設定在 Linux 那個磁區 就是 /dev/sdb3 要是 bootable 的 然後把 Windows 磁區的 bootable 取消 不然重開機就會出現 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 = =" (Boot camp 超笨的 真的 不過走這條路會遇到鳥事情 之後如果妳回到 Mac 利用啟動磁區 選擇 Windows 開機 他會真的開 Windows 因為他又把 bootable 設定回去 Windows 那個磁區 Linux 的那個 flag 就被他消掉了 = = (實驗兩次才發現 Boot camp 好詐 XD 所以不建議走第一條 那改走第二條八 第二條要做的是利用 Windows 的 NTLD 引導 Grub 所以我們需要 MBR 資訊 還記得剛剛 GRUB 裝在哪裡嘛 /dev/sdb3, 而 MBR 的資訊在磁區的前 512Byte 可以參考 http://registerboy.pixnet.net/blog/post/9286117 所以請打 dd if=/dev/sdb3 of=/mbr bs=512 count=1 把 sdb3 的 mbr 取出來 然後請利用隨身碟帶出來 到時候要拿過去 Windows 那邊用的 (除非可以直接寫入 Windows 磁區 我用 Gentoo 不能寫入 ntfs QQ 所以用隨身碟帶出 /mbr 那個檔案 接下來參考 http://www.tprthai.net/bootmgr.htm 在 C:\boot.ini 多最後一行 C:\mbr="Linux" (假設妳把 mbr 這個檔案丟在 C:\ 下 存檔 在重開機 科科 大功告成 最後總結: 基本上因為 Linux 用 Windows Boot 所以開機按住 Option 只會出現兩顆硬碟的圖案 一個是 Mac OS X 一個是 Windows 妳點 Windows 之後才會出現另一個開機選單 有兩個 第一個是 Windows 第二個是 Linux 圖示如下 按住 Option 按下 Windiws 那顆硬碟的選單 -------Mac OS X -> Boot Mac | |------Windows ------- Windows -> Boot Windows |------ Linux -> Boot Linux ~~~~ 以上 ~~~~ EFI + GPT 真是要死了 try and error 超多次的 QQ 歐對了 利用 rEFIt 好像不如利用 Boot Camp 開機選單好 = =" 所以我後來還是回歸 Boot Camp 的方式 版友應該也可以用 rEFIt 來當開機選單 (不知道可不可以直接抓到 Linux @@" ~~~~ 題外話: 光碟機換硬碟機是因為光碟機一年大概用不到 10 次 = = 而且現在連安裝 OS 都不需要光碟了 = = Mac OS X 可以利用 Disk Utility 的回復功能 把安裝光碟稿到隨身碟 Windows, Linux 可以利用量產程式(請查 Storage 版)把他放在隨身碟 Linux 也可以利用 Unetbootin 製作安裝程式在隨身碟上 http://unetbootin.sourceforge.net/ 所以才會想說乾脆把光碟機換出來 (在買一個光碟機外接盒就好了 或者還有 Mac 桌機也可以用 分享 CD/DVD 分享出去只是速度好像不如意 = =.... 最後到底這樣有沒有破壞保固阿 = =" 有認識的可以問一下嗎 XD ~~~~ 題外話2: Mac 似乎也吃 Linux Swap 看圖會發現 swap 磁區被吃了一半 = =" 如果這樣當然不錯 畢竟把 swap 分到另一顆硬碟上 只是不知真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39.208

04/11 13:53, , 1F
這篇nice
04/11 13:53, 1F

04/11 13:53, , 2F
送修在換回去就好了吧 不然被看到應該是沒保固吧 另外可以
04/11 13:53, 2F

04/11 13:53, , 3F
用RAID0 OR 1嗎?
04/11 13:53, 3F

04/11 13:53, , 4F
rEFIt可以抓到linux,我的triple boot就是這樣做的
04/11 13:53, 4F

04/11 20:51, , 5F
感謝分享!! ^o^ 之後也想買 MacBook Pro 然後換掉光碟機XD
04/11 20:51, 5F

04/12 00:51, , 6F
好眼饞,因為手上不是 unibody 的 MBP
04/12 00:51, 6F

04/12 02:05, , 7F
我也想試試 把系統碟換成30G的SSD !!
04/12 02:05, 7F

04/12 09:30, , 8F
拿掉光碟機,是否無法看dvd了呢?(即便用外接的)
04/12 09:30, 8F

04/12 15:08, , 9F
拿掉光碟機跟看dvd沒關吧 外接是算另一台dvdplayer
04/12 15:08, 9F
※ 編輯: neoesque 來自: 140.116.39.208 (04/13 21:28)

04/13 21:28, , 10F
RAID 怎麼用 我沒在 Mac 上用過 @@" 另外 rEFIt 我想到
04/13 21:28, 10F

04/13 21:28, , 11F
為甚麼我不用了 因為他抓不到另一顆硬碟的 Linux 我猜是
04/13 21:28, 11F

04/13 21:29, , 12F
因為 Mac 跟 Linux 不同磁區 @@"
04/13 21:29, 12F

04/13 21:29, , 13F
錯了 是硬碟才對 = =
04/13 21:29, 13F
文章代碼(AID): #19u2g61y (MAC)
文章代碼(AID): #19u2g61y (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