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 本子V家訪

看板Headphone (耳機)作者 (s h p)時間1天前 (2025/03/31 00:00), 1天前編輯推噓17(1817)
留言26則, 20人參與, 1天前最新討論串1/1
## 前情提要 最近,有幸拜訪台中三幻神-V大,前往欣賞耳機系統。既然聽了,就應該要有所回饋,感 謝V大招待,尤其是還吃到很不錯的海南雞飯。 對於家訪受到招待後的回饋,其實誠如七大在Re: [家訪] 七公氪二訪 動圈之王:大烏SG 提到的:「通常來家訪的都會說好話,這很人情。」本來也想著採取這樣的形式,簡單的 做回應。不過,人生總是有各種意外,例如:遇到G8人說:「我認為別人開系統給人聽又 請別人喝奶,參與的人本來就要做一些回饋,順便把這些東西分享給其他人,讓整個環境 越來越好 攻略能永續發展,只是現在的人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並且,這種回饋大概不 是甚麼客套形式下的東西。雖然覺得被PUA了,但確實是正論,都去聽了別人花費勞力、 時間、成本堆出來的系統了,給一些千篇一律的客套對於雙方異議都不大。因此,還是認 真吐了一些東西出來,還是得做一些有意義的回饋。這個回饋的意義不是要挑毛病,而是 比較有條理的表達,物主的系統帶給我的聽覺現象,以及對於這個現象背後的一些分析性 質的思考。 在聆聽別人的系統時,為了快速抓住一些他人系統的基本面向,所以會有一些常聽的聆聽 曲目,以及這些聆聽曲目要聽的東西是甚麼。這會是描述他人系統給我感受的關鍵。對於 客觀的系統表現(系統發出的聲音表現),會因為每個人的認知系統,而產生不同的現象。 詳細來說,縱使每一位聆聽相同系統者接受到相同音樂資訊,但人總是會因為自己生長的 環境、脈絡與文化背景選擇關注自己在意那部分的音樂資訊。換言之,對於不同人而言, 同樣的音樂訊息大腦會有不同的解讀,某些部分會是個人認知不可穿透,並且每個人認知 不可穿透的部分不太一樣。為了盡量克服這種認知上的問題,盡量詳細的描述,客觀現象 對應的主觀感受(包含:使用的器材、聆聽樂曲、特別注意地方時間點、感受)來讓其他人 可以進入到我討論的脈絡之中。避免你的中性是我的乾冷,你的微暖是我的中性這種溝通 失敗問題。 以下文章的安排,將會是當天在系統上聆聽的曲目、錄音,以及在這些錄音片段之中,我 特別會留意的欣賞重點。接著說明當天在不同人系統上,這些曲目的聆聽現象,最後,是 個人的分析。在個人分析部分,是我過去聆聽不同系統的一些觀察,沒有經過很嚴謹的統 計或是推論,如果沒有興趣可以當成廢話跳過即可。 ## 測試曲目以及聆聽的核心 在這個部分,為了不只是「這張唱片、錄音」在這個系統跟那個系統的差異這種留在比較 表層的討論,將會以樂器以及音樂類型為區分重點,比較不同錄音在剛特定樂器、音樂類 型相對表現,來觀察這個相對關係在不同系統上的變化。 ### 鋼琴音色變化 在鋼琴的聆聽面向上,我特別在意的部分是鋼琴家透過技巧的操作產生的音色變化是否有 被反應出來? 所謂的音色變化,可以分為透過按鍵技巧(輕重變化等等)來產生的不同音色,以及踏板的 運用來來使得按鍵產生的音色延續、變化等等。 對此,必須對於鋼琴踏板運用會產生不同音色變化這件事情,做更詳細的說明。鋼琴有分 為直立鋼琴與平台鋼琴,對於踏板功能會產生一些不同差異,這邊專以平台鋼琴做為說明 對象。一般而言,右邊踏板俗稱延音踏板,透過踩踏延音踏板,會讓鋼琴中的制音器停止 運作。鋼琴的琴弦因此產生共振,使得就算手離開琴鍵後,仍然會發出共鳴。中間踏板是 局部控制制音器,功能跟延音踏板類似,但是他只會使已經離開琴弦的制音器停止運作, 也就是按下去的那些琴鍵部分持續發音,所以被稱為持音踏板。左邊的踏板則是柔音踏板 ,他的功能是將鍵盤與打擊系統右移。原本在高音域時鋼琴琴垂一次是敲擊三根弦,並且 敲擊面是平常敲擊點,而因為較常敲擊會使得琴弦與未被敲擊部分相比更尖。當柔音踏板 踩下去後,因為整個鍵盤右移,在高音域只會敲擊到兩根弦,並且因為敲擊位置改變,使 得音色會不尖銳。正是因為整體音量變小、音色變柔化,所以被稱為柔音踏板。並且,這 些踏板的運用也並非線性關係,會因為踩踏力道不同產生不同效果。 因為按鍵力道、踏板運用產生的音色變化也就是前述提到的鋼琴音色變化。更直觀的感受 是,請參考下方A叔在Attack on Titan的演奏影片中從0:00到0:10可以觀察到演奏家雙 手離開琴鍵,但是鋼琴琴弦震動的聲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facMPu8Uk)
。 更複雜的按鍵音色的運用,例如:蕾非布(Yvonne Lefébure)在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的演 奏中,對於高頻音色的營造(https://youtu.be/ARJFsHAQZ60?si=S2WwtBHpMw15-k0w)
。 如果覺得老錄音性能不佳,可以參考chantal stigliani的演奏 (https://youtu.be/OY6WKR8w2g0?si=NND8GTF86I8GDxDf)
的杜卡斯拉莫主題變奏曲、間奏 曲和終曲中的終曲1:55~02:00中,鋼琴高音不同觸鍵產生的音色。 最近,還會聽Clara Danchin與Anna Jbanova演奏的Marguerite Canal的Sonate pour violon et piano 第一樂章(https://youtu.be/_Wn08B4S0YQ?si=5MisksNJ1xT2ThRY)
。 除了觸鍵音色以外,踏板音色的代表是Alain Jacquon的在克哈斯的Paysages: No. 1. Maritime演奏中(https://youtu.be/tj_G5ZrRGHM?si=xMzdRYDKgkMEklqN)
就大量使用了柔 音踏板,讓他在0:20秒的伴奏高音表現呈現的是當主音結束後,鋼琴高音琴弦共鳴轉向柔 美音色,這就是使用柔音踏板帶來的效果。 在聆聽一套系統,我會注意的是上述不同的鋼琴技巧,能否在系統之中表現得出來?如果 可以是以怎麼樣的方式呈現? 以目前的經驗來看,要表現出初步的延音踏板的運用難度不高,但是要更進一步發現延音 踏板運用後音色大不相同就較為困難。最少見的情況是將鋼琴高音域柔音踏板產生音色變 化的細節呈現一清二楚。因為對於系統的高頻而言,要做出亮麗、量感較多的高頻是相對 容易的,最簡單的方式例如:調EQ或是線材的搭配,但是這些調整都會帶來相應的代價, 進而可能喪失區變鋼琴細緻演奏的能力,而最厲害的高手是同時調出高頻華麗,並且也能 呈現這些鋼琴技巧帶來的不同音色。 ### 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成對比 第二個會在意的是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程音樂,在系統上的表現。 在此先解是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程的概念。音程就像是兩個音符之間的「距離」或「關係 」。當你聽到兩個音符一起響的時候,感覺起來可能是舒服、悅耳,也可能是有點緊張、 刺耳。這個感覺就是「和諧」和「不和諧」的區別。和諧音程」,就像兩個好朋友站在一起,彼此很搭。不和諧音程聽起來就比較「緊張」或「不安」 ,像是兩個音符在「吵架」。和諧音程像是「好聽的和聲」,讓人放鬆;不和諧音程像是 「有點衝突的聲音」,帶來緊張感。音樂家會用這兩種感覺來製造情緒,比如平靜時用和 諧,激動時用不和諧。 不和諧音程常發生在無調性音樂之中。這是因為調性音樂就像有個固定的「家」(主音) ,所有的音都圍繞它轉,聽起來有開始和結束的感覺,很多流行歌和古典音樂都是這樣。 無調性音樂則完全相反,它丟掉這個「家」,沒有主音,也沒有熟悉的旋律規則。因此, 在無調性音樂裡,不和諧音程特別常見,因為它們能幫忙打破傳統的穩定感。如果用太多 和諧音程,聽眾可能會不小心感覺到調性,所以作曲家愛用小二度、大七度這些刺耳的音 程,讓音樂保持緊張和不確定。舉例而言:pyka演奏Thierry De Mey的演奏中,就常常表 現出不和諧音程特有的技巧,呈現尖次的聽感。這種尖次的聽感應該要在系統之中被表現 出來,如果為了悅耳而修飾,在呈現此類音樂上就會有呈現不出作曲家與演奏家想要表現 的感受。 https://imgur.com/VHPCqMu
除了這張無伴奏小提琴外,另外一張會特別留意的同樣是pyka的演奏。 https://i.imgur.com/2G2nmBH.png
其中的樂曲是以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透過現代的作曲技巧進行一定程度的改 編。會特別留意其中第一軌Regenlied,是以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Op. 78為啟發 而產生的作曲。作曲家在曲調之中融入了不和諧音程的技巧,使得演奏表現上必須出現上 述提到的緊湊、嘶啞的感受。 這些不和諧音程音樂的聆聽另外一個重點是會特別留意對於系統音質的表現,因為不和諧 音程本身特性讓人不舒服下,要如何同時感受到聲音本身的質感,而不會顯得粗糙?(關 於音樂質感這件事情於下文會特別再做說明)特別是與上述Clara Danchin與Anna Jbanova 的作品對照比較,一個是否優美悅耳,另一個則是緊湊、刺激。 ### 中提琴音色、撥奏與打弓 第三會特別留意的面向是弦樂器某些技法的在系統上的表現力。以下述作品而言: https://i.imgur.com/ILS6Ll2.jpg
其中第一軌是Paganini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Op. 7改編成中提琴協奏曲,由Loan Cazal演 奏。 聆聽的核心包含: - 一開始0:00~30秒左右伴奏弦樂團,分別與撥弦與打弓的技巧演奏,一開始分別使用, 隨著演奏的進行混合使用。撥弦是指用手指撥動琴弦,而不是用弓拉奏,會產生短促、乾 淨,有彈性,比起拉奏少了延音。打弓則是指用弓的木頭敲擊或拉奏琴弦,音色上帶有敲 擊感,不像傳統拉奏那樣圓潤。在混合使用時,能否辨識出哪些是撥弦?哪些是打弓? - 在同樣的片段之中,中提琴以高音域開始演奏,因為中提琴本身琴身特性,縱使在高音 域時,琴音因為與琴身共鳴,與小提琴有清楚的區分。 其中,前者會特別檢視道系統在中低頻到低頻段音色區變與表現力;後者則是考量高頻段 是否會因為搭配、調整等原因使得中提琴在高音域過度往小提琴靠攏。 ### 管絃樂合奏表現 最後,管弦樂的合奏表現,這個部分非常難透過文字來表達,請先看下方兩個影片。 以同樣久石讓指揮的樂團演奏的風の伝説而言 2017年法國的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的表現 (https://youtu.be/FFtPHPBy0oc?si=HstZYRg6z5mCMHxb)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表現 (https://youtu.be/U0V5GdEGd-4?si=sYcJ5tIxxZ03Em88)
請特別留意不同聲部合奏時,聲部與聲部之間表現。 Lamoureux的表現上,聽得出會特別在意弦樂部與鼓聲之間的融合性,而非鼓聲、弦樂各 自俐落分明,這在前奏(0:00~00:30)表現就已經發現不同樂團的差異了。 可惜的是當天因為技術問題並非對比這組差異。不過,想要傳達的概念透過這組比較應該 可以適切傳達。 聆聽管弦樂合奏是對於系統高難度的考驗,因為不僅是需要控制力,在多樂器時,不敢說 每個樂器的分離度,但至少不同聲部要具備分離度。並且,每個聲部之間音色表現也都必 須出現,也就是說上述弦樂技巧在鋼琴協奏曲中,如果有使用鋼琴技巧,在管絃樂錄音之 中,也必須被表現出來。這時候,如果只是基於單一面向的調音,難免有些樂器音色強、 有些樂器的音色弱,這就會進一步影響到聲部合奏的表現力。 ## 宏觀面向:整體系統 在宏觀面向上要呈現的是整體系統的特質,所謂整體系統的特質是指從訊源來所有的選擇 與調整最後反映到耳機的表現,這些系統的特質不論在哪知耳機上都會成為影響耳機表現 的重要元素,除非在極端狀況下,否則這些系統性的元素,會影響耳機發揮。不過,當天 情況有些特殊的是,當天聆聽的兩支耳機Abyss AB1266 Phi TC與T+a Solitaire P在表現 上有不小的差異。而聆聽T+a Solitaire P時間較長,因此,以下在描述時,將以T+a Solitaire P的視角下去談。兩支耳機的差異,則會在下個部分再做說明。 以下的將以上述幾個面向分別來談我的感受, 跟當天聆聽順序有些差異。 此外,要感謝 當天V大將我帶去的音樂檔會進去資料庫內。因為V大是使用串流訊源,這個部分造成麻煩 了。 ### 鋼琴音色變化 在進入詳細說明前,我必須說當時用T+a Solitaire P這隻耳機在V大系統上聆聽鋼琴音色 的時,大概聽了30秒想法大概是:蛤???至於為甚麼會有這個反應呢? 對於V大系統上的大件與配件,我其實都不熟,僅僅知道上次911來家訪後 (https://www.pttweb.cc/bbs/Headphone/M.1726241456.A.AE8),陸續換了不少東西,總 價值下降,但是仍然是整套超過1000K以上的超級系統。在上述的認識下,我先聽了鋼琴 演奏中使用柔音踏板的表現,也就是Alain Jacquon的在克哈斯的作品。聽了大概30秒, 我又換了同一張錄音中的不同樂曲。因為聽起來是:樂譜上的每個音符都有,但是鋼琴柔 音踏板消失了??或者更進一步地說,鋼琴彈完之後,透過踏板產生的弦的共振消失了。 聽起來就像是鋼琴彈完之後,演奏家就放下踏板了。 在連續聽了幾次,發現沒有耳聾(X)之後,只好在換到另一個部分,鋼琴按鍵音色的部分 。這個部分的表現也是超出我的預期。以蕾非布的演奏為例,在不同的系統上,以我的經 驗來說,一開始高音剛琴按鍵表現差異能否準確表現出來的程度差異,換言之,在我聽過 的情況都是有差異性的。當天聽到的情況是琴鍵敲擊後就僅僅是發出高音,沒有因為敲擊 技法、踏板運用產生的差異性。 另外,在延音踏板的情況上也是如此,以Clara Danchin與Anna Jbanova演奏的 Marguerite Canal的Sonate pour violon et piano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_Wn08B4S0YQ?si=5MisksNJ1xT2ThRY)
來說,前面幾秒鋼琴家彈出聲音 後,在慢節奏下特別明顯讓透過延音踏板使用讓剛琴琴聲瀰漫開來,並且每一聲透過按鍵 以及踏板控制都有細緻的差異,但這些差異都消失了。 於是流下來的鋼琴琴聲聽起來就顯得無聊了。雖然,整體系統的控制力很好,質感極佳, 樂器的表現完全不會有躁感。不過,少了這些剛琴技法產生的音色表現後,就讓剛琴覺得 有些死板了。 ### 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成對比 其次,是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程音樂的對比。這個部分,在上述剛琴表現下,我就有了不 好的預感。 一聽之下,果然在這套系統上,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程音樂,聽起來一樣美、一樣滑順, 欠缺直觀緊張感。這項事甚麼呢?在看貞子恐怖片,結果電視裡裡面跑出來的是河北彩咖 。 這樣的聲音聽起來好不好聽呢?就像問河北彩伽好不好看一樣,好聽當然是好聽的,但是 我在看恐怖片啊! 在細聽之下,小提琴演奏中,在無調性音樂、不和諧音程中,會使用來製造嘶啞聲的技法 ,例如:顫音、刺音,都被吃掉了。於是貞子就變成了河北彩伽。此外,也讓弦樂高音域 的主音,本該尖刺,卻變得柔和。 ### 中提琴音色、撥奏與打弓 上述的兩個檢驗,都會去檢視系統高音域部分的表現力。當下的思考是,或許是為了某種 詮釋,放棄那個部分。於是轉聽中提琴協奏曲,並且特別留意撥奏與打弓的技巧。 先說預期之內的,中提琴高音域的表現。因為整體系統高音偏多偏量,於是蓋掉了中提琴 本身的箱音共振,變得像小提琴。 預料之外的是在中低音域的表現。一開始的撥奏與打弓非常輕鬆分辨,但是音樂進行到兩 者混合時,就難以分辨到底是哪個技巧了,聽起來都是咚咚咚。 ### 管絃樂合奏表現 最後是管絃樂的合奏表現。如同上述,管弦樂除了考驗控制力外,還要考驗對於每種樂器 聲部的音色表現以及最後的融合能力。 在大場面的控制力上,這套系統非常優異。基本上每個聲部清清楚楚、不會糊,這是整套 系統基本素質優異的最佳表現。 可惜的是因為上述樂器音色的表現力,讓每個聲部雖然分明,但是都不吸引人。至於在融 合部分,因為每個聲部音色表現都普普,就難以討論了。 ### 1266的情況 上述的音色細節的表現,在1266就改善了不少。 不過,在說明之前,必須先說明的是初步聽過兩支耳機後整體的概觀。以我聽到的部分來 說,1266的低頻量感會比T+a Solitaire P的量感更多,但是就下潛而言,則是T+a Solitaire P更深一些。兩者音場呈現的方式也不大相同。 在音色表現上,在當天的系統上1266表現會大幅勝過T+a Solitaire P的表現。以鋼琴為 例,在T+a Solitaire P上不論是踏板或是按鍵技巧營造的音色都消失,但是在1266上已 經可以聽到按鍵音色,並且對於Alain Jacquon的柔音踏板與延音踏板的差異性也表現得 出來。雖然,並非很直觀,但是這個進步的幅度是從零到有的突破。 因此,在管弦樂合奏能力也是,在鋼琴協奏曲終於聽得到小號不同吹奏音色與鋼琴競奏時 ,產生不同聲部的音色融合性了,配合著系統極佳的控制力,有不俗的表現。 ## 進一步的分析 當天在系統上,如此強烈的差異對比,讓我開始思考的是這其中的意義。此外,當天也有 另外一位前來家訪,聽的音樂類型與我差異不小。聽他與物主的交流之中,有特別提到控 制力很好、很乾淨這些特質。以及後續與V大交流時,有提到本身是以慢歌、人聲為主, 不太在意速度感的情況。 在這些既有的資訊下,提出一個個人觀察。因此,以下並非聆聽感受,僅僅是個人推測, 有大量主觀成分,當成幹話看看就好、毫無參考價值(O)。 - 兩種思考模式 在聆聽不同人的系統以及與物主的交流中,我發現每個人會因為自身的文化、背景、脈 絡不同,對於音樂資訊中,不同種類的資訊,哪一些要優先在系統上有較好的表現可以分 成兩大類。分別是指音樂的質感與細節。在更一步的說明前,必須先說明清楚這裡談的質 感與細節個別的意義。 在說明這件事情時,我喜歡用網路論壇看到的一個比喻來說明。我們可以用傅立葉方程 式來理解,傅立葉級數可以用來把一個複雜的曲線或聲音分解成許多簡單的正弦波加起來 。當你加入越多項(也就是越多正弦波),就能越精確地逼近原本的曲線或聲音。項數越 多,細節就越豐富,聲音聽起來會更有層次、更立體,音質也就越好。而所謂的細節則是 在一個多重訊號複合系統中,細節的豐富程度取決於有多少原始訊號被引入,引入得越多 就越能表現出音樂裡面存在的聲音,至於聲音是否細緻則是前述音質的問題。 所以,優先追求細節者,就會要求系統的頻寬要夠高、能夠分辨不同的演奏技巧,而音 質則是進一步的要求這些演奏技巧還要提起來很美,舉例而言,不論是用千元等級的小提 琴或是百萬元的小提琴,都能表現弦樂演奏的諸多技巧,但是低價琴聽起來總是顯得粗糙 、聲音單薄等等。大概是這個概念。 通常情況是兩者都會有些要求,很少有全部都是走哪一邊的,差異是對於各自的重視程 度。最佳的情況是兩者兼具,也就是同時具備音樂細節以及所有音樂細節都質感都非常好 。但這通常就是$ $ $ $ 了。甚至過多的細節還可能導致音質變差。 在V大的系統上,對照著他人的心得,就可以映照出兩種不同的追求,我個人是以細節優 先,會認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音樂演奏細節的表現力優先;相對而言,以我的聽感與物 主以及其他人的溝通,觀察下來V大則是對於特定部分的音質優先的典型。這就純粹是個 人選擇,比較可惜的是當天聽的東西,沒有對到強勢點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10.107.2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43350407.A.895.html ※ 編輯: a5401920 (123.110.107.213 臺灣), 03/31/2025 00:03:57

03/31 00:02, 1天前 , 1F
推~~
03/31 00:02, 1F
※ 編輯: a5401920 (123.110.107.213 臺灣), 03/31/2025 00:06:58

03/31 00:07, 1天前 , 2F
好認真
03/31 00:07, 2F

03/31 00:28, 1天前 , 3F
推推,很用心很清楚表達在乎的聲音表現
03/31 00:28, 3F

03/31 00:37, 1天前 , 4F
優質家訪文
03/31 00:37, 4F

03/31 01:18, 1天前 , 5F
推推
03/31 01:18, 5F

03/31 01:33, 1天前 , 6F
很喜歡這篇對於"音色"跟演奏技巧的敘述
03/31 01:33, 6F

03/31 01:34, 1天前 , 7F
明後天將由我個人名義致贈微薄P幣作為感謝
03/31 01:34, 7F

03/31 06:48, 1天前 , 8F
推家訪心得~認真專業!
03/31 06:48, 8F

03/31 07:17, 1天前 , 9F
專業推
03/31 07:17, 9F

03/31 08:59, 1天前 , 10F
可能古典音樂是小眾,能夠熟悉演奏技巧詮釋者更是少
03/31 08:59, 10F

03/31 10:52, 1天前 , 11F
大推這篇,有些時候音響術語反而難溝通。另外有點好奇,在
03/31 10:52, 11F

03/31 10:52, 1天前 , 12F
音色細微變化上,大大聽過的耳機裡,哪些相對比較能完整呈
03/31 10:52, 12F

03/31 10:52, 1天前 , 13F
現?(盡量把系統其它環節先暫時忽略)
03/31 10:52, 13F

03/31 11:19, 1天前 , 14F
下一篇也快結一結不要再拖了,不然要叫林口碳纖哥
03/31 11:19, 14F

03/31 11:19, 1天前 , 15F
拿槍架著你寫完了XD
03/31 11:19, 15F

03/31 12:27, 1天前 , 16F
推,這篇文章有很多對細節和音色呈現的觀點,非常受益
03/31 12:27, 16F

03/31 12:27, 1天前 , 17F
!!
03/31 12:27, 17F

03/31 13:18, 1天前 , 18F
寫得落落長,GGGGGGGG的GG路過
03/31 13:18, 18F

03/31 14:25, 1天前 , 19F
看下來感覺是50Hz以下的問題
03/31 14:25, 19F

03/31 14:30, 1天前 , 20F
相當仔細地解釋也用樂器的角度分析,實在讚
03/31 14:30, 20F

03/31 15:10, 1天前 , 21F
推!只要有心,貞子還是河北,V大都能製造產假
03/31 15:10, 21F

03/31 19:49, 1天前 , 22F
推專業心得,同一套系統有不同看法很常見的 大家聽的歌也不同
03/31 19:49, 22F

03/31 20:02, 1天前 , 23F
搭配鋼琴演奏技巧的解說很少見 推推
03/31 20:02, 23F

03/31 22:39, 1天前 , 24F
很厲害,但這些細節我通常歸音響性
03/31 22:39, 24F

03/31 22:39, 1天前 , 25F
這些口味,覺得可以去聽聽看telos
03/31 22:39, 25F

03/31 22:39, 1天前 , 26F
推描述 所以燒到最後還是音樂素養很關鍵
03/31 22:39, 26F
文章代碼(AID): #1dwMg7YL (Headphone)
文章代碼(AID): #1dwMg7YL (Head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