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FMC 實現技術的探討
關於固定、移動融合業務(FMC)及其實現技術的探討
技術服務於人類的需求。技術在進步,業務、網路、終端在融合。
人們在移動中、在辦公室或在家裡,既需要移動又需要無縫服務。
用戶需求驅動業務和網路融合,因此我們認為移動和固定服務的融合是
未來電信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它將為有創新性的公司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隨著電信技術與業務的發展,全球電信市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
全球移動和固定運營商為了爭奪市場,正積極地開發許多新業務來吸引和留住客戶,
以獲得更多收入,而越來越多的用戶卻希望獲得全方位、一站式、一體化的服務。
固定與移動通信融合在未來電信業的發展趨勢已毋庸置疑。
目前固定、移動通信從業務驅動來講,有很多種融合的模式和技術。
但從運營商的長遠利益考慮,FMC是長期戰略的選擇。FMC涉及到業務、
網路、運營管理、客戶終端、監管等多個方面,不是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技術不成熟,監管模糊,運營商內部構造的複雜性等問題,
使FMC尚處在初始階段,FMC的成功最終需要運營商、設備廠商、
監管部門、標準化組織等多個環節共同努力。
FMC三維立體化概念的出現
固網和移動網的融合,即FMC(Fixed-Mobile Convergence)
的概念最早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初,是指用戶不論在固定環境中,
還是在移動環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通信服務,獲得相同的應用。
當時業界對於FMC的關注程度一度達到頂峰,然而由於技術上的限制、
標準化工作的缺乏等原因,FMC並沒有被廣泛接受,
相應的業務也沒有廣泛開展,這種融合、創新、合作最終沒能實現。
事實上,當時FMC的概念只不過是一場“紙上談兵”的討論而已。
相反地,固網運營商相繼剝離自己的移動業務,最終形成固網和移動兩大陣營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的局面,即不同的用戶群體,不同的後台支撐,不同的經營策略。
直到電信運營商逐漸向全業務綜合訊息服務提供商轉型時,
以及隨著網路全IP化、NGN和IMS系統的引入,才使固定和移動在網路、
業務等方面有了融合的趨勢。
從用戶角度看,FMC的目的是使用戶透過不同接入網路,享受相同的服務,
獲得相同的業務,其主要特徵是用戶使用的業務與接入點和終端無關,
也就是允許用戶從固定或移動終端透過任何合適的接入點使用同一業務。
FMC也可以是這樣一種體驗,即用戶在一個終端、一份賬單的前提下,
在辦公室或家裡使用固定網路進行通信,而在戶外,則透過無線/移動網路進行通信。
FMC是客戶需求,不是技術標準和技術體制。FMC不只是網路的融合,
如要成功,還涉及到終端、業務與應用平台、運營支撐系統的融合需求,
也需要電信運營商的相互合作,並向全方位服務提供商轉型。
FMC從廣義上看是業務綜合和網路融合,狹義上就是指網路融合。
FMC是一種三維立體化模式,主要體現下以下三個維度︰
(1)網路終端維度︰從終端、承載網、核心網、業務網路各個層面的融合;
(2)業務提供維度︰分成“互通、綁定、集成”三個層面,逐步提升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3)管理模式維度︰網路管理、OSS/BSS運營支撐、監管政策三個方面的融合。
FMCA力促全球FMC發展
2004年7月,全球最大的6家電話公司組成了“固定、移動電話一體化聯盟(FMCA)”,
旨在為企業用戶和廣大消費者提供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一體化綜合服務,
極大地推展了FMC的發展。2005年底,中國電信和南方貝拉加入FMCA,
使FMCA成員的用戶數到達全球電信用戶的1/3。至2006年4月,
該聯盟已有24家電信運營商加盟,成員主要包括日本的NTT DoCoMo、
英國電信BT、韓國電信KT、中國電信、瑞士電信Swisscom、法蘭西KPN、
巴西電信、加拿大Rogers移動公司、香港電盈PCCW、AT T、澳洲電訊公司等
眾多電信運營商。FMCA並非標準發展組織,但作為推展FMC的電信聯盟,
FMCA與標準發展組(如IEEE 802.11u、IEEE 802.21、3GPP等)保持密切聯繫。
FMCA從技術和商業角度出發,製定與運營商有關的服務質量、手機終端、
網路架構、漫遊、接入點、通訊閘、整合應用等通用要求,其主要工作是
製定PRD(產品規範協定)。PRD用於採用現存標準,如藍牙CTP,
WiFi/UMA、WIMAX、SIP等,來協助FMC參與者的產品上市。
PRD 2.0和CAR(融合應用規範) 1.0版也將於近期公開。
FMCA目標是讓用戶只需擁有一個號碼、一個位址簿、一個語音郵件賬戶、
一份計費賬單走遍天下。最初,FMCA以開發帶有藍牙技術的3G手機為主,
這些電話將允許家庭或辦公室用戶透過固定寬帶接入藍牙基站,
當用戶外出超越藍牙服務區後,他們又可以漫遊到手機網路上,
而現下比較傾向於開發具有WiFi功能的3G手機,可以在蜂窩網路
和WLAN網路之間進行自由切換和漫遊。
目前FMCA成員的用戶總數已經超過了2.4億,成為世界電信市場上
的一支非常重要的“聯合艦隊”。FMCA致力於開發一個共同的平台,
使得今後固話與移動業務能夠實現無縫融合。FMCA是迄今為止移動和
固話融合最強的信號,顯示出全球電信運營商對固話和移動網路整合的
濃濃興趣。FMCA全部由電信運營商組成,既有移動公司,又有固話巨頭,
提供FMC市場的形成基礎,一場FMC整合之風早已席卷全球。
國內FMC業務尚處於初級階段
目前,道統固網運營商正經歷一個嚴峻的歷史時期,移動通信對
固網業務的分流日趨嚴重,尤其是即將到來的3G時代,資訊技術的發
展使固定收入面臨新的考驗。未來國內運營商將擁有對固定及移動網
路接入的所有權,固網運營商將FMC視為最大的機遇,可以將固定電話
話費便宜、通話質量好的優勢與移動的便利性相結合,節約成本,
整合資源,將FMC作為固網運營的一個新亮點,拉動業務收入,扭轉目
前的嚴峻情勢。
事實上,訊息產業部早就關注FMC了。2004年4月,信產部正式承認
“一號通”業務的合法性,開創了中國FMC的先河。“一號通”業務是
指用戶存在多個通信號碼如固話、PHS、移動手機等的情況下,
主叫用戶只需記住並撥打一個被叫申請的“一號通”號碼,
就可以聯繫到被叫用戶,而被叫用戶則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接聽模式進行接聽。
固網運營商在國內也率先實施了業務定價、營銷手段、終端融合方面的FMC策略。
固網運營商在業務定價和營銷手段方面透過固定電話和小靈通捆綁式收費
實現FMC業務,又在完成網路智能化工作後,於2006年先後推出了“靈通無繩”
和“一號雙機”業務。“靈通無繩”意在終端融合方面開創先河,
小靈通透過內嵌QBOX功能實現與固話在室內的融合,從而變身為固定電話的
一台分機。具備無繩電話功能的雙模小靈通在家自動接入座機是無繩電話,
出門自動切換到小靈通公網則是手機。“一號雙機”將小靈通和固定電話結合起來,
提供統一的賬戶計費,對外公佈統一的電話號碼。小靈通和固定電話
呼出時顯示一個主叫電話號碼;作為被叫呼入時,小靈通和固定電話
同時振鈴,任何一個終端都可以主動接機。中國聯通也在努力推展FMC業務,
將固網智能網、GSM移動智能網、CDMA無線智能網合為一套綜合智能網系統,
精簡投資,為高端用戶提供綜合VPN業務。
另外,隨著固網運營商未來3G網路的實施,FMC的服務範圍將繼續擴大,
用戶可以持有複合型手機終端,實現固定和移動網路間的無縫連接,
在家時透過固網電話線進行通話,外出時則透過移動通信網進行通話;
也可以透過將移動可視電話與固網和互聯網中可視電話進行整合,
讓移動電話用戶自由地與固網可視電話用戶、互聯網可視電話用戶進行視頻通話,
開發視頻留言等特色業務。業務融合、終端融合以及網路融合是
中國電信運營商實施FMC整合的方向,尤其是業務融合,可以率先以此
為切入點作為未來業務創新、發展差異化業務的方向。
全球FMC業務進展
目前,國內FMC業務正處於初級階段,但對於國外運營商來說,
FMC業務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在歐洲,英國、法蘭西、德國已經相繼成
為最強的FMC市場;在北美,移動運營商和固網運營商強強聯合,
力助FMC市場;在亞洲,FMC業務發展趨勢良好。縱觀全球FMC業務市場,
在FMC的發展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透過市場化的融合產品來實現FMC,即以市場機製為主導,
根據用戶的使用和消費習慣,以固網產品和移動網產品捆綁在一起的形式推向市場,
給用戶更多的優惠。
第二種模式是以設備為導向的融合,即透過提供一體化的設備(雙模終端),
使用戶既可實現固定網路應用,又可實現移動網路應用。
用戶無論是在家裡還是辦公室裡,都可隨意切換到固網或移動網中來,
為用戶提供便捷、低廉的FMC應用。
第三種模式是基於業務應用的融合,即運營商提供基於固網和移動網
業務應用的服務融合,透過IMS的模式來實現FMC應用。
在這三種模式中,第一種市場化的FMC對於運營商的整合能力要求最低,
而第三種則要求最高,難度也更大,這不但需要運營商投入足夠的成
本來對現有網路基礎架構進行改造和升級,而且還需要運營商考慮管理
支撐平台融合、運營管理模式融合和管製政策以及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等等問題。
歐洲電信運營商FMC業務各顯神通
(1)融合型業務的成功典範“BT Fusion”
2005年,英國電信BT推出了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固定移動電話融合業務
“BT Fusion”,也稱“Project Bluephone(藍色電話項目)”。當時,
英國電信在英國本土市場的主營業務範圍是固網領域,
而且英國電信BT是GSM運營商沃達豐Vodafone的最大客戶,
從事移動虛擬網路運營商MVNO服務。於是,英國電信尋找固網和移動的整合點,
試圖以此為切入點實現公司的運營轉型。當用戶申請開通“BT Fusion”業務後,
可實現一部移動電話在固定網和移動網之間的無縫切換,透過有保障的覆蓋
和更低的總體支出,享受比單獨的固定或者移動更優質的通信服務,即當持
有GSM/Bluetooth雙模手機終端的用戶在家時(處於Bluetooth AP的覆蓋範圍),
手機將自動啟動Bluetooth界面單元並透過Bluetooth AP和DSL接入模式把話音
與數據業務接入英國電信的固定寬帶網路,經由公共網際網路傳輸GSM信令
與電話呼叫;外出時,系統將無縫切換至沃達豐移動網。英國電信推出簡單易用
的融合型業務“BT Fusion”,已成為業內技術創新的成功典範,
真正實現了消費者使用一部手機、一個電話號碼、一份話單,
同時具備接入固定(寬帶)網和移動(GSM)網的通信能力。
截至2006年4月,使用Fusion業務的用戶已經到達25,000名。另外,
英國電信BT正在採用UMA標準,計畫推出基於WiFi模式的“BT Fusion”,
日後還將與SIP等標準實現兼容。
(2)德國電信的“T-One”
德國電信宣佈推出綜合固網和移動網業務的雙模通信解決方案T-One。
方案利用Nokia N80以及E60手機,聯同德國電信的固網部門
T-Com和移動分支T-Mobile共同進行T-One業務的試驗,
於2004年7月推出GPRS/WiFi話音業務。該業務為用戶提供簡單方便的網路接入模式,
無論在家還是外出,都可以獲得同樣的語音和數據服務。
Nokia E60和N80手機支援基於SIP的VoIP呼叫,可以在GSM/WCDMA或者WLAN環境下工作。
T-One業務很好地結合了網際網路和移動通信的資源,充分發揮了固網移動融合的優勢。
(3)法蘭西電信FT的FMC業務融合思路
法蘭西電信FT最初想透過“Family Talk”、“Mobile and Connected”、“
Home Zone”三個階段來推展FMC業務。“Family Talk”
業務是提供PSTN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綁定的業務套餐,“Mobile and Connected”
業務是透過DSL和移動網路來有選擇地提供短信服務,“Home Zone”
業務是將固定網路、移動網路和DSL寬帶網路集成在家庭通訊閘上,
提供融合服務,有點類似於英國電信BT的“BT Fusion”業務。另外,
法蘭西電信2005年下半年就已經在西班牙和荷蘭推展具有藍牙CTP功能的手機市場,
即具有藍牙CTP功能的手機在家裡可以當作無繩電話使用,在戶外可以接入移動網路。
目前此融合業務在當地的應用前景很好。
另外,法蘭西移動電話公司Neuf Cegetel自2005年11月開始大規模推展
“BeautifulPhone”業務,有5000用戶開始嘗試此業務。“BeautifulPhone”
透過GSM與Wi-Fi SIP技術實現FMC服務,使用戶在居家時能利用Wi-Fi技術
將固定寬帶網路高速上網的優點延升至移動終端,如下載音樂、視頻和圖片等。
(4)丹麥的一號通業務“Duet”
丹麥TDC電信公司推出一種名為“Duet”的服務,讓用戶的固定電話
和移動電話共享一個電話號碼、一份賬單和一個語音信箱。當用戶的Duet
號碼被叫時,來電被匯入他們的移動電話;如果移動電話關機,他們家裡的
固定電話就會響;如果沒人應答,來電者可以在同一個語音信箱中留言。
北美電信運營商強強聯合推展FMC
北美電信運營市場的三大巨頭,Sprint、Verizon和Cingular公司與AT T、
南方貝拉有線網路運營商透過VNO(虛擬運營商)合作,積極部署IMS,
支援固定移動融合型業務,聯合啟動FMC項目。
無論是GSM運營商、CDMA運營商,還是固網運營商,都將在未來的幾年內,
迎來由於FMC帶來的業務模式的轉變。其中,
美國是最早實施FMC業務經營策略的地區之一,最流行的融合模式仍是業務捆綁。
Sprint提供無線和固定電話的捆綁,費用上打折優惠。Verizon為了降低客戶流失率,
不僅對無線和固定話音業務捆綁,還把寬帶接入納入捆綁打折優惠的範圍。
Cingular無線公司推出了品牌為FastForward的綜合業務,當用戶在家時,
只要把移動電話插到充電器上,打到移動電話上的電話就能自動轉移到家中的
固定電話上。
亞太地區FMC業務發展趨勢良好
日本NTT公司早在2003年就已經掀起了FMC風暴。NTT公司
實現FMC話音業務以後,數據存儲和網路內容也透過不同的接入模式
與綜合IP業務平台相連,這一系列FMC技術的實現,使得NTT公司成功地
完成了移動平台和固網平台的融合。NTT DoCoMo 2004年7月推出了
全新的“PASSAGE DUPLEM”業務,透過GSM/WCDMA/WiFi雙模手機實現固網
與移動網的無縫接入。
當摩托羅拉為英國電信推出內嵌藍牙功能的手機時,
其實在韓國這項服務早已經被運營商開始提供商用。韓國電信KT與移動運營商
KFT聯合開展固話和移動通信的整合服務(FMC),並於2004年6月推出了
“OnePhone”業務,結合CDMA2000移動網路,利用藍牙短距無線技術與固網整合,
目前此業務用戶已經超過16 萬。“OnePhone”業務指的是利用藍牙技術,
能夠讓一部手機在戶外作為移動電話使用,而在設定“one phone”
AP的辦公室和家庭則可以作為普通固定電話使用。其原理是透過內嵌藍牙
CLASS1的CMDA雙模手機在住宅附近的100米半徑之內,利用藍牙功
能連接一個專用AP,然後透過AP接入有線網,便能為無線用戶提供對
有線網路的訪問,而通話費用按有線電話計費;如果超出藍牙連接範圍,
則利用CDMA網路完成普通移動電話的所有語音和數據功能。
此業務將用戶牢牢地鎖定在KT和KFT自己的網路中。另外,
三星和LG都先後為這項業務推出了幾款終端,如三星SPH-E3700和LG KF1000等。
全球實現FMC業務的過渡性技術解決方案
基於“Everything Over IP”的大膽設想,伴隨NGN網路模型的提出,
一個業務融合的網路時代即將到來。未來通信網路將固定網路、移動網路、
互聯網、廣電網融合於一體,基於軟交換/IMS(IMS︰IP多媒體子系統)
的網路融合方案將充分展現其魅力,並為FMC的實現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網路發展前景,
因此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但現實中由於IMS的標準不統一,
各家企業的產品之間存在兼容性等問題,從而導致整個IMS市場中產品不成熟,
使得運營商在實施FMC時,還面臨相關技術挑戰。
那麼是否能夠在IMS標準、產品均成熟之前,採用過渡方案來實現FMC業務呢?
從目前全球電信運營商的FMC解決方案來看,其答案存在於藍牙CTP
(Cordless telephone profile)、UMA(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VCC(Voice Call Continuity)三種。其中,後兩種是3GPP
(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組織正在著手製定的標準,
而IMS是FMC目前和未來的終極目標。
(1)藍牙CTP模式︰
藍牙CTP是在Bluetooth規範中給予定義的,可以讓內嵌藍牙功能的
雙模手機在CTP AP的覆蓋範圍內,作為無繩電話使用。
目前韓國電信KT的“OnePhone”業務和英國電信BT的“Fusion”
業務均採用此種模式提供FMC服務。為了實現CTP模式的FMC服務,
用戶家庭需要安裝CTP AP設備,如具備藍牙功能的家庭通訊閘Home Hub,
下行提供POST/FE/藍牙界面,上行提供ADSL接入。另外,
用戶雙模手機中的藍牙功能應該是支援Class1模式的,而不是Class2模式。
在終端設備上雖然有了整合GSM和藍牙技術的產品,但由於藍牙技術在傳輸距離、
網路切換、帶寬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局限性,
目前支援CTP模式的手機僅有Motorola RAZR V3B、Motorola V560、
Samsung E3700、LG KF1000、Samsung V6900,CTP模式很難推展,
同時又受到了Wi-Fi技術的挑戰。因此大多數廠家都在考慮採用內嵌
WiFi功能的雙模手機,依托UMA模式來實現FMC業務。
(2)UMA模式
非授權移動接入(UMA)技術能實現用戶在固網與移動網、
在家庭和辦公環境下進行自由切換和漫遊,並將蜂窩網路和無線局域網
(Wi-Fi和藍牙)合併成一套無縫的網路服務,使用戶在蜂窩網路和
WLAN之間切換時可以保持語音和數據會話的無縫連續性,
就像原來他們在蜂窩網路中的單元間移動切換一樣。用戶
不管是透過WLAN還是蜂窩網路連接,服務都完全一致。
用戶體驗到的是一套無縫的服務,而察覺不出底層的網路分界線。
UMA網路(UMAN)由一個或多個接入點(AP)以
及一個或多個UMA網路控制單元(UNC)組成,AP和UNC之間
透過一個寬帶IP網路連接起來。與CTP手機類似,具備UMA功能
的移動台就是營運UMA客戶端軟體並具有WLAN功能的蜂窩手機。
AP負責向移動台提供非授權移動接入。UNC是作為道統GSM/EDGE
無線接入網路(GERAN)的基站子系統,它包括一個安全通訊閘,
利用IPSec隧道提供數據完整性和守密性,透過Radius界面和AAA伺服器互通,
提供認証、鑒權、加密。UNC與MS之間定義的是單一的Up界面。
由於UNC既能為電路交換CS域提供標準的GSM A界面,
也能為分組數據PS域提供GPRS Gb界面,所以GSM/GPRS移動核心網架構
不要做任何改變就可以支援UMAN的接入。
UMA實質上是一種將GSM/GPRS移動服務延伸到用戶駐地的技術,
是對道統的GSM/GPRS電波覆蓋能力的補充。它可以用來擴大用戶駐地的
服務覆蓋範圍,增加網路容量。UMA標準組織正在研究如何融合蜂窩網路
和任何基於IP的無線接入網路,例如IEEE802.16(WiMAX)、IEEE802.20移動
寬帶無線接入(MBWA)和超寬帶(UWB)網路等。
(3)VCC模式
當前FMC應用需要在IMS和現有系統之間採用混合組網的架構,
這就引入了UMA和VCC,在未來3年內將可能成為廣泛實施FMC的應用方案。
UMA是一種以移動為中心的方案,現有的移動交換機會對呼叫進行處理,
這樣移動核心網的操作程式沒有任何改變;而VCC是一種以SIP/IMS為中心的FMC方案,
其標準在3GPP的R7版本中製定,實現了GSM/UMTS/WLAN之間的無縫切換控制。
VCC增加了新的功能部件CCCF應用伺服器,它包括一個B2B(back-to-back)
SIP用戶代理,提供FMC話機的註冊處理,並提供跨網路的呼叫轉移處理,
同時生成話單記錄,並提供對不同網路運營支撐系統的集成,
使VCC在不需要移動運營商合作的前提下,提供跨網路的運營支援。
VCC模式實際上就是“IMS控制+CCCF+WLAN/2G/3G接入”。
縱觀以上三種實現FMC業務的過渡技術,從無縫切換、語音質量、
標準化、終端廠家支援度、終端設備成熟度等方面進行比較,
當前全球運營商FMC應用較多的過渡技術是UMA,比較看好的是VCC技術。
實現FMC業務的終極目標IMS
未來網路的融合主要體現下控制層上的融合,3GPP在R5版本中提出
的IP多媒體架構IMS具備與接入無關、統一的會話控制和用戶數據、
開放和統一的應用平台等特性,使之逐步成為業界公認的FMC的事實上的標準。
它是一種全IP的網路架構,採用SIP協議進行控制,實現移動性管理、
多媒體會話信令和載體業務傳輸,實現端到端的IP業務。IMS在R6版本中
主要增加了部分移動接入業務特性、IMS與其他網路的互通規範和WLAN
接入等特性;R7版本最大特性就是增加了對固定網路接入的支援,
加強了對固定、移動融合的標準化製訂,並要求IMS支援xDSL、cable等
固定接入模式。雖然R6中定義了WLAN接入IMS域,R7中支援ADSL接入,
但是只規定了功能框架,對於QoS、移動性和計費等功能的支援需要在以後版本
中進一步定義。到目前為止,3GPP有R5、R6和R7三個版本對IMS的業務特性
和功能框架進行描述,R5/R6版本現已凍結,從長期發展的觀點看,
應該說R7版本是未來IMS作為核心網路的一個基礎的版本。
全球FMC業務市場預測
雖然現下使用固網、移動融合業務的人還不多,但是FMC業務
未來5年將呈加速發展的態勢。專業電信及媒體業市場調查公司Informa預計,
到2010年底,全球FMC用戶將到達9200萬,屆時這部分用戶每年花在FMC業務上
的費用將占電信行業年收入的3%。美國將成為FMC業務最為火爆的市場,
由於美國無線通信網的用戶普及率不如歐洲,競爭性的市場潛在空間更為廣闊,
再加上美國移動虛擬網路運營商(MVNO)的不斷興起也將為FMC市場的發展起到推展作用,
而歐洲國家管製機構還在為MVNO的合法性進行論證,
所以美國的FMC業務發展將大大快於歐洲,而亞太地區FMC發展速度將接近美國。
到2010年底,美國將擁有3117萬FMC用戶,家庭普及率達到10%;
西歐國家屆時可能僅有2487萬FMC用戶,家庭普及率達到6%;
亞太地區將擁有3059萬用戶,家庭普及率達到8%。
從運營服務範圍上看,近30%的移動呼叫是用戶從家裡發起的,
而通常情況下,這往往屬於固網運營商的業務領域。在未來5年中,
固網運營商將成為FMC
業務最積極的推展者,能進一步緩解全球固網運營商收入下滑的趨勢。
從技術上看,未來幾年FMC業務的實現主要依靠一種無需特定許可證
的移動接入技術(UMA),能在固定和移動網路之間進行無縫切換。
該技術在運營商尚未部署IP多媒體子系統(IMS)之前充當過渡性解決方案
。UMA和IMS技術之間並無競爭關係,可以說是互補關係,都是3GPP在研究製定的標準,
預計IMS網路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投入使用。
從設備終端形態看,內嵌WiFi功能的雙模手機將成為主流,
而內嵌藍牙或WiMax功能的雙模終端僅作為補充手段被廠家拋放市場。
根據2005年IDC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內嵌WiFi功能的
雙模手機產量將到達7500萬部,年成長率接近147.5%。
國內實施FMC過程中應考慮的幾個關鍵問題
(1)國內綜合運營商發展FMC必須經受四大風險。首先是面臨政策風險,
一旦固網與移動網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監管部門將重新對市場進行理解和定義,
明確主導運營商在FMC環境下所應承擔的義務或責任。其次是面臨整合風險,
不同支撐系統的整合實際操作起來會非常困難,還要解決QoS、服務保障、
統一計費等問題。再次是用戶風險,運營商如何站在用戶的角度認真考慮用戶的需求、
使用習慣和切身利益,使FMC能讓用戶享受更加優質、更加個性化、
更為便捷的服務,成為用戶的最終選擇,而不是一廂情願,值得深入思考。
最後是市場風險。固網和移動的資費差價將嚴重影響FMC的發展,
一旦移動資費大幅度降低,固網運營商的FMC就可能面臨嚴峻考驗。
(2)與國外電信市場相比,國內通信市場有自己的特殊性,
從固網運營商脫胎而來的綜合運營商,發展FMC還需要進行三大提升。
一是提升業務運營能力到新高度。綜合運營商要對業務網路資源、
技術平台實施優化調整。在網路融合背景下,對業務運營質量、
計費控制、網路管理都提出了新的個性化要求。二是提升以
客戶為導向的市場營銷理念。綜合運營商要立足客戶體驗,
充分挖掘通信資源,透過靈活的資費、創新的服務、豐富的
業務滿足未來用戶個性化的融合通信業務消費需求。從根本上
改變道統的以保障為主的服務理念,樹立以客戶為導向的全方位
服務理念,實現從以網路為中心的戰略向以服務為中心的戰略轉型。
三是提升合作運營的新模式。綜合運營商要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
如設備廠商、終端廠商、服務廠商等,打造一條嶄新的融合業務產業鏈,
建立新的合作型商業模式。只有這樣,FMC產品才真正能夠發揮綜合資源優勢,
調動產業鏈的巨大力量,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豐富應用。
(3)綜合運營商要加強三個層面的整合力度。首先是業務層面的整合。
實現固定和移動業務層面整合是FMC的最終目的,
是全業務運營商實施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業務層的整合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進行業務綁定,透過業務平台的少量改動,為客戶提供基於統一計費、
一個賬單的服務。第二步是業務融合,透過大規模網路升級和改造,
提供統一的核心承載網路,為不同接入類型的用戶提供應用。其次是核心網的整合。
核心網、控制層面的整合是FMC的核心內容,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只有實現了網路控制層的融合,固定和移動融合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融合。
最後是終端設備的整合。用戶終端作為產業鏈的最後一環,它提供給用戶
最直接的業務體驗。沒有能夠連接多種網路的智能終端的出現,
FMC的實施將非常困難。
(4)FMC發展瓶頸在於終端。雙模手機增加了手機體積、成本價格,
造成了用戶使用業務門檻較高;VoWiFi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功能集成度、
晶片大小、功率控制等都是問題;雙模手機終端界面相對複雜使得
用戶體驗效果不明顯,不符合消費者目前簡單易用的使用習慣;
手機終端廠家的訂單主要來源還是單模手機,積極性不高。
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了FMC業務的推展。
另外,FMC用戶市場還有待細分,對個人用戶、中小型企業用戶、
大客戶等目標用戶群要根據消費能力、使用習慣、體驗需求等內容來發展
一般性業務、重點業務、具有競爭性的亮點業務以適應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如何優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依靠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綜合各類資源,
積極實施運營模式的創新,共同攻克網路、平台、終端等多個環節的融合難題,
是FMC成功的關鍵。
目前,無論從消費者使用業務的觀點出發,還是從通信技術的發展角度考慮,
一個號碼、一個終端、一份賬單,以低資費隨時隨地獲得各種服務的無縫通信,
是用戶和通信業的一致追求。隱含其後的基礎是倚賴於移動IP、UMA、SIP、
IMS等通信技術的演進。總之,FMC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具體實施起來仍然
面臨諸多困難和不確定原素。綜合運營商在發展FMC產品時,在政策、技術、
業務以及具體市場操作上會有不少風險和挑戰。只有結合自身的情況,
把握關鍵環節,評估和控制業務風險,成功跨越多重障礙,
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69.203
※ 編輯: pttchang 來自: 61.31.169.203 (03/29 02:35)
Fix-Network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