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徠卡M機使用心得
#徠卡相機使用心得 #Leica M11 #M240 #Q2
在這個版淺水許久,也看了很多先進分享許多心得、作品跟討論...
自己在去年父親節購入的人生的第一台Leica M機,M11,
也在接下來的一年多裡陸續購入了幾顆鏡頭,跟Leica Q2。
而在前陣子因為M11的前簾故障要送修,也購入了二手的M240來作為備用。
在這一年多裡快門數從一開始連黃斑對焦都有問題,
陸續的提升快門數,也經常專注於街拍跟各種的旅遊紀錄。
想說可以來這裡跟大家推推坑,分享一下心得跟自己對德味的體會。
但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隔壁的NBA最近天天開樂透,想賭一把卻苦無P幣...哈哈...
---背景---
購入徠卡之前,主力的相機是sony的A7c,在更之前則是相機小白,
手機拿起來拍都嫌多的那種...
在疫情前開始往山裡跑,希望找台相機來記錄山林的美好。
當時A7c的輕巧吸引了我,然後為了有星芒感也購入了20g的鏡頭。
接著陸續購入了一些副廠鏡,
sigma 28-70;Tamron 35-150;本家的16-35GM都有入手。
也得到很多美麗的畫面,像是合歡山的銀河,或是兒子奔跑的樣子。
但在這些過程中,一直有些困擾我的地方,
就是總覺得紀錄出來的畫面,好像跟我iphone拍出來的差不多,
仔細觀察自己手上的鏡頭後發現,這些鏡頭除了20g光圈有開到f1.8之外,
最大到2.0,而主力的光圈都是f2.8或是更小。但當時也是很滿足了就是。
再來,對一個菜鳥而言,拍出來的相片如果不調調色調或什麼的,
這些相片就感覺沒有特色,當然,自己拍的弱一定是主要原因,
但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網路上厲害的照片應該有經過調色來凸顯特色吧?
理解了這些之後,心想這不是我想要的拍照。最基礎的想法是:
"在記錄畫面的同時能否同時拍攝出自己的味道跟特色"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便開始累積資訊,想找到適合自己的相機。
此時Leica成為我主要的研究對象。
在做了些功課後,想說咬牙升級到Leica Q2好了,畢竟M機太貴,
而且黃斑對焦就算作了功課,還是諸多猶豫,也不大敢嘗試。
抱著這樣的想法,想說趁父親節來去台北的日光來把Q2帶回家。
#人生就是這樣 #總會碰到許多意外_也就是這些意外累積成人生
在等老闆娘拿Q2的時候,闆娘說手上有台M240可以讓我把玩把玩,
體驗一下M機的黃斑對焦。相機上掛著的是50mm的summilux (f1.4)
(對了,如果再一次,我會直接去青田街試玩,直營店每台都可以玩)
這一試,不得了,拿老婆當model整個色調驚為天人,散景也是十分迷人。
對於M機的購入猶豫了...
這個週日傍晚,闆娘想下班了,就給我個稍稍優惠的現金價。
決定一口把牙齒咬爛,直升M11。也一併購入了50mm summilux鏡頭。
現在回想起來,跟老婆在路上奔跑,到處找提款機來湊現金,超級狼狽,哈哈。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陸續購入了各種鏡頭;同時也假藉要拍老婆的名義,
也購入了Q2。雖然跟許多大神比裝備還是十分陽春,但作為新手介紹,也算夠用。
接著要再另外購入leica的話,可能就是黑白機了吧?
列一下購入的鏡頭:
90mm_elmarit_f2.8 (肥九,瘦九各一);
90mm_APO_f2.0;
50mm_summilux_f1.4;
50mm_VM_nokton_f1 (福倫達夜神);
50mm_老福_f1.5;
35mm_TT_f1.4;
35mm_七枚_f2;
9mm_laowa_f5.6
因為購入Q2的關係,28mm以下只有老蛙的9mm,來對應一些特殊場景。
而90mm在M機的世界裡相對便宜,對我而言也適合拿來濾景,也購入了幾顆。
主力的35mm跟50mm除了現代鏡的規格品外,兩個焦段的老鏡都十分迷人,
給了我許多色彩的感動。
福倫達的夜神滿足了我超大光圈的需求,而鏡頭價錢還付得起的願望。
畢竟Leica自己的夜神實在買不下去...
M11的6000萬畫素,搭配這些鏡頭給出來的美好色彩;
再加上高規的iso跟快門時間,就滿足了我另外個願望,
不會有太大的體積,卻又是如此強大。
價錢方面,只看數字的確是貴得不得了;
但倘若考慮到跟精品包或是錶來比,
價錢還算實惠,又可用很久,這樣算下來似乎還可以接受。
—心得的部分—
#對焦_一切的起源
你在路上看到絕大部分的單眼相機,拍照者眼睛對著小視窗取景,
但取景器內卻是高解析度的顯示器,
顯示在拍照者眼中的畫面就接近是拍照出來的成品…
然而M機的取景器內是真實眼前的畫面,這也是旁軸/黃斑對焦最主要的特色。
我在按下快門前,對焦的點是我眼睛看到的點;
而非構圖的全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M機上35/50mm會是主流,
畢竟這兩個焦段在視窗內的畫面是眼睛可看到的,
也可以同時構圖;更甚者照出來的畫面也不會變形,
以紀錄的角度而言,是最有機會達成人機一體的…
再把這塊跟數位取景器比較一下,
因為你看到的畫面已經是經過你的鏡頭數位處理過的,
倘若你選擇的是自動對焦,
基本上你在取景器內看到的畫面就十分接近成品了,
這邊都不談上腳架長曝或是追焦之類的延伸題…
單就記錄而言是這樣的;
而且就算你使用手動對焦,你也必須手動選擇要對焦的位子,
點一下後在進行對焦…
這些在只使用數位取景器時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
轉移到旁軸對焦後變得完全不一樣,比起自動對焦變得困難,
但也變得有趣。
你開始會期待按下快門後的成品,對於構圖不是那麼專注,
專注在“記錄“看到的東西…比起以前的底片相機,
要回家沖洗出來後才能看到成品,
還有主流的數位相機在拍照的時候就看到構圖,
旁軸對焦的M機取得了中間的平衡…這樣的拍照方式改變了一切,
並不是說用M機就不使用大的取景器構圖或是屏棄自動對焦
…這些對於創作跟便捷的東西都是好的,
就像我自己也有自動對焦的Q2一樣,
或是我也常常在使用90mm鏡頭時用取景器對焦跟構圖;
更甚者接上9mm的鏡頭時只能用螢幕對焦…XD
專注使用旁軸對焦的取景器拍出的照片可以一眼就讓看到照片的人知道你在拍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照片我不大裁切的關係;
這也跟主流的構圖有很大的不同,也呼應了我一開始想要的…自己的風格。
這樣的對焦方式還有很多的變化,例如估焦跟移焦…
簡單來說就是你估計你要拍攝的主體與你的距離後是先把焦段調好,
然後等待畫面的出現。很多精彩的構圖都是這樣來的,
而這也是旁軸取景器最大的優勢之一,
你的“視“窗內可以預測接下來要發生的畫面。
這點我也還在學習…
#色彩_令人陶醉的德味
誠如我上面描述的,
使用旁軸取景器在按下快門的時候並不知道呈現出來的相片長得如何
,因此檢查成品的時候就很像每次的樂透開獎。
很多專業的部分例如曝光時間,整體曝光度,甚至iso調教都不多題,
畢竟這些設定經常性地互相連動,也跟創作強相關。
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嘗試去了解這台相機想呈現的色彩,有什麼樣的邏輯;
特別是在各種高對比或是低光下的成色。
放到生活中紀錄的時刻就通常是清晨、黃昏跟夜拍。
對了,到這裡就可以帶到為何跳到Leica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大光圈跟重量的平衡…
倘若想要凸顯主體的色彩,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其他地方虛化(你在電視上看到韓劇的主角
在講話的時候通常都是這樣的)…此時主體跟背景有了層次,自然也就陳述了故事。那如
何達到這樣的目標呢?就是大光圈的鏡頭
…在前面的部分有提到,之前在Sony系統時,因為主要都是選購變焦鏡…
畢竟自動對焦是Sony的專業,在各種焦段都有很好的對焦能力。
這樣的鏡頭通常光圈都不大,主體跟背景的虛化不會太明顯,
而且對於低光的環境下構圖都有限制。
那何不在Sony選定焦的大光圈鏡頭呢?
其一是這樣怪怪的,好像自己砍掉了什麼,
其二是大光圈的鏡頭已經不容易小體積,
搭配自動對焦又會更大顆…最後…很重又很貴…
所以一般拍照不會選到這樣的鏡頭,自然也不去討論這塊…
而在Leica M系統下,反正你只能手動對焦(笑),
鏡頭就不用那些步進馬達,也就減少了體積跟重量
…舉例來說…Sony的50mm_f1.2_GM重7xx克; 福輪達的50mm_f1.0僅重不到500克…
用手動對焦換取了大光圈的重量…這不是很難取捨的問題,
如果你把手動對焦這件事情當作拍照的樂趣;
那你就同時擁有了這一切…在達到大光圈之後,對於主體的色彩描述
成為M機的另一個樂趣…也是跟現行拍照主流最大的不同…
不管是相機還是手機,都在推廣HDR (High-Dynamic Range, 高動態範圍成像)…
目的是要讓你拍照的成品在最亮跟最暗處取得平衡,
可以保留各種亮度下的細節。沒錯…這的確大幅的讓拍照變得簡單,
但…這厲害的東西偶爾也讓照片變得平凡…
在使用M機拍照的過程中,倘若你的主體是光,暗部的細節也在,但他不會強調這個,
反正是配合你想強調光的這件事…這給了我很多很多的感動…
反過來說,假若我想強調的是陰影內的主體,我也不擔心因為弱光
而無法構圖或是有很高的雜訊…那是不是M鏡頭就只能強調大光圈呢?
不是的…這些超高品質的鏡頭就算是把光圈縮到5.6或是8,
讓整張照片都是對焦到的時候,你還是可以輕易在照片中把各個主體呈現出來,
這不容易定量描述,但卻實實在在的可以從成品中感受出來。
#等待_精彩的一瞬間
在踏入這個部分的同時,我想再把定焦鏡跟變焦鏡的定位在講清楚些。
變焦鏡可以輕易的讓你有各種的構圖,其實是方便很多很多的。
因此在旅遊或是需要各種焦段的場景時,M機就會容易碰到瓶頸。
然後,我給自己的解釋是這樣,如果我著重於構圖,
卻無法追逐該焦段下的極致,那就只好辛苦點,
多背兩顆鏡頭跟練習迅速地換鏡頭。
來實現需要各種焦段的場景。不然,就在我可以掌握的焦段下記錄想要的畫面。
也因此我的構圖開始不執著於畫面的完整,而著重在我想看到的主體。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回頭檢查照片時…常常看到很多去頭去尾的畫面,
偶爾是頗挫折的…哈哈哈…
但開始知道今天手上拿的是多少的焦段,或許可以怎樣的取景的時候,
那又是另一個體會了…
舉例來說,當我站在路邊的時候,我會想說如果這時候這裡有個路人就好了…
我就會先稍微估好焦段,然後開始等待…
偶爾就會真的有一個對的路人出現…但經常是沒有的…
同時…也在磨練迅速拿起相機的能力。
在山裡面偶爾有道光,或是遠處有個小妹妹要走過來…
或許這也是人家說的攝影眼的訓練…
也因此,“等待“變得更重要…也讓我更有耐心…也更需要磨練技術
…在“記錄“的同時讓這些畫面更有自己的特色…只要如果能很美也就更好了。
洋洋灑灑的打了一堆,也是另一種記錄,記錄自己一年多來的Leica使用心得…
沒意外的話,明年的父親節我應該可以再寫些什麼
…對了…雖然離專業還差非常非常遠,
但如果妳/你有想跳進Leica這個坑的話,或許我可以分享給些什麼建議…^^
然後如果可以,我也可以貼一些照片來分享討論,只是就是要在整理一下就是~
*希望這麼多字有些P幣了~~XD
更新一些照片,至於感想的部分,可以再多多討論…
https://i.imgur.com/3unv9D2.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9.62.4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701278084.A.1AA.html
推
11/30 01:41,
1年前
, 1F
11/30 01:41, 1F
→
11/30 01:43,
1年前
, 2F
11/30 01:43, 2F
推
11/30 01:51,
1年前
, 3F
11/30 01:51, 3F
→
11/30 02:11,
1年前
, 4F
11/30 02:11, 4F
推
11/30 03:41,
1年前
, 5F
11/30 03:41, 5F
※ 編輯: alexjj (101.12.136.214 臺灣), 11/30/2023 07:40:39
推
11/30 07:40,
1年前
, 6F
11/30 07:40, 6F
→
11/30 07:45,
1年前
, 7F
11/30 07:45, 7F
推
11/30 08:00,
1年前
, 8F
11/30 08:00, 8F
推
11/30 08:04,
1年前
, 9F
11/30 08:04, 9F
推
11/30 08:47,
1年前
, 10F
11/30 08:47, 10F
推
11/30 08:49,
1年前
, 11F
11/30 08:49, 11F
推
11/30 08:57,
1年前
, 12F
11/30 08:57, 12F
→
11/30 08:57,
1年前
, 13F
11/30 08:57, 13F
→
11/30 09:33,
1年前
, 14F
11/30 09:33, 14F
→
11/30 09:33,
1年前
, 15F
11/30 09:33, 15F
→
11/30 09:33,
1年前
, 16F
11/30 09:33, 16F
→
11/30 09:41,
1年前
, 17F
11/30 09:41, 17F
→
11/30 09:42,
1年前
, 18F
11/30 09:42, 18F
→
11/30 09:43,
1年前
, 19F
11/30 09:43, 19F
→
11/30 09:44,
1年前
, 20F
11/30 09:44, 20F
→
11/30 09:46,
1年前
, 21F
11/30 09:46, 21F
→
11/30 09:47,
1年前
, 22F
11/30 09:47, 22F
→
11/30 09:48,
1年前
, 23F
11/30 09:48, 23F
→
11/30 09:48,
1年前
, 24F
11/30 09:48, 24F
推
11/30 09:54,
1年前
, 25F
11/30 09:54, 25F
→
11/30 09:54,
1年前
, 26F
11/30 09:54, 26F
推
11/30 10:00,
1年前
, 27F
11/30 10:00, 27F
→
11/30 10:00,
1年前
, 28F
11/30 10:00, 28F
推
11/30 10:12,
1年前
, 29F
11/30 10:12, 29F
推
11/30 10:13,
1年前
, 30F
11/30 10:13, 30F
→
11/30 10:13,
1年前
, 31F
11/30 10:13, 31F
→
11/30 10:13,
1年前
, 32F
11/30 10:13, 32F
推
11/30 10:35,
1年前
, 33F
11/30 10:35, 33F
→
11/30 10:35,
1年前
, 34F
11/30 10:35, 34F
→
11/30 10:35,
1年前
, 35F
11/30 10:35, 35F
→
11/30 10:35,
1年前
, 36F
11/30 10:35, 36F
→
11/30 10:35,
1年前
, 37F
11/30 10:35, 37F
→
11/30 10:35,
1年前
, 38F
11/30 10:35, 38F
推
11/30 10:45,
1年前
, 39F
11/30 10:45, 39F
→
11/30 10:45,
1年前
, 40F
11/30 10:45, 40F
→
11/30 10:45,
1年前
, 41F
11/30 10:45, 41F
→
11/30 11:10,
1年前
, 42F
11/30 11:10, 42F
→
11/30 11:11,
1年前
, 43F
11/30 11:11, 43F
推
11/30 11:19,
1年前
, 44F
11/30 11:19, 44F
→
11/30 11:20,
1年前
, 45F
11/30 11:20, 45F
→
11/30 11:22,
1年前
, 46F
11/30 11:22, 46F
推
11/30 11:27,
1年前
, 47F
11/30 11:27, 47F

推
11/30 11:34,
1年前
, 48F
11/30 11:34, 48F
推
11/30 11:43,
1年前
, 49F
11/30 11:43, 49F
推
11/30 12:05,
1年前
, 50F
11/30 12:05, 50F
推
11/30 12:17,
1年前
, 51F
11/30 12:17, 51F
→
11/30 13:14,
1年前
, 52F
11/30 13:14, 52F
→
11/30 13:16,
1年前
, 53F
11/30 13:16, 53F
→
11/30 13:17,
1年前
, 54F
11/30 13:17, 54F
推
11/30 15:00,
1年前
, 55F
11/30 15:00, 55F
推
11/30 15:23,
1年前
, 56F
11/30 15:23, 56F
推
11/30 16:18,
1年前
, 57F
11/30 16:18, 57F
→
11/30 16:18,
1年前
, 58F
11/30 16:18, 58F
→
11/30 16:18,
1年前
, 59F
11/30 16:18, 59F
→
11/30 16:18,
1年前
, 60F
11/30 16:18, 60F
推
11/30 16:29,
1年前
, 61F
11/30 16:29, 61F
推
11/30 16:29,
1年前
, 62F
11/30 16:29, 62F
→
11/30 16:29,
1年前
, 63F
11/30 16:29, 63F
→
11/30 16:29,
1年前
, 64F
11/30 16:29, 64F
→
11/30 16:29,
1年前
, 65F
11/30 16:29, 65F
→
11/30 16:29,
1年前
, 66F
11/30 16:29, 66F
→
11/30 16:29,
1年前
, 67F
11/30 16:29, 67F
→
11/30 16:29,
1年前
, 68F
11/30 16:29, 68F
→
11/30 18:42,
1年前
, 69F
11/30 18:42, 69F
→
11/30 18:43,
1年前
, 70F
11/30 18:43, 70F
→
11/30 18:44,
1年前
, 71F
11/30 18:44, 71F
→
11/30 18:45,
1年前
, 72F
11/30 18:45, 72F
推
11/30 19:49,
1年前
, 73F
11/30 19:49, 73F
→
11/30 19:49,
1年前
, 74F
11/30 19:49, 74F
→
11/30 19:49,
1年前
, 75F
11/30 19:49, 75F
→
11/30 19:49,
1年前
, 76F
11/30 19:49, 76F
推
11/30 22:24,
1年前
, 77F
11/30 22:24, 77F
→
11/30 22:24,
1年前
, 78F
11/30 22:24, 78F
推
12/01 00:13,
1年前
, 79F
12/01 00:13, 79F
推
12/01 11:31,
1年前
, 80F
12/01 11:31, 80F
→
12/01 12:43,
1年前
, 81F
12/01 12:43, 81F
推
12/01 15:56,
1年前
, 82F
12/01 15:56, 82F
推
12/01 16:01,
1年前
, 83F
12/01 16:01, 83F
推
12/01 16:06,
1年前
, 84F
12/01 16:06, 84F
推
12/01 18:43,
1年前
, 85F
12/01 18:43, 85F
→
12/01 18:43,
1年前
, 86F
12/01 18:43, 86F
DSLR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