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迷惑]實體焦長 vs. 等效焦長
※ 引述《postmaster (post master)》之銘言:
: 請教各位先進 : 需求 - 淺景深的人像
: 2台SONY數位相機的資料如下
: DSC-R1 http://0rz.net/691AL
: 光學變焦 5x, 實體焦長:14.3~71.5mm, 等效焦長:24~120mm
: DSC-H5 http://0rz.net/001DI
: 光學變焦12x, 實體焦長: 6.0~72.0mm, 等效焦長:36~432mm
: R1那台看起來好像比H5「長許多」
: 而且R1的實體焦長與H5的好像差不多 ...
: 到底哪一台比較能達到淺景深的需求呢?
: 或者說
: 要買一台能夠景深淺的數位相機、是要看規格裡的什麼數據?
: 基本上是先不考慮DSLR
: 有熱心的先進願意解釋一下的嗎?
其實版友們的回文都有講到一部分的重點,我作一個整理與總結。
學過攝影的人,應該都要知道所謂的影響景深三要素:
焦距:相同條件下,焦距越長景深越短。
光圈:相同條件下,光圈越大景深越短。
被攝物距離:相同條件下,相機距離被攝物越近景深越短。
但是相較傳統135相機,數位相機還有一個變因:感光面積大小,
或是DSLR所謂的焦長轉換倍率,也就是原PO所說的實體焦長與等效焦長之間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數位相機總是難以營造短景深效果呢?
這當中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感光面積的大小:
┌───────────────┐
│ │(左圖是大約情形,並非真正比例)
│ ┌─────────┐ │以左邊的圖形為例,
│ │ │ │外框是一般135底片的感光面積
│ │ │ │內框則是APS-C尺寸的CCD感測範圍
│ │ │ │
│ │ CCD │ │我們可以明顯的辨別出:
│ └─────────┘ │外框面積比較大,內框面積比較小
│ 135 Full Frame│(別急,這是第一步。)
└───────────────┘
那麼,當使用相同焦長的鏡頭時,較大的外框可以涵蓋較多的景物
而較小的內框能夠捕捉的東西比較少。換言之,內框與外框的視野不同,
當內框想要裝下與外框相同面積的景物時,就必須使用較短焦距,視角涵蓋較寬的
廣角鏡頭,這便是焦長轉換倍率的成因。
因為我們數十年來已經習慣使用建構在135規格之上的攝影相關標準
包括焦長、視角、成像圈等等,但是與135規格相異的數位相機打亂了我們對焦距與視角
的普遍認知,在傳統相機上是標準鏡頭的50mm焦長,用在數位相機上的涵蓋範圍
卻相同於傳統相機的80mm鏡頭。因此,雖然該鏡頭的實際焦距為50mm,
但用於數位相機上的效果卻等同於傳統相機的80mm鏡頭,這便是
數位相機50mm鏡頭等效於傳統80mm鏡頭的意義。
回到景深三要素,我們知道兩顆鏡頭的光圈一樣,焦距也相同,
但分別使用在數位及傳統相機上時,使用數位相機的一方必須遠離被攝物
藉以獲得和傳統相機相同的視野率,在這個遠離的中間,相機與被攝物距離的差異
就出來啦,因為其他的條件都相同,但是數位相機必須拉長與被攝物間的距離
所以獲得的景深較長,傳統相機距被攝物距離短,景深自然也較短。
舉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hitachichen&b=10&f=1105724964&p=18
這張照片使用的鏡頭焦長為240mm 光圈值f/5.6
但是135相機同樣使用240mm f/5.6的鏡頭絕對拍不出一樣的效果,
因為連結中的照片感光面積遠比135大,約為10.2cm x 12.7cm
102x127mm
┌───────────────────┐
│ │(左圖有誇飾效果)
│ │左圖的外框就是連結中照片的實際尺寸
│ │內框則是一般135底片的感光面積
│ │
│ │當大框要裝滿一個人時,
│ │相機可以離人很近,景深可以非常淺
│ │但是小框也想要裝下一個人時,
│ │相機便得非離人極遠不可。
│ │因為拉長了被攝物與相機之間的距離,
│ │小框中的景深無論如何
│ │都會比大框長上許多。
│ │
│ 24x36mm │我們回到原PO的問題:
│ ┌─┐│R1跟H5誰可以獲得較短的景深?
│ │ ││答案很明顯的是R1。
│ │ ││因為R1的CCD尺寸遠較H5來得大。
│ └─┘│所以R1可以較H5更為接近被攝物,
└───────────────────┘以獲得較H5更短的景深。
--
「如果人的今生是為了彌補前世的一切,
那我的上輩子大概長的像金城武或林志玲;而且肯定比吳宗憲還花心個100倍。」
http://www.wretch.cc/album/hitachich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0.148
推
07/23 03:51, , 1F
07/23 03:51, 1F
推
07/23 03:53, , 2F
07/23 03:53, 2F
推
07/23 03:55, , 3F
07/23 03:55, 3F
推
07/23 03:58, , 4F
07/23 03:58, 4F
推
07/23 05:59, , 5F
07/23 05:59, 5F
推
07/23 17:21, , 6F
07/23 17:21, 6F
推
07/23 19:53, , 7F
07/23 19:53, 7F
推
07/23 21:56, , 8F
07/23 21:56, 8F
推
07/23 22:23, , 9F
07/23 22:23, 9F
推
07/23 22:43, , 10F
07/23 22:43, 10F
→
07/23 22:44, , 11F
07/23 22:44, 11F
推
07/23 22:48, , 12F
07/23 22:48, 12F
推
07/23 22:54, , 13F
07/23 22:54, 13F
DC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