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告別2005,迎向部落格
張耀仁
在駱以軍已然關閉的部落格「西夏旅館」裡,讀者(或粉絲?)七色這麼寫著:
「我還要花一點時間去習慣仍不自在的感覺中......然後點選這個網頁加入我的最愛,
就會比書本更快速地接收你的生活經驗珥珥」
或者同樣是已關閉的部落格「Twisted Ballet」,版主成英姝回應讀者:
「只是我自己不太知道如何處理這種互動珥珥我們也不知道是冷調回應呢,
還是裝熟裝可愛呢?^-^,真的是不知如何談起......」
「真的是不知如何談起」,這不單是習於平面媒體發聲的作者,在跨入新科技書寫領域─
─往往指稱網路──撞見讀者時的詫異,另方面也指涉了向來僅能從書本揣想作者思緒的
讀者,突然間能夠透過「極度壓縮的距離」與作者互動,從而發出這類驚呼:「哇哈,
駱以軍(或陳雪、成英姝、柯裕棻、顏忠賢)的部落格耶!」
從個人新聞台到部落格
作為Weblog的縮寫,部落格(Blog,一譯部落客)所代表的意涵即是使用網頁(Web)
書寫日誌(log),亦即作者藉由部落格呈現並分享自身的價值體系,也正是經由分享的
過程,部落格不單是個人書寫的園地,甚至形成一種「彷彿居住在城邦」的凝聚力,包括
留言互動、即時貼文──甚至晚近盛行的貼圖、影音傳播等,皆促成了部落格之於當代
「勇於表現自我」的意義。
回溯本地部落格的興起,二○○○年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可謂其前身,開台初始即擁有
二萬多報台,具備文章圖片上傳、佳作選讀等功能,跳脫彼時電子佈告欄(BBS)
以文字為主的系統介面,加諸出版社推波助瀾,當二○○一年明日報結束時,
超過一萬五千名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台長發起「搶救報台」自救會,堪稱台灣網路史上
第一次「網運」。
但考察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創設本意,原欲將「新聞」概念自傳播者延申至閱聽眾,
不意卻被擴大成更為廣泛的網路書寫意涵,風潮所及,深刻影響了晚近部落格的設計概念
,舉凡嚴選好文、最新文章等,皆承襲了明日報個人新聞台最初風格,唯獨其針對
單篇文章的即時回應功能,大大彌補了個人新聞台「只看留言,不讀文章」的缺憾。
看見與被看見:傳統作者vs.網路讀者
如果二○○五年網路書寫值得觀察,當是聯合報系以及中時報系分別在網路上推出部落格
,其中,過去被視為只活躍於平面媒體的作家們,在網頁編輯邀約下,紛紛參與其中,
諸如季季、愛亞、瓦歷斯‧諾幹等,彷彿象徵了一個手寫(手工)年代逐漸消逝之中。
也正是傳播媒介的不同,讀者「看見」作家以及作家「被讀者看見」的拉鋸戰時時上演,
不僅扭轉了書寫介面的思索與習性,也正全面攻佔原先宛如私祕花園的手寫世界,在那個
靜謐的爬格子時光裡(或獨自面對筆記型電腦出神的片刻),作家不需要即時面對讀者
留言,讀者的思緒也能夠經由適切的沉澱,透過某個文藝營場合、新書發表會等親身接觸
予以表達。
而今,書寫不再彰顯更高貴的氣質,圖像與影音正在部落格中逐漸蔓生,網路書寫透過
每日留言形成「近身肉搏戰」,一切似乎都在被打破之中,這不由令人想起班雅明(
Benjamin)的「靈光」(aura)概念,其固然指涉攝影「光暈」之美、手工之美,
但班雅明並不為其靈光消逝而感惋惜,相反認為將有另一番面貌,因此,面對這一時代
部落格的方興未艾,傳統文學作者或許不屑有之、不習慣有之,但不同書寫介面所引發的
不同效應終究難以逆料──只是,當我們不斷追索過去手寫年代的美好,是否也正揭示了
此時此刻,網路書寫在強調「彼此取暖」的精神之下,終究需要憑藉實體世界以彌合
其缺裂與不足?
延伸閱讀網誌
●聯合報系Blogs:http://city.udn.com/v1/blog/allies/index.jspid=udn
●中時電子報編輯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
●Ettoday部落格指南:http://bloguide.ettoday.com/
●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blog/
●樂多日誌:http://blog.yam.com/
●明日報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
2006/01/23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Blog 近期熱門文章
PTT數位生活區 即時熱門文章